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今年,作家劉慈欣《三體》英文版勇奪雨果獎。這是亞洲作家首次獲此殊譽,也將原本小眾的中國科幻文學推向國際大眾的視野。然而,在外界井噴式關注下,浸淫科幻界多年的作家學者,乃至包括劉慈欣本人,卻在一片熱鬧中格外冷靜。
“考慮到中國這樣一個大舞臺,知名科幻作家仍顯得形單影只,發表平臺也相當有限。”《科幻世界》副總編姚海軍說,過去一年國內原創科幻長篇新書出版量僅 幾十部,正式發表的短篇也只在200篇左右,專業科幻雜志只有碩果僅存的《科幻世界》。劉慈欣也坦言國內科幻出版規模很小,“全中國能以科幻創作作為職業 的科幻作家不超過3個。”有學者指出,在后《三體》時代,如果缺乏新生力量的梯隊接力,形不成科幻產業,這把“科幻之火”無法燒得更加旺盛。
科幻主流發展趨勢難掩創作隊伍薄弱
目前,《三體》的法、越、泰、土耳其語版本正在翻譯中,德語版明年即將問世,加上英文版在歐美市場的大放異彩,《三體》讓人們看到了中西方科幻交流由單 向輸入變成平等雙向的可能。今年國內出版界也有幾件標志性事件:第7期《人民文學》雜志將“科幻小說輯”放在目錄置頂位置,劉宇昆《人在旅途》、陳楸帆 《巴鱗》、寶樹《墜入黑暗》3篇科幻小說,加上宋明煒的評論《未來有無限的可能》集結刊發;人民文學出版社首次選編出版年度科幻盤點《2014中國最佳科 幻作品》一書,其中不乏80后年輕一代的科幻創作探索;廣西師大出版社與科技文化雜志“離線”合作推出《離線·科幻》專題,聚焦9位華人科幻作家,打造 “中國科幻問卷”。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既意味著華語科幻寫作新生力量的集體亮相,也是國內主流文學圈對科幻文學的肯定。
可以說,中國科幻歷經數次起伏,如今不僅進入大眾流行文化圈,也更多扎進純文學和學院研究的視野。姚海軍指出,這一曾經邊緣化的文學類型擺脫了《科幻世界》前總編譚楷筆下備受冷落的“灰姑娘”身份,也不再是科幻新銳飛氘所定義的主流文學未來路上的“寂寞伏兵”。
但查閱這些出版物后不難發現,科幻作者群的重合率相當高,陳楸帆、寶樹、飛氘、張冉、夏笳是眼下突出的新生代代表,資深作家總繞不過劉慈欣、王晉康、韓 松、吳巖等人。“這跟國外科幻出版一比,相形見絀。后備力量的儲備仍不夠理想。科幻的現實圖景可謂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讓人喜憂參半。我覺得還是要一步一步 積累,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姚海軍直言,中國的科幻文學長期以來都很薄弱,很難憑著一部作品獲得一個國際大獎就能發生根本改變。
除了創作人才隊伍有待擴充,有分量的原創科幻長篇也是鳳毛麟角。“我們短時間內完成了西方科幻百年史中各種流派思潮的實驗,而自身卻因此難以在某一時段 內形成一系列的創作主潮。”有學者指出,除了通常意義上的硬、軟科幻之分,美國硬科幻還細分出數字朋克、太空歌劇、反烏托邦等不同流派,每個類別里都有出 挑的代表作,但中國科幻經過近20余年發展,在某一方向上都沒有主要的潮流,反映到年輕一代中,就是缺少引領潮流的旗手和重磅力作。
周邊產業能否反哺科幻文學仍是未知數
今年《三體》所引發的震動已經擴散到科幻電影、游戲等產業,《三體》同名電影預計明年上映。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江曉原在今年出版的《江曉原科幻電影指南》 一書中表示,科幻電影看上去是娛樂性的,但骨子里是嚴肅電影,是哲學和宗教電影,是在西方深厚的科學、工業、人文和哲學基礎上產生的。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與其講人們對國內科幻電影的看法不甚樂觀,毋寧說是文學創作這一產業源頭離業內期待仍有落差。科幻文學評論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吳巖坦率地說,截至目前,中國科幻原創力還不足以成為科幻產業大廈的地基,“量不夠,質也不夠”。他談到,國外科幻產業主要包括圖書、電影、游戲、主題公 園4個方面,與咨詢、設計、科技創新等領域也有交集。但中國的現狀是,圖書出版業還沒完全發展起來,其它行業差得更遠。
可以說,這個時代科幻產業所兼有的光榮與不足,依然橫亙在年輕一代作家面前。作為創意密集型文學,科幻小說的“燒腦”程度在類型文學中尤為突出。國外科 幻文學之所以是成熟的類型文學,與其工業化發達的社會環境和全產業鏈帶動不無關系。姚海軍說,美國等國家的科幻產業的利潤重心早已從出版轉移到影視、游戲 領域,而國內還處在以出版為中心的階段,國內科幻文學創作還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