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網絡文學與資本運作是什么關系?
●VIP訂閱制度對網絡小說作者來說,是救贖之途,還是一張羅網?
●在網絡文學的創讀關系中,讀者權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網絡小說是否如看上去那樣繽紛多彩、千變萬化?
網絡文學的資本運作歷程
2014年12月,騰訊收購盛大文學,宣布成立閱文集團,統一管理和運營原本屬于盛大文學和騰訊文學旗下的起點中文網、創世中文網、瀟湘書院、紅袖添香等網絡文學品牌。這是網絡文學領域非常重要的一次資本轉移。正如2004年盛大文學收購諸多文學網站,網絡文學從此進入產業化階段,騰訊收購盛大之舉,可以說是資本對網絡文學的又一次資源整合與規則確立。
與此同時,“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將一部具備知識產權的作品進行多平臺、全方位的改編,如影視、游戲、動畫等)成了近兩年中國影視界炒得最火熱的概念之一。如果說此前最熱門的小說影視改編,如《唐山大 地震》《金陵十三釵》《歸來》《道士下山》,還是基于傳統文學機制中的作品,而今則基本成了網絡小說的天下:《甄嬛傳》《何以笙簫默》《匆匆那年》《左耳》《花千骨》《盜墓筆記》等。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共有114部網絡小說被購買影視版權,網絡小說已取代傳統文學機制下的作品,成為中國影視劇改編的富礦。
回顧網絡文學的發展歷程,這幾乎就是一段資本運作的歷程。上世紀末,“榕樹下”等文學網站的出現,當其時還只是傳播載體的變化,網絡文學的內核與傳統文學并無大異。而網絡文學一旦與商業機制相結合,就走上了一條充分市場化的道路,與傳統文學機制漸行漸遠。
全新創讀關系的形成
2002年,吳文輝等人創辦起點中文網,同時開啟“VIP訂閱制度”;2004年,起點中文網等文學網站被盛大文學收購;2014年,吳文輝任騰訊文學 CEO。吳文輝的職場歷程,可以視作網絡文學資本運作歷程的一個縮影。網絡作家貓膩在獲得2015年騰訊書院文學獎“年度作家”后接受采訪時說,吳文輝開 創的VIP訂閱制度是“網絡文學最重要的制度”。他說,雖然有些作家在其他方面有很高的收入,但沒有人敢放棄VIP訂閱。沒有人可以承受長年不掙錢的寫作。VIP電子訂閱直接讓網絡小說創作向長篇發展,定位也更加清晰——你就是商業化的東西。
貓膩在談到VIP訂閱制度時之所以底氣十足,是因為他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經“封神”(2015年2月的“網文之王”評選中,貓膩和唐家三少、夢入神機、辰東、我吃西紅柿同被選為網絡文學“五大 至尊”),有足夠的“死忠粉”追隨,他們的付費閱讀與周邊產品的購買足以支持與激勵作家的寫作。然而,對于超過200萬的注冊網絡小說作者來說,VIP訂 閱制度的梯級次序與創讀互動,是一條救贖之途,也是一張巨大的羅網。
普通網絡小說作者在與網站簽約之前,要先免費上傳數萬到數十萬不等 的文字,這個階段也是網站考驗作者、培養人氣的階段。事實上,以現在網絡文學機制的成熟度,如果沒有簽約之后編輯的推薦,新人的作品基本不可能獲得轟動效應。而一旦獲得簽約,可以開設VIP章節,作者即進入了一個比自由寫作嚴酷得多的環境。
在這種環境設定下,一個作者可以追求的,一是網 站的“全勤獎”,即每日更新一定數量的文字(唐家三少因為“十年不斷更”創造了一項吉尼斯世界紀錄),一是所謂的“月票”。只有正版訂閱的讀者才有資格投月票,月票的多少會影響作品在榜上的排名。幾乎所有作者都會在更新每章或數章之后,向訂閱用戶發出“求月票”的吁請。
每一個正版訂閱用 戶都有對作者打賞、催更的權利,甚至還有購買“加更票”的設定,可以要求作者每天加更6000字、12000字,而不是保底的3000字。通過正版訂閱、月票、催更、打賞、加更票等一系列商業化設定,讀者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權利,而作者儼然變成了文字的計件工人,他們的壓力既來自編輯(是否“強推”、寫作指導),更來自直接面對的讀者。來自讀者的直接壓力,是寫作者在從前的文學創作環境中不曾感受過的,而編輯作為中介在作者與讀者之間樹立的壁壘也已經被打破。支持者會認為這種機制能夠促進網絡文學作者之間的直接競爭,削弱了編輯的操控權;然而,它也取消了編輯或出版機構對創作者的保護,讓作者必須直面讀者的索求與苛評。
