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2014年世界語言大會形成的“蘇州共識”指出:“語言是人類文明世代相傳的載體,是相互溝通理解的鑰匙,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紐帶。”實踐表明,語言能力對個人、國家和整個人類意義重大,提升語言能力事關國家綜合實力提升。
人類語言既千差萬別,又具有共性。首先,語言具有交際性。人與人之間思想、情感的交流主要靠語言,人思考問題也要憑借語言這一工具,語言還是記錄、傳承 人類文化與文明的主要載體。可以說,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離不開語言。其次,語言具有資源性。我們正處在大數據、云計算、網絡化、萬物互聯的信息時代,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交流日益頻繁、多樣,語言是其中必備的要素。再次,語言具有情感性。語言是一個民族的印記,是一個區域人群的情感紐帶。因此,對于一個多民族、多語種、多方言的國家來說,制定好語言規劃和語言政策,處理好國家通用語和各民族語言的關系,處理好不同語言之間的關系,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確保國家穩定,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世界歷史上,不少民族沖突、政治危機乃至國家分裂的導火索就是語言問題。
國家語言能力,首先指社會整體的母語素養與水平以及外語能力與水平,同時包括國家處理海內外各種事務所需要的語言能力,以及掌握和利用語言資源、提供語言服務、處理語言問題等能力。90%以上的人類信息依存于語言文字,國家語言能力與獲取信息能力、信息資源儲備利用保護能力、國際空間開拓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成正比。在信息化時代,國際交往和國際利益的爭取與維護尤其需要強大語言能力的支撐。因此,語言人才、語言技術乃至語言意識、語言規劃的競爭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顯然,國家語言能力不僅關涉軟實力提升,而且關涉硬實力提升,關涉國家安全。發達國家對語言越來越重視,一些國家已從戰略高度對待 語言問題。以美國為例,本世紀以來先后出臺了《國家外語能力行動倡議》《國防語言轉型路線圖》《語言與區域知識發展計劃》《國家安全語言計劃》《國防部語言技能、區域知識和文化能力的戰略規劃:2011—2016》等一系列語言政策措施。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種國家。我們黨和政府歷來重視語言文字工作。2000年10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以立法形式規定普通話、規范漢字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此后,我國又明確提出要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實現語言文字的標準化、信息化,并推出了一系列語言文字方面的標準。但也應看到,我國在語言文字方面尚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社會整體語文素養出現一定程度的滑坡,學校外語教學語種偏少,國民外語能力與水平偏低,民族語言研究人才缺乏,國民語言意識普遍薄弱等。這與我們建設負責任大國、堅持開放發展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距離。
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為此,需要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五通”的實現又需要以“語言互通”為基礎和前提。沒有語言互通,政策難以溝通,更談不上民心相通,也會影響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
提升個人與國家的語言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國家和社會各方面協同努力。其前提是要增強全民包括相關領導干部與普通民眾的語言意識,特別是語言能力意識、語言規劃意識、語言安全意識、語言維護意識、語言科學傳播意識等。而營造提升語言能力的良好氛圍更是任重道遠,需要國家和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