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資訊 >> 正文
很少有人關注電影是誰編劇的?《蔣筑英》《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建國大業》《法官媽媽》《留村察看》《許海峰的槍》《黃克功案件》等,都出自黨員編劇王興東之手,劇本決定電影的內容。
王興東說,1973年他向黨旗宣誓時,眼前浮現的就是電影《黨的女兒》里,為了信仰不怕犧牲、永不叛黨的共產黨員。因此,他從1976年開始從事編劇工作后,時刻不忘描寫“共產黨人的故事”。在他創作的30多部影視作品中,共產黨人的形象始終是“主旋律”。每一部作品里的共產黨人,都如同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一棵棵大樹匯聚成一片廣袤森林,碧綠長青。
蔣筑英是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典范,去世后被追認為中共黨員;牛玉儒被譽為“黨的好干部,人民的貼心人”;雷鋒的戰友喬安山,在1997年《離開雷鋒的日子》上映時,56歲的他加入了共產黨,是雷鋒精神的傳播者;法官尚秀云也是一名老黨員,挽救了上百名失足少年,孩子們稱她為“法官媽媽”;《建國大業》回答了關鍵時刻中國人民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成為執政黨……
王興東坦言自己的藝術造詣不高,為了讀懂這些共產黨員,他唯有到生活的底層,尋找他們播撒在民眾心中的情感。“他們和我一樣,不是什么特殊材料制成的,也是血肉之軀。但他們以服務人民為榮的信仰,任何力量都無法摧毀。”
寫作呼和浩特市委書記牛玉儒時,一位群眾曾對王興東說:我們評價干部就一把尺子,看他是為自己撈好處,還是為百姓謀利益。這句話印在王興東的心里。在他看來,寫共產黨人也需要一條紅繩,那就是黨群關系決定曲直,特別是自身利益與群眾利益產生沖突時,卓見人物的黨性。“身患癌癥的牛玉儒關心奶牛的乳腺炎,他知道患乳腺炎的奶牛產奶量會下降,少產一噸奶,農民就少收入1700多元。這些細節決定了影片是概念還是形象,是說教還是情感,是虛假還是真實。我所做的就是用生活的細節焊接藝術與理念的接口。”
慶祝建黨95周年獻禮影片《鄒碧華》也是一部“用腳寫出來的劇本”。王興東去上海采訪了鄒碧華的父母妻子和熟悉鄒碧華的法官、律師。為了尋覓鄒碧華的成長歷程,又去江西省奉新縣,采訪了他的中學老師和同學,特別去了距他家70公里的、代表中國出席東京審判的梅汝璈的故居。“只有腳走到,眼看到,心知道,情才能達到。”
在中國電影市場炙手可熱的當下,有人不解:寫主旋律電影能有票房嗎?王興東有自己的堅持:反腐倡廉的《生死抉擇》創下1.4億票房;《離開雷鋒的日子》成為中國人的道德教育片。一位評論家對他說:“即使《蔣筑英》只有一個人看,也比那些打打殺殺的影片更有價值。岳母只給岳飛刺上‘精忠報國’,岳飛卻帶起了千軍萬馬。”“電影不僅要看票房,更要看撼動多少人的心房。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偉大目標的核心力量,寫好共產黨人的形象就是弘揚當代中國精神。”這便是王興東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