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為心之藝術因心而交流——訪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文史館副館長馮遠

      http://www.fxjt168.com 2016年05月11日10:07 來源:中國藝術報 孟祥寧
       逍遙游 馮遠 逍遙游 馮遠

        “馮遠先生不僅是一位藝術家,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推動中法文化交流發展的文化使者。 ”法國駐華大使顧山近日代表法國政府在大使館授予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文史館副館長馮遠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勛章,顧山在授勛儀式上高度評價了馮遠取得的藝術成就,特別提到他在法國的藝術經歷,以及他為促進中法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貢獻。

        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勛章1957年由法國文化和通訊部設立,用于表彰全世界在文學與藝術領域享有盛譽,或對弘揚法國與世界文化作出特殊成績和杰出貢獻的法國人及外國人,是法國政府授予文學藝術界的最高榮譽。作為著名畫家,馮遠堅持不懈地從事藝術實踐,創作了一系列具有廣泛影響的佳作,同時他多次參加、組織大型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受到文藝界的認可與好評。日前,本報記者就在推動中法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努力、如何看待榮獲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勛章、如何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等話題對馮遠進行了專訪。

        ○記者:首先祝賀您榮獲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勛章。能否跟我們分享一下您獲獎的心情?

        ●馮遠:能夠榮獲這個獎,既感意外又覺榮幸,這是法國政府和藝術界同行對我的一種肯定。我很清楚,我所承載的是兩個層面上的意義,一方面是我自身在藝術創作上有所成果,二是,我在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中國和法國同為擁有悠久歷史和輝煌文明的國度,雖遠隔千山萬水,但友誼卻源遠流長,在各自的文化歷史發展進程中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相互尊重、彼此欣賞,并通過文化交流合作互相學習共同發展。此次獲獎將更促使我今后繼續為增強中外文化交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記者:讓我們特別感興趣的是,據說您跟法國藝術的一次邂逅非常具有傳奇性,甚至改變了您一生的命運?

        ●馮遠:中國人相信凡事皆有緣,我和法國確實有緣分。1978年春夏之交,我從東北去上海為單位集體參觀“法國19世紀農村風景畫展”打前站。那次展覽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個來華的法國藝術藏品展。在展廳見到來自法國的經典原作,讓我大開眼界。正是在此次展覽上,我見到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任伯宏先生,是他介紹我認識了當天也來觀看展覽的方增先先生。

        方增先先生非常謙和,寒暄中握了握我的手說:“歡迎有時間到家里坐坐。 ”他是名震海內的人物畫家、浙江美術學院教授,而初學美術的我非常渴望得到名家的指點,于是帶著自己的速寫和習作上門求教。方老師看了我的作品后,覺得很不錯,建議我考學,又鼓勵我直接考他的研究生。當時正是恢復高考后各大學第一屆研究生招生,且初試已結束,對于上研究生,我想都不敢想。但方老師勉勵我說,你回去該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試著向學校推薦一下。之后,在他和美院的多方支持和努力下,我補考了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人物畫專業的研究生考試初試,并參加了復試。當年12月,我接到了浙江美術學院的錄取通知,入讀研究生,才有了后來從事美術教學、創作、研究的故事。

        可以說,是“法國19世紀農村風景畫展”給我帶來了一個機遇,讓我有幸結識了導師,從而改變了我的人生。

        ○記者: 19世紀末到20世紀,法國是歐洲甚至是世界藝術的中心,中國一大批杰出的藝術家都有曾經在法國從事藝術學習、研究、創作生活的經歷。您如何評價法國藝術對中國的影響?

        ●馮遠:徐悲鴻、林風眠、吳冠中等前輩們都有旅法留學的經歷,作為杰出的藝術家,他們不光早年在歐洲學習油畫,在晚年更是將中國的水墨畫和西方的繪畫藝術結合在一起,林風眠將印象派色彩跟中國宣紙彩墨結合,而吳冠中則是把法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表現手法與中國水墨畫結合得十分成功,對當代中國的藝術創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更重要的是,徐悲鴻、林風眠等人經過在法國的學習研究,將歐洲藝術教育的成功經驗帶回中國,培養了大批美術人才,為推動中國美術事業、美術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記者:“筆墨塵緣——馮遠中國畫作品展” 2012年4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行,從多個側面展示了您在中國畫傳承與發展和藝術技巧方面的探索,其中有些作品是您在法國學習、交流期間創作的。在法國學習的這段經歷對您的創作有什么影響?

        ●馮遠: 1998年我第一次到法國,當時中國多所美術學院在巴黎藝術城建立了第一批中國藝術家工作室,每3個月派遣一批教師過去學習、交流,工作室為中國藝術家了解歐洲藝術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也為我了解法國及歐洲藝術創造了便利條件。我先后去了盧浮宮、奧賽博物館、凡爾賽宮、蓬皮杜藝術中心及印象派畫家的主要博物館,看得非常仔細,之后又去了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將整個歐洲的大博物館幾乎都看了一遍,特別是集中觀摩了一批經典藝術;同時我也結識了一批法國藝術家和生活在法國的華裔藝術家。

        在法國期間,我把參觀、學習的感受心得融入創作中,集中完成了一些作品。這些作品吸收了西方的表現主義和現代繪畫的理念,在表現形式方面跟傳統中國繪畫也具有一定差異。3個月的學習結束時,我在巴黎藝術城舉辦了旅法藝術作品展,很多法國藝術家、旅法華裔藝術家參加。法國同行看了我的抽象水墨和人物畫后,覺得中國的藝術家受過系統的訓練,基本功非常扎實,形式語言不光葆有東方的獨特性,也善于吸收西方的藝術理念和技法,從而對中國水墨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當然, 3個月的時間非常短暫,因為工作使然,我沒有像前輩們那樣有一個完整的留學經歷,但那段經歷讓我受益匪淺。一路走來,我在熟練掌握傳統藝術的表現技法的同時,在藝術創作的理念和表現手法的多樣性方面,甚至于在吸收西洋的繪畫精華方面,我覺得比前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這大概是法國同行給予我的影響并且能夠接受我的藝術的一個重要原因。

