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崔 豐 本報記者 洪偉成
95歲的電影表演藝術家秦怡老師答應了我們登門采訪的請求,不禁讓我們喜出望外。要知道,她剛從外地回滬不久,略感小恙,是不宜過多見客的。
3月5日,我們叩開了上海西區秦怡老師的家門,向她獻上一束鮮花,表達了中國文化報社對這位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的誠摯問候。對話是從30年前《中國文化報》一版刊發秦怡專訪開始的。那時她任上海影視藝術服務開發公司董事長,接受采訪時十分忙碌;30年后,她依舊有很多客人來訪,需要商討有關電影的事情也很多。可以說,秦怡是一位終身醉心于工作的不凡女性。
談到當時那家影視公司,秦怡說:“那家公司還在,現在叫上海影視有限公司了。工商局的人跟我說,與我們同期注冊的好多影視公司現在已不存在了,而且有很多人想使用我們公司的名稱。不過我們一直堅持自己開著,沒有轉手他人,希望以此為平臺多拍攝一些好電影。”
由秦怡編劇并主演的電影《青海湖畔》目前正處于商討發行階段。“現在的電影發行費很貴,一部電影投資2000萬元,發行費也要2000萬元左右,最近就在跟有關人員研究如何解決這個電影的發行問題。”秦怡介紹,《青海湖畔》以修建青藏鐵路為背景,聚焦一群為鐵路通車攻克凍土層難題的氣象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謳歌了他們獻身祖國建設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故事的靈感來自于秦怡多年前聽到的一個真實故事。經過反復討論研究,秦怡構思以女工程師梅欣怡作為影片主角,通過她的回憶把一個長達30年的生動故事串起來。這個歷經人生坎坷卻不改對國家和事業執著的知識女性形象,未嘗不是秦怡自己的人生寫照。秦怡還到青海實地考察、體驗生活,挖掘了更多感人的細節,同時為影片能順利開拍而四處奔走。秦怡感慨:“那些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都有溫馨的家庭,但為了青藏鐵路的建設,他們在那種艱苦的環境中一住就是幾十年……”
為何選擇這樣一個題材進行電影創作?秦怡的回答蘊含著老一輩藝術家的初心:“說實話,我們這代電影人還是希望作品里有一些精神可以得到弘揚,給人心靈一些啟迪。”籌拍《青海湖畔》期間,秦怡常說的一個詞就是“價值”。她認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最要緊的還是自己能給予世界什么。拍電影要花很多錢,當然希望拍出來以后能賺錢,但電影人不能把賺錢當做第一位的追求。深知這部電影籌資的困難,秦怡作為影片編劇和主演,硬是不拿一分酬金。“我們這個攝制組好多人沒有收錢,毛阿敏幫我們唱插曲沒有收錢,跟我演對手戲的演員佟瑞欣也沒有收錢。”秦怡坦言,因為題材比較嚴肅,她身邊好幾位導演朋友曾勸她不要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他們也都是好心,覺得我這么大年紀了,不要辛辛苦苦拍出來的電影最后賠本。”可是秦怡在青海體驗生活后,依舊堅持自己的創作計劃。她對那里淳樸、和諧的人際關系有著深刻的印象:“現在大城市生活條件是好了,人與人的關系卻大不如前。我就想寫一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希望大家珍惜當下。”
秦怡在家寫劇本時每天可寫3000多字,因使用電腦不熟練,還是用手寫,效率還蠻高。拍片時秦怡去了青藏高原,沒有一點高原反應,不過影片殺青后在去參加上影廠演員朋友趙靜的畫展時,突然感到一條腿不聽使喚了,走路時好像要絆著自己。經大家反復勸說,秦怡結束活動后去了醫院,就診時發現是腔梗,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行動較以前終究遲緩了。
如今,秦怡還是徐匯區天平街道“名家坊”的一員。在社區舉辦的文化藝術節、經典誦讀會、書畫展、健身運動會等各類活動中,居民們都會驚喜地發現,被譽為“中國美麗女性”的秦怡老師居然就在大家中間。對此,秦怡只是樂呵呵地表示:“我年事已高,為社區文化建設出點力是應該的。”街道干部在談到秦怡時,每每充滿了對這位老藝術家深深的敬意。
在許多人眼里,秦怡是一個一心裝著工作、裝著別人的善良女性。比如她到電視臺錄制節目,在后臺一待就是幾個小時,為了不破壞妝容,減少小便次數,她堅持盡量不喝水。她表示,自己開始做演員時就知道,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需要各方面合作,個人要服從集體。談到人生態度,秦怡的回答是:“不管做人做事,我是對自己要求嚴一點,對別人寬松些。我感到自己一直是堅強的、樂觀的,這不是帶著病還工作嘛……”秦怡說完后會心一笑,慈祥背后透露的是藝術家永不言棄的進取精神。
前些天,秦怡在電視里偶然看到了自己主演的電影《北國江南》。“那是半個多世紀前拍攝的影片,陽翰笙寫的,都過去那么久了現在還能放,可見電影是可以長久保存的。”她動情地說,“好的電影要有故事、有人物,以此體現創作者想要表達的積極意義。我平時看電影,總覺得現在一些電影商業性、娛樂性太重,真正打動人心的較少。對一部電影來說,如果多展現一些人性的高尚、和諧,就能不斷引導觀眾向精神的高處發展。作為電影工作者,我們在這方面是有責任的。”秦怡始終惦記著她所鐘情的電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