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當前從事文藝批評需用什么樣的標準?應當看到,繼有過關于文藝批評的“政治標準與藝術標準”、“思想標準與藝術標準”、“美學的和歷史的原則”等諸多論述之后,有關文藝批評標準的最新表述是“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我在這里想探討的是,在運用文藝批評標準去評判和鑒賞具體的文藝作品時,有一點需要考慮,這就是中國公眾、藝術家及批評家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習慣于運用自身的本土美學傳統尺度,也就是把自己的喜好投寄給那些令他們感覺有興味蘊藉的文藝作品。如此,發掘和重建文藝批評標準的中國本土美學傳統基礎,就是需要做的工作了。
探尋文藝批評標準的美學傳統基礎
關于文藝批評標準的美學傳統基礎,不少論者都有過探討。我傾向于找到這樣一系列關聯性概念、命題或范疇,它們既來自源遠流長的本土文化及藝術傳統,又能在當代世界多元藝術競爭格局中有效地傳承、復活或再現中國藝術的本土特性。對此,我想指出其中之一就是興味蘊藉一詞,當然還應有其他若干概念、命題或范疇。興味蘊藉是由古典的“感興”、“興感”、“興會”、“詩興”或“興象”等相互關聯的詞語叢所生發出來的概念。興味和蘊藉兩個詞語,本來古已有之,它們在這里被組合起來成為一個詞語,正可以表示中國人對文藝作品的興味及其蘊藉性具有非同尋常的特殊喜好和追求習慣。由于注重感物類興或感興,從魏晉時代起至今,中國藝術批評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批評體制及其價值尺度,這就是:凡是優秀文藝作品總具有令人興起或感興的意味,并且這種興味可以綿延不絕或品味不盡。這樣,興味蘊藉,也稱余興蘊藉、余意蘊藉或余意不盡等,是指文藝作品所蘊蓄的感興意義會對公眾產生超出一般時間長度和意義繁復度的深厚意味。
注重興味蘊藉,就需要在下面幾個方面下功夫。第一是身心勃興,是指文藝作品應能讓受眾在身體感覺和心靈陶冶兩方面都產生興奮和愉快。這意味著優秀文藝作品總會讓人們在身體和心靈兩方面都處在不同于日常生活狀態的特殊的興起或興奮狀態中,獲得超常的身心愉悅。第二是含蓄有味,是說文藝作品的興味不必過于直露或直接,而應當含蓄或蘊藉,而這正是衡量文藝作品的藝術成就的重要尺度。第三,與含蓄有味相連,余興深長是指文藝作品應當在時間上和味道上都擁有讓觀眾延后一段時間持久感發和反復品評的特殊的興味。這幾方面之間其實并無精準界限而是相互融合和貫通一氣的,分拆開來只為論述興味蘊藉之特質之便。
興味蘊藉品質的當代意義
興味蘊藉作為中國文藝作品的本土美學傳統基礎的獨特性,只要同歐洲文藝作品的隱喻特征相比較,就顯得更加鮮明了。歐洲或西方文藝傳統的獨特性之 一在于崇尚隱喻的作用,其實質在以甲暗示乙,相比而言,中國文藝傳統則擅長于推舉興味蘊藉或感興的作用,其特質就在于“聯類”、“類同”或“類比”性思維原則的運用。也就是說,與西方更突出隱喻的作用不同,中國人并非不主張隱喻,而是相比而言更強調感物類興,興而生辭,興辭成文,也就是突出興或感興的作用,進而必然把興味蘊藉視為自身的本土品質的標志。
假如興味蘊藉作為中國文藝作品的本土美學傳統基礎,確實在當代具有一種世界性意義或普遍價值的話,那么,它就應當在無論面對哪種藝術類型作品時都具有批評的有效性;同時,它也應當在面對無論古代還是現當代中國文藝作品時都能充當一把有效的美學闡釋標尺,甚至可以引導文藝家或觀眾去創作或鑒賞優秀 的中國文藝作品。可以具體地說,按照這把本土美學傳統標尺,優秀的中國文藝作品無論何種藝術類型、也無論古今,都應當總是具備身心勃興、含蓄有味和余興深長等興味蘊藉品質。
從興味蘊藉看當前文藝現象
如今,特別是在“平面化”、“淺薄化”或“非深度化”已然成為當前藝術創作的浩蕩激流的情形下,在當代中國藝術批評或文藝評論的價值尺度中重建興味蘊藉這一本土美學品質尺度,自然就有其具體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重建文藝批評標準的興味蘊藉傳統基礎,有助于對當前中國文藝創作中存在的兩種極端現象做出一種評判和選擇。這兩種極端現象,一種是脫雅而隨俗的作品,頗有普通公眾人緣但卻受到文化界質疑甚至狂貶;另一種是入雅而脫俗的作品,遠離普通公眾趣味而僅僅投緣于少數文化人(其中也有分歧)。以電影為例, 前者的代表有《捉妖記》《港囧》《夏洛特煩惱》等,后者的代表有《鋼的琴》《一九四二》《心迷宮》等。對待這種現象,文藝批評界也可以有而且確實已經出現了兩種不同的選擇:一種是對脫雅而隨俗的作品持認可態度,認為它們貼近當代公眾的生活訴求和審美趣味,“接地氣”,具有時代氣息,滿足了普通群眾的審美需求,甚至在中國藝術與好萊塢之間的影院肉搏戰中承擔了文化抵抗的主力軍的重任,從而即使有諸多不足也應予以寬容;另一種是對當今藝術時尚潮及其淺薄持強烈的反感或拒斥態度,認為它們患有“文化幼稚病”,令人反感到只能拒絕去影院或拒絕觀看電視劇的地步,不如深深地緬懷往昔高雅文藝作品所喚起的美感及深度思考。無論選擇上述兩種極端態度之哪一種,都可以激發起足以令人滿足的共鳴聲浪。
對文藝批評界來說,上面兩種選擇固然各有其合理性,但與之不同的第三條道路也可以探索,這就是重新伸張中國文藝作品的本土美學品質即興味蘊藉。 去年的電影界除了上述兩種極端現象外,還存在第三種現象,這就是雅俗兼容的影片,例如《老炮兒》《戰狼》《滾蛋吧!腫瘤君》《師父》《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和《破風》等。它們既有那些脫雅而隨俗的影片所具有的某些時尚元素,更在其中包含了一些深度不同的價值蘊藉,因而就體現了興味蘊藉的美學傳統品質。《滾蛋吧!腫瘤君》敘述一則發自主人公熊頓的年輕生命本真處的悲喜劇體驗,自有一般虛構作品所難以比擬的興味蘊藉魅力,盡管它的敘述方式伴隨動漫、喜鬧等諸多時尚元素。《烈日灼心》敘述三個結拜兄弟潛隱在城市不同角落而協力撫養一個孤女的故事。開出租車的楊自道總是樂于助人,但從不接受記者采訪;協警辛小豐能力突出,有過除暴安良的義舉,卻居然沒想過晉升;漁排工陳比覺更是滿足于整天照料孤兒的生活。當警察伊谷春及其妹妹伊谷夏碰巧介入時,三兄弟看似平靜的日常生活驟然蕩起波瀾,隨即發生了一連串令人無法預料的變化,直到牽扯出一樁曾轟動一時的命案,導致他們的命運被改變。這三個有過惡行或罪行的青年的自我贖罪過程,牽動和拷問著公眾的心靈。無論是脫雅而隨俗的作品還是入雅而脫俗的作品,最好都應致力于興味蘊藉品質的營造,這應當是文藝批評標準得以落到實處的本土美學傳統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