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以及《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中,“中華美學精神”都是一個重要的命題。講話強調,要 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意見》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中國傳統文藝理論評論優秀遺產,批判借鑒外國文藝理論,研究梳理、弘揚創新中華美學精神,推動美德、美學、美 文相結合,展現當代中國審美風范。筆者以為,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首先是要推進中華美學和藝術精神的理論自覺。
一
我國當代美學和藝術理論的建設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實績,同時也存在著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桎梏了藝術實踐的發展,如唯西是瞻、理論自娛、否定理論 等傾向。美學和一般藝術學,在整個世界范圍內都是年輕的現代學科。而我國的現代美學和現代藝術理論,都是20世紀初開始接受西方的直接影響而發展起來的, 包括學科意識、概念術語、方法體系、話語形態等。對西方美學和藝術理論的引進,推進了知識化、科學化、邏輯化的現代學術范式的建構,但在本民族的理論話語 和精神傳統的傳承發展上卻一度著力不夠,甚至不乏虛無失語之狀。美學和藝術理論領域步西方之履、模西方之態的狀貌,不僅使得理論和我國的審美實踐與藝術實 際相脫離,也割裂了和民族美學與民族藝術理論傳統的有機聯系。這樣的理論幾乎成為圈子里的自娛自樂,難以對話當下藝術創作、欣賞、批評的實踐,也難以凸顯 作為美學和藝術理論應有的現實關懷與人文力量。
美學和藝術理論缺失中國文化自身的學理支撐,缺失引領反思中國審美和藝術實踐的思想鋒芒,缺失直面中國大眾生活的血氣與活力,勢必難以發揮理論 應有的前瞻引領和激勵鞭策的作用。而從實踐領域來看,我國藝術界長期以來懸擱理論,瞧不起理論,否定理論的作用。有人認為,美學精神和藝術精神就在藝術實 踐中,就在藝術作品中,不需要再做什么理論上的總結挖掘。也有人認為,藝術批評就是藝術理論,不需要再有什么學理上的建構闡發。還有人認為,藝術理論應該 只針對藝術自身的問題,與社會、文化等其他領域沒有什么關聯。這些似是而非的觀念,與對西方美學和藝術理論的膜拜、對民族美學和藝術精神的失語糾結在一 起,使得當下民族美學和藝術理論的建設面臨著嚴峻而艱巨的任務。
美學精神既是藝術標準確立的重要根基,是藝術理想建構的重要尺度,也是藝術情懷提升的重要滋養。美學精神和藝術精神的密切關聯、相互激揚,是中 華文化的重要特點。20世紀80年代以來,種種短視的實用主義的藝術觀泛濫,藝術領域出現了種種粗制濫造、市場至上、追名逐利、娛樂至死等現象。究其根 本,是因為我們缺失了自己的美學精神和藝術精神的深層根基和互動關聯。推進中華美學和藝術精神的理論自覺,既是美學理論和藝術理論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審 美實踐和藝術實踐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當下國人生活實踐和人文提升的需要。
二
美學與藝術是關聯密切的兩個學科,在中國尤其如此。美學從嚴格的學科分類說,歸屬哲學。但西方經典美學,自黑格爾以來,一直具有藝術哲學的傳 統。我國傳統美學,更是主要依托藝術來闡釋,具有濃郁的藝術美學色彩。中國美學和藝術的重要范疇,如意境、情趣、氣韻、形神、巧拙等,幾乎都是美學與藝術 兩個領域共用的基本范疇。美學精神是中國藝術的內核之一。它與西方美學講粹情重形式不同,中華美學精神的要義是追求真善美的統一,這個標準也成為中國藝術 最為重要的基本準則之一,是中國藝術以美學精神來映照藝術精神、以美學精神來引領藝術實踐的重要尺度。
推進中華美學和藝術精神的理論自覺,首先就要認識總結其民族特質。中華美學和藝術精神的特質,聚焦于真善美統一的美情追求及其相呼應的人生精 神、詩性情懷、美育意向等方面。如何從學理上闡發建構中華美學和藝術精神這一真善美相統一的特質,是推進中華美學和藝術精神理論自覺的關鍵之一,它與西方 美學在知情意三分的基礎上來建構現代藝術精神具有鮮明的不同。西方現代美學和藝術理論的核心命題,是情感的獨立。審美無利害,為藝術而藝術,就是對這種美 學觀和藝術觀的具體詮釋,成為西方現代審美精神和藝術精神的理論基石和突出標志,也是西方藝術種種唯美論、形式論的理論之源。中華美學和藝術的精神,一直 關注倫理審美化、人生藝術化。在古典傳統中,特別突出了美善的關聯,主張盡善盡美。20世紀以來,中國現代美學和藝術理論在中西古今傳統的撞擊交匯中,發 展出情感啟蒙與人格美化相交融的民族美學與藝術新傳統,它在美善統一的維度上引入了真,在群體社會的維度上引入了個體,削減了古典傳統的倫理向度,突出了 審美藝術人生的有機交融,突出了以真善美統一的美情追求為核心的精神向度,凸顯了與西方美學和藝術精神的不同特質。