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圖:14日,六小齡童閱讀大公報此前對他的專訪(點擊查看)
大公網2月16日訊(記者張琰清、錢紀廷)一 部《西游記》電視劇,30年播出3000多遍,累計60億人次觀看,成就了華人世界幾代人耳熟能詳的“美猴王”。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說,是西游文化和 中國戲曲藝術底蘊成就了他。大學開講堂,荷里活拍電影;建了西游藝術館,再開發文化產業鏈;在紐約賀歲,到香港選“小戲苗”,年近六旬的“美猴王”臺上臺 下忙得不可開交。14日,過境香港的六小齡童在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如今是他弘揚猴戲文化馬拉松的百米沖刺。
猴年猴文化大熱,給六小齡童的事業揭開了新的篇章。春節前,六小齡童帶領“百猴”在美國紐約舉行快閃表演,向全球華人恭賀新春。14日,剛剛結束紐約行程的“猴王”,又來到香港參加“校園之星”兩岸四地特長生選拔交流活動。
六小齡童曾說,自己不想成為中國猴 戲的“末代猴王”。在他現在參加的各種青少年藝術活動中,都有留意有潛力的孩子,俗稱“好苗子”。而香港的“小戲苗”,亦在他遴選“接班人”的范圍之內。 他認為,下一代的猴王培養,需要隨著時代的變化有新的技能。不僅猴戲的基本功要下苦功,練扎實,更要有開闊的眼界和廣博的知識面,不僅能演猴,也可以根據 需要扮演其他的角色,具備多種藝術形式表演能力。
考察迪園 欲推孫悟空主題產品
年初,百事可樂“猴王世家”的微電影在內地走紅,六小齡童參與創作并親自演繹,以章家猴戲接班人的真實身份出鏡,娓娓講述了“猴王世家”傳承猴 戲的家族歷史。六小齡童說,這個廣告與以往的廣告概念不同,不是拿著這個東西一味贊好,而是通過講一個故事,來傳播文化。這是他在這個廣告中學到的最重要 的一點。六小齡童看準了猴年猴文化大熱這個機遇,計劃學習西方成熟的文化產業鏈模式,用新興、潮流的方式來傳播“猴文化”。
“用神話故事來講述人之善美,是非常奏效且影響深遠的方法。”六小齡童說,傳統文化主題公園照樣可以做得與迪士尼樂園一樣有趣。此次到香港,六 小齡童再次到迪士尼游玩考察,他表示,迪士尼游玩線路的設計和周邊產品的開發,都可以借鑒和參考,以此來推動西游文化的產業發展。
生活中,六小齡童酷愛以猴作為標示的品牌,包括衣帽,行李箱,手機殼,甚至鑰匙扣。既是出于對于猴子的特殊情感,也是因為從中看到了文化產業的 力量所在。他透露,新一年還希望陸續開發以孫悟空為主題的童裝、食品、包等。他還表示,開發西游文化產業鏈,并非一己之力可以完成,其中的市場空間巨大, 有興趣的港人乃至世界華人企業家,都可以加入進來,促進西游文化效應最大化。
86版電視劇《西游記》中,六小齡童所塑造的“美猴王”形象深入人心。時隔30年,57歲的六小齡童將在國際大銀幕前耍起金剛棒,變身中美合拍魔幻3D電影《敢問路在何方》中的齊天大圣。據六小齡童透露,該影片目前正在為角色設定和打磨造型。
邀港演員加盟“西游”電影
這一部關于傳統經典西游故事的電影,“美猴王”等了十年。十年間不乏大公司找他合作,但他都一一拒絕了。因為不少投資方出于商業利益,提出要加 入孫悟空戀愛的戲分,這與六小齡童多年來的堅持背道而馳。此次與美國荷里活團隊合作,六小齡童強調,“萬變不離其宗,孫悟空的樣子,表演風格,基調都不會 變,西游文化精髓也不會改變,不能喧賓奪主,藝在先技在后,技術是為內容服務的。”
六小齡童希望借鑒美國動畫的高科技,使用國際化的敘述結構來將《西游記》進行重新包裝。“以往我們的許多文化產品急于灌輸理念,本來道理是對 的,但表達出來收效甚微,這次與美國電影團隊合作也是為了轉變表達的方式,在不改變故事精髓和角色靈魂的基礎上,糅合西方電影講故事的方式,更加幽默的談 吐,更精美的畫面,讓西游記帶著中國電影真正走向國際,走進荷里活。”
他還表示,要考慮當下嶄新的國際電影環境,比如邀約國外大演員參演,以增加外國觀眾的關注度。他同時希望有合適的角色邀香港演員加盟,助力傳統西游文化在香港的推廣。
說西游故事 悟做人道理
飾演孫悟空,六小齡童可以說到了“人”“猴”難分的境界。然而他不僅能演猴王的戲碼,更能說猴王的故事。近年來,六小齡童四處奔波,參與了很多傳播西游文化的公益活動。他表示,自己正在進行西游文化傳播的最后百米沖刺,除了電影之外,公益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關注社會現象和青少年發展的“猴王”,近年到很多地方給學生們演講。六小齡童表示,《西游記》是教育小朋友待人處事很好的方式,因為他們往往很 難耐心聽道理,但卻對故事十分癡迷,“我經常在交流活動中問小朋友們,孫悟空不管再怎么法力高強,再怎么調皮撒潑,但對兩個師傅永遠是尊敬的,一個是教他 本事的菩提祖師,一個是有救命之恩的唐僧,那為什么呢?因為,一日為師,孩子們就會跟著齊聲念道‘終身為父’,這樣就自然印進他們的腦子里了。”