        今天我們迎來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流、激蕩的時代,在互相尊重、學習、欣賞的過程中,不同文化間潛移默化的影響將為藝術家相互吸收,融入各自的藝術創作中,豐富彼此的藝術風格。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受益者,我的藝術創作實踐也是因了這段旅法經歷而有所改變。

        ○記者: 2004年,您作為中國美術館館長,在中法文化年期間與法國奧賽博物館合作將“法國印象派繪畫”接到北京展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轟動,其參觀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當時展覽的盛況?

        ●馮遠: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法蘭西共和國兩國領導人、文化使者和藝術家共同推動的,以文化交流為目的的中法文化年活動在當年取得了廣泛影響。作為法國文化的重頭戲—— “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 2004年10月開始在中國美術館展出。這是自法國印象派藝術誕生以來最具代表性、規模最大、印象派藝術家作品最為齊全的一次來華展覽,也是中國藝術家翹首企盼的藝術展覽,在北京產生了空前反響。

        印象派繪畫既是歐洲傳統藝術風格的發展,又是寫實主義視覺藝術創新實驗的延伸,也是自文藝復興以來“再現性”繪畫發展的極致。法國印象派代表性畫家和他們的作品對于中國同行和觀眾來說可謂是如雷貫耳,但卻一直沒有機會一睹其真顏。我一直想把法國印象派畫家的代表性作品介紹給中國觀眾。法國方面對此非常支持,專門指派法國奧賽博物館跟我們合作,共同實施該計劃。

        奧賽博物館在這次展覽中為我們提供了馬奈、莫奈、雷諾阿、德加和塞尚等印象派代表性藝術家的51幅精美絕倫的藝術作品,呈現印象派繪畫的萌發狀態、其后的發展以及它所形成的學派價值和學術成果。作為印象派繪畫的代表人物,他們仍然保持了繪畫的古典形式與觀念的核心審美理念,卻同時注重描繪轉瞬即逝的視覺感受,試圖建立起某種不同于古典主義、學院主義藝術的視覺結構,并力求對所見事物進行高度理性的綜合概括。

        這次展覽為中國的藝術愛好者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機會,使我們得以深化對蘊涵在作品之中的技巧、風格、天才創造及其理念的理解和激賞,并增進了中法彼此之間的了解和友誼。但中國觀眾實在太踴躍了,全國各地觀眾和相鄰國家的同行蜂擁而至,前來觀展的觀眾里三層外三層,但如果觀眾太多,人的呼吸、濕度等都會對畫作造成不良影響,于是我們不得不實施限流的辦法,進行預約排隊參觀,后來不僅延長了10天展覽時間,而且專門開放了夜場。短短一個月時間,看展人數達到了39萬人次,創造了中國美術館的參觀人數紀錄。

        ○記者:多年來您在加強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今日中國藝術周”“同一個世界——中國畫家彩繪聯合國大家庭藝術大展”等活動都融入了您的大量心血,您的作品《世紀智者》 《母與子》等作品也在不同時間多次在世界各地展出。在您看來,加強中外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是什么?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我們還需要進行怎樣的努力?

        ●馮遠:藝術是情感的載體,文化是心靈的橋梁。中外文化交流作為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重要紐帶,在增進與各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今日中國藝術周”以中國文聯與國內外相關機構共同承辦的方式,通過精心策劃、組織藝術家及其代表作到境外展演交流的形式,以創新的視角和多元的手法展現當今中國文化藝術對5000年中華文華的傳承,對東西方傳統與現代理念的融合,展現中國藝術家的創造力,以及當代中國文化藝術創新發展的成果。而“同一個世界——中國畫家彩繪聯合國大家庭藝術大展”則是邀請了200位當代中國最優秀的畫家參與創作,全部以中國畫形式完成創作,是中國美術歷史上難得的一次高規格的對外美術交流展。作品分別以192個國家的標志性文化象征物,如建筑、風光、民俗風情、國花、國鳥為主題,再加上聯合國機構及國際組織建筑等有關內容,以不同風格和形式予以表達。

        文藝創作是人類最為深層、神秘感受的表達方式,因此,它超越于時空界限和文化差異之上。真正的藝術始終是人類情感、思想和信仰層面上的一種活潑生動且不斷被賦予新意的表述形式。就文化而言,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創造力和創新水平,而通過彼此之間的文化交流、展示,是讓文化貼近人心,讓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人加深相互了解的最好途徑。

        有時候不需要翻譯,通過一幅圖畫,通過一個曼妙的舞姿、一段悅耳的旋律,直接就可以感受到相互之間對美的理解。只有當人與人的心更加貼近和理解的時候,文化的傳播才是最為有效的。

        文化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世界各國的競爭逐漸演化為文化的角逐,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如何進一步繁榮發展我們國家的文藝事業,打造不同藝術門類的“國家形象” ,以增強國際影響力、提升國家軟實力,始終將是我們需要解決好的現實課題。令人欣喜的是,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活動的日益增多,中國文化正通過多種形式展示著中國文藝事業發展的最新成果,展現著當代中國開放、發展、進步的嶄新面貌,更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一個感知中國、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窗口。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