動輒長達數百萬字、至少橫跨一兩年的寫作過程中,幾乎沒有作者能從頭到尾保持良好的寫作狀態,因此,訴苦、求情就成了網 絡小說作者解釋與求票的常規手段,他們不惜向讀者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種種艱難與變故,朋友聚會、領導問責、身體疼痛、親友病逝,都會被寫進某篇更新文字的底部,成為索要月票或請求原諒的理由。這種場景實際上構成了讀者對作者創作過程的圍觀與介入。作者選擇什么時間創作、創作數量多少,都不再由自己控制,而必須受制于讀者的閱讀需求與閱讀期待,否則將會遭到訂閱用戶的抱怨、投訴甚至言語攻擊。一位女性網絡小說作者曾向我解釋為什么起點中文網或17K小說網的讀者流更大,但她更喜歡在晉江文學網、紅袖添香等女性網文平臺上寫作,主要原因就是女性讀者對于作者因身體或家庭變故導致的斷更抱有更寬容的心態,一些男性讀者的冷言惡語則讓她吃不消。
網絡文學“文學性”的缺失
不僅僅是速度與數量,網絡小說的內容同樣受制于讀者。訂閱數或點擊量、月票或榜上名次,對于一部小說的生死,都有著決定性的意義。一部穿越小說的作者曾在呼吁讀者訂閱正版時表示,如果一本書的訂閱數與追更率不高, 網站編輯有“一萬種方法”讓這部小說夭折。因此作者需要去摸索如何寫作才能提高作品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從而保障作品的生存。
理解了網絡文學機制,就能理解網絡文學的世界為何如此繁盛,又如此荒涼。一方面,殘酷的競爭讓眾多作者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吸引讀者并留住他們。作者不敢冒犯讀者,但又生怕他們產生審美疲勞,因為新的作品既要有新的招式,又不能太過陌生。比如“歷史軍事”一類的作品幾乎全都基于“穿越”(“穿越”可以給讀者一種 熟悉感或關聯性),但“穿越”方式可以千變萬化,從“單穿”到“雙穿”“群穿”,甚至上萬人、上億人的“穿越”。“穿越”的目標也不斷擴展,把中國歷史“穿”得千瘡百孔,小說作者的目光又轉向日本、美國、歐洲。另一群作者則將“穿越”目的地設為某個架空的朝代或外星系,總之既花樣翻新又滿足讀者需求。這就是所謂“類型化+爽文”。
“類型化+爽文”,意味著作者與讀者之間形成了一套已成規范的契約,作品如何開端、發展、轉折及收尾,其實萬變不離其宗。軍事必須熱血,“穿越”必然王霸,壞人囂張必須打臉,“種田”必須穿插“宅斗”。主流讀者的閱讀期待必須滿足,其后才是作者個人特色的發 揮。由于連載的特點,每日的更新中,要給讀者幾個“爽點”,結尾要設下“鉤子”,這都在寫作的技術考量范圍內。
從傳統小說的角度審視網絡小說,會覺得這些類型看上去繽紛多彩、千變萬化,但敘事方式的多元化嚴重欠缺。幾乎沒有哪一部網絡小說敢于使用大規模的倒敘、插敘、蒙太奇,作者們也不敢將限知視角貫徹到底,更談不上語言操練、文體試驗與詩性敘事。整體觀之,商業資本控制下的網絡文學,是向中國“說部傳統”的一次大規模回歸——一切服從 于“故事”,情節不懼重復,調動所有元素,只求抓住讀者。
但事實上,在資本的控制下,在“IP熱”的背后,網絡文學的位置相當尷尬。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看,網絡文學顯然不是主流的藝術形式,影視、電子游戲等娛樂形式的吸引力與吸金力都要比文字大得多。所謂“大IP”,與其說是作為源頭的網絡文學本身,倒不如說是變換形式對小說的粉絲進行深度的榨取。而以“大IP”為追求的商業機制,對于網絡文學的創作與傳播的另一種后果是,會讓網絡文學變得更加單一。
網絡文學在中國的興起,曾經被視為對傳統文學機制的“逃離”:沒有辦法在傳統文學機制中依序上升的文學青年,借助網絡的力量展現自己的才華,贏得關注、支持與資源。然而,資本力量足以將逃離變成另一種陷落,文學的獨立性并不因為離開傳統文學機制就變得更強,相反,資本力量壓迫下的職業寫作,可能會受到更全面、更細微的控制。而如果批評界與研究者只是盯著那些熱門“IP”,用商業的邏輯來選擇批評對象,那么,網絡文學的批評者只會成為資本力量的合唱隊,網絡文學的研究者只會成為商業案例的分析師。
作者簡介
楊早,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當代文學與文化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