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取經故事強調注重過程,不停止追求夢想的腳步。六小齡童說,孫悟空一個筋斗云都可以完成的西天取經,為什么要一步一個腳印 呢?因為重要的是去奮斗,去努力實現的過程,這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一種精神的體現,追求理想信念的一種寄托。這是現在的年輕人正需要的,年長的人 有義務去鼓勵他們,點撥他們。
兩代猴王結緣大公50載
圖:昔日六小齡童(左)和父親六齡童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剛剛結束赴美行程,六小齡童馬不停蹄地來港參加活動,雖然只在香港停留短短一天,六小齡童還是特別聯絡了大公報,他表示,自己家兩代猴王與大公報淵源頗深,對香港更有特殊的情感。
1962年4月11日,六小齡童的父親六齡童(本名章宗義)主演的紹劇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在香港八大戲院上映,反響空前,場場座無虛席。“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當時大公報連續幾日追蹤報道,給章氏父子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時過境遷,54載后,2016年2月11日,大公報刊登對六小齡童的獨家專訪,眾多華文媒體競相轉載,再次引起“猴王熱”。14日,六小齡童主 動聯絡大公報,再次接受專訪。他在專訪中表示,作為一個有品牌影響力的百年老報,希望大公報多宣傳中華文化的優勢,多報道內地文化事業的發展情況,促進兩 地文化藝術交流。
六小齡童還表示,自己從小受父親影響,接受西游記戲曲文化的薰陶,“整天跟著父親在浙江紹劇團后臺轉,睜眼閉眼全是大鬧天宮里的故事人物”。話 語間,一提到孫悟空,六小齡童立馬將手往額前一放、掌形如弓,明亮犀利的雙眼一眨一瞪、一瞥一斜之間,活脫脫靈猴的神情,即使沒有金箍棒,亦讓人覺得“齊 天大圣”威風依舊。六小齡童說,猴王的神韻和形象已經是深入自己血液和骨髓的東西,很多人扮演孫悟空時是人在演猴,而他自己更像是“猴”在演“人”。
如果說,猴戲曾是祖輩們謀生的職業,是父親一生的藝術追求,到六小齡童這里,更多的是家族的血脈相承,是旁人難以體會的特殊情懷,融合了技藝、愛好與夢想。
香港觀眾:“你演的馬騮仔最像”
圖:14日,六小齡童(左二)在香港參加第九屆“校園之星”兩岸四地青少年才藝展演開幕式/受訪者供圖
對于香港年輕群體來說,六小齡童飾演的“齊天大圣”遠沒有1996年播出的張衛健版《齊天大圣》熟悉。當被問及將來在港推廣西游電影和文化,是 否擔心“水土不服”時,六小齡童表示,最重要的是用人物和藝術說話,觀眾是最聰明的,自有判斷。當然,他坦言,在不損傷原著精髓的原則上,會汲取一些符合 香港欣賞、觀賞的表演元素。但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自身要有贏得觀眾尊重的信念,也不能一味迎合。
他說,上世紀80年代末,香港有不少觀眾看過他演的孫悟空,也有人表示,六小齡童扮演的孫悟空更接近他們對人物的想像。“他們評價‘你演的馬騮仔是我看過的角色里面最像的!’”他在采訪中高興地學起香港觀眾的口氣。
冀港電影保持特色
說起香港電影,六小齡童興趣頗深,他表示,香港不光是國際大都市,它的文化包容度非常強,曾經也出現了很多很有特色的香港電影,“我一直非常懷念那段時光”。
他感慨說,可能因為商業大潮到來,香港經濟發展得太快,“一些很有特色的東西、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東西,往往都放棄了,變成人們總是用經濟價值去考量”。
如今,因為內地更廣闊的觀眾市場,現在很多香港電影人與內地合作。六小齡童說,互相借鑒、互相學習是好的,但是如果一味地去模仿荷里活大片、日韓的動漫,就會失去自我。
“所以我看到很多香港有影響的電影人,像吳思遠先生,我們都是老朋友了,在不停地呼吁香港的電影要拍出自己的特色。就像中國有很多優秀的地方戲 劇,如果全都跟京劇一個樣,就沒特色了。”六小齡童強調,一方面希望能與香港的電影人、演員合作,另一方面也喜歡香港電影人能繼續保持和創造本土特色。
他還透露,希望在未來的新電影中,有機會能夠吸納兩岸三地優秀同行加入,等到電影上映的時候,港臺的觀眾會因為自己熟悉的演員來關注這個電影故事,更容易主動去感受其中的文化內涵,國外也一樣。
大公報2月16日 A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