這種美感精神取向,不尚唯美與粹美,而 是主張蘊真涵善立美,強調審美與藝術的人生啟蒙向度與人文關懷內涵。這種審美和藝術精神是一種大審美大藝術的精神,它不注重從純粹思辨去尋求人生真諦,也 不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尋求生命解脫,而總是倡導從具體鮮活的生活中去體味身心的怡悅與精神的自由,倡導在最痛苦最艱難的生活中品出人生的甘美和詩意,從而將 審美和藝術與人的心靈和精神相關聯,最終導向既熱烈執著又高遠超逸的藝術化生活和審美化生存的詩意境界。但是,這一民族審美和藝術的優秀傳統和鮮明特質, 我們似乎已經模糊甚至遺忘,西方現代后現代的種種美學和藝術理論,亂花迷眼。理論界不乏熱衷炒作種種西方學說思潮,脫離具體的審美和藝術實踐,自說自話自 娛自樂的傾向。在審美和藝術的具體實踐中,種種排斥理論否定理論輕視理論的傾向,種種非真悖善的偽審美偽藝術粉墨登場,種種審美亂象藝術亂象肆意蔓延。
審美和藝術的種種亂象,亟須民族美學與藝術精神的重建。其基礎是民族理論意識的自覺,其關鍵是民族理論精神的覺醒。我們需要尋根溯源,從民族的文化傳統中去重構民族審美和藝術的精神高度,去引領民族審美和藝術的當下實踐,去對話人類審美和藝術的多彩世界。
三
中華文化、哲學、倫理中都深蘊了審美的底蘊和詩意的情調,孕育了中華審美和藝術精神以真善美相貫通、為聚焦的大美情韻和人文內核。中華美學和藝 術精神以蘊真涵善立美為基,具體表現為主張形神兼備、重視情理交融、崇尚和諧雋永、標舉生生之美、追求詩性之境等品格,凸顯出中華美學和藝術的獨特風采, 它不膚淺地流于形式和技巧,不簡單地受制于外在的功利目標,而是著眼于意象、境界、情趣、格調等哲詩之美韻。
中西美學和藝術精神各具自己的特質。推動中華美學和藝術精神的理論自覺,就不能閉門造車,做井底之蛙,而需要敞開胸懷,吸納融匯各種文化的滋 養,但這不是盲從,而是在比較鑒別中創化冶煉。縱觀中華文明的發展,每一次重大的推進,都是因為不同文明的交融和新創。梁任公的文化結婚論,就對此做了形 象的比喻,這就如兩個不同的生命個體的結合,最終產出了一個新的生命。中華美學和藝術精神的自覺和建構,也必然需要廣泛吸納世界不同民族美學和藝術精神的 滋養,需要比較借鑒不同民族的美學和藝術精神的特點,立足民族文化之根,化合冶煉,鍛造適合引領當代實踐需要的新質。
推動中華美學和藝術精神的理論自覺,也需要具有歷史的動態的眼光,貫通傳統與當下,在推陳出新中傳承發展。精神作為深層的內核,是在一定的時空 中積淀下來的。大浪淘沙,那些優秀的精神歷久彌新,在歷史的長河中熔煉發展,不斷地豐富升華。割斷精神的血脈,抑或把精神視為僵死的教條,都是對精神的消 解。一個民族的美學和藝術精神,是這個民族文化觀念的精華積淀,是這個民族審美和藝術的深層態度,是關于美和藝術的概念、范疇、命題、學說、話語、思維、 方法等具體演進變化中貫通的那個內核,它體現著豐富著民族的精神神韻。
推動中華美學和藝術精神的理論自覺,最終是要引領推進審美和藝術實踐的發展繁榮。強化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推動理論直面實踐,對話實踐,引領實 踐,是理論建設的落腳點和理論的生命力所在。有為的理論,必然能夠對實踐發言。理論自己都不自覺,就不可能發出什么有效的聲音,也不可能產生積極的作用。 長期以來,我們之所以在審美和藝術領域,產生種種唯西是瞻、步西之履、以西觀中、以西論中之病象,是因為我們離開了民族自己的文化土壤,離開了我們自己的 文化之根,由此,我們對審美(藝術)經驗、審美(藝術)感受、審美(藝術)評判等的描述、分析、傳達等,都難有自己的話語和神韻。20世紀后半葉起,全球 化的進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西方的文化思潮、商業原則、大眾口味等的涌入和擴散,大幅度地改造了國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情趣。審美和藝術領域中,種種物 欲主義、游世主義、個體主義、形式至上的思潮,種種欲望追逐、感官享樂、放縱粗俗、消解意義的現象,并不鮮見。正是在這樣紛繁繚亂的生活和藝術景象中,在 西方現代文化、后現代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復雜交融中,美學和藝術的民族精神自覺與相關理論建設,尤顯迫切而重要。當然,我們既要堅守審美和藝術的民族精神家 園與理想高度,也要保持足夠的警醒和反思,對于我們自己的資源,辨別汰選,去粗存精,實現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在世界文化、人類文明的宏闊視域中接續 民族的精神傳統,在新的高度上豐富創造具有民族特色、民族品格和時代特征、人類情懷的審美和藝術之當代精神,這樣的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也必然成 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為人類藝術、審美、文化的發展作出自己獨特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