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文學理論 >> 正文
一個言說行為的實現,必須包含六個要素:言說的主體,言說的對象,言說的內容,言說的方式,言說的場域,言說的動機。最能夠決定文學之所以 成為文學的是哪個要素呢?以前大家都認為是“怎么說”,不可否認,言說方式的確是界定文學與非文學的重要因素,但我認為言說動機才是決定文學之所以成為文 學最根本的原因。按照這個思路再來看文學史,我認為文學的言說動機只有三個大類:誘德、怡情、達欲。當然所有的言說都是如此,但文學的言說更是如此。在這 三個大的動機下面還有一些范疇,誘德文學包括勸喻文學、諷諫文學與譴責文學;怡情文學含有抒懷文學、遣興文學、娛賓文學;達欲文學包含干謁文學、沽名文 學、射利文學。鈴木虎雄為什么把魏晉時代稱作“文學的自覺”?就是因為魏晉時代的言說動機發生了變化,以前先秦兩漢基本上以誘德文學為主,到了魏晉以后就 變成了怡情文學,所謂怡情文學,就是大家覺得讀這東西很好玩,很有趣。
主持人:水金教授是不是又跳進這個圈子里來了?
程水金:我是要解釋為什么有這個“自覺”的說法。我認為只是文學的言說動機發生了變化,并不存在自覺不 自覺的問題。因為魏晉時期主要流行怡情文學,即調動一切怡情的手段,包括注意形式、注重音律,這點還可從魏晉六朝時期的擬古來看。模擬的評判標準就是像不 像,模擬得像,表明才情高,所以同題共作,就是一個題目大家一起寫。六朝時期文會特別多,著名的蘭亭集序就是文人雅集,即景創作,寫完之后互相欣賞,相互 評判,這就是娛賓文學,就是大家一起高興?梢娢簳x六朝文學之所以被稱作“文學的自覺”,實際是誤把文學動機的變化認作是“文學自覺”。我們不能說誘德、 達欲的文學不是文學,只有怡情文學才是文學。
主持人:我們現在的“文學自覺說”是受了西方觀念的影響。按照西方觀念,文學必須是審美的。審美說的提出,不僅僅考慮到了言說者本身的動機,同時也考慮到了接受者對言說本身的感受。如果感受的不是美的,能不能算文學?
程水金:說文學是審美的,它的意思是說文學是非功利的。但實際上,文學的目的就是打動某一些人,怎么能 說它是非功利呢?要說文學是審美的,從文學一開始就是美的。《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孔子說:“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 文,行而不遠。”在表達“志”之前,要考慮“文”的問題,沒有文,說得不漂亮,就傳播不遠。說它是個審美問題,它也是個審美問題,但它不僅僅是個審美問 題,它還是要達到一種目的,所以說“文學是非功利的”也是偽命題。
李炳海:水金教授說魏晉有怡情的文學,客觀上起到了為“魏晉文學自覺說”辯護的作用。魏晉時期的所謂 “怡情”,實際都是后人劃分出來的,幾個人在一起玩一玩,看誰的文章寫得好,宋玉時代已經如此。怡情的自覺,魏晉有的,戰國后期也有了,當然程度上不一 樣。曹丕提出“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他也沒有完全地肯定所謂“純文學”,他比曹植的理論對社會的依賴更重,所以說理論的不純粹是正常的。再 說先秦原來有《樂論》《樂記》,許多人不太承認,但現在《孔子詩論》出來了,這些應該是自覺的理論建構啊。
程水金:其實李教授再一次證明我的觀點是正確的。魏晉有的,先秦也有,戰國后期到漢代都有,就等于是解構了“魏晉文學自覺說”。這就回到了最開始的那個意義:既然什么地方都是自覺,那就無所謂自覺不自覺。
四
主持人:現在基本觀點已經闡述得比較清楚了,請兩位先生做個總結吧。
李炳海:“文學自覺”是個比較科學的命題;“文學自覺”是一種群體的社會行為,不是以單獨個人為標志; “文學自覺”要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實現,不會憑空發生。一般情況下,都是把文學的自覺和人的自覺聯系在一起,其實是理性精神尤其是先秦理性精神的自覺加速 了文學由不自覺到自覺的過渡,這是一個基本事實。文學的自覺不是突發的,而是漸進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反復多次進行的。我還是贊同進化論觀點,當然 歷史也會出現曲折,有時候還會倒退;“文學的自覺”有幾個標準:一是文學的創作應成為人們自覺的意識,這和水金先生看法是一樣的,出現一批以創作為人生寄 托的群體;二是涌現出一批有較高審美價值的文學作品;最后在文學理論上,已經有了基本體系。
程水金:現在流行的西方19世紀以來的文學觀念與中國本來的文學觀念是兩種不同的話語體系,就像牛頓經 典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的關系。經典力學是在日常低速機械運動中總結出來的規律,只適用于低速運動的物體。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闡述物體接近光速運動所遵 從的規律,愛因斯坦超越了牛頓。相對論沒有萬有引力,在中國本來的文學觀念體系中,不存在“文學的自覺”,但在流行的話語體系中,卻是個喋喋不休得不出結 論的問題。所以我認為“文學的自覺”是個偽命題。
主持人:到了最后,我也想發表一下我的看法。我認為,我們研究和討論“文學自覺”這個命題的時候,必須要看到中國古代文學 固有的民族性和特殊的歷史進程,即:中國自先秦以來,儒家思想就影響甚大,漢代以后,更成為我們的主流思想意識。儒家經典重人倫、重教化、重道統的觀念影 響了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因此,中國古代文學及其理論,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教化的觀念。所以我們說鈴木虎雄也好、魯迅也好,以此來衡量文 學是否自覺,并把它作為一種標準,是不準確的。實際上,教化的觀念始終存在于中國的文學觀念里,而在教化之外,逐漸地有了怡情的觀念作為道德論的補充。中 國古代文學,經史之外,以詩文為正宗。而歐洲文學是發源于古希臘的史詩,小說、戲曲文學是其主流,故其文學特質強調形象。而以詩文為正宗的中國古代文學則 不是這樣,抒情言志是文學的主要內涵。因此,這種文學的重要屬性是以情志的描寫為主要內容,以情志的審美表現為文學的特征,藝術水平的高低更主要的是看其 有沒有感染力。決定文學特質的不是表現了什么,而是如何表現,即使是應用文體,只要是藝術表現,就可以成為文學。我們討論中國文學的自覺問題,詩文的藝術 表現,應該是重要的考察內容。
今天對話的基本觀點和主要內容都已經講完了。感謝李炳海先生對“文學自覺說”精到的思考,而且我認為與他過去的觀點相比, 今天又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深化了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水金先生則是跳出了我們的這個場地,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式,針對“文學是什么”“中國古代文學是什么” 以及“文學自覺”這個命題,提供了另一種思考維度,頗有啟發意義。感謝兩位給這場討論提供的智慧、思想以及理論。也感謝我們現場的同學們。今天的對話到此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