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家動態 >> 正文

      四位作家談網絡書寫:讀者不會一直停留在淺閱讀階段

      http://www.fxjt168.com 2016年06月21日08:48 來源:澎湃新聞網(上海)

        縱然實體書店正在借助咖啡、植物等生活美學元素轉型,來抵抗無紙化閱讀對傳統出版業的沖擊,然而網絡時代依然以核聚變般的爆發改變著傳統出版業,人們的閱讀習慣以及作家的創作。這是否是一個“文學已死”的時代,曾經長期成為文學界內外爭論的焦點話題。

        6月18日,上海思南讀書會迎來第125期,這次讀書會由臺灣《文訊》雜志與上海作協共同主辦,主題是“小說引力:網絡時代的長篇小說創作”。來自的臺灣施叔青、駱以軍,澳門的李宇樑和上海的小白四位小說家在個人的創作經驗之上,再次對于網絡時代長篇小說的生機與圍困進行了探討。

      左起封德屏、駱以軍、施叔青、小白、李宇樑

        駱以軍:大量集中的信息會讓人在思維上“簡化”

        幾乎拿遍臺灣各大文學獎的駱以軍認為,網絡帶給創作的改變,首先是改變了作家對人類存在狀態的書寫。在駱以軍看來,長時間里,不管是《荷馬史詩》,還是印度神話,這類文學作品都沒有“現在意識”。

        “直到12世紀巴黎街道上的一個版畫家,畫下當時巴黎街頭的掃地工人、賣花女人、咖啡屋客人,他說這個版畫家第一次把 現在 帶到了文學里。”

        “《三國演義》、《紅樓夢》,以及這幾百年來的歐洲長篇小說,都是對人類存在狀況的狂熱描述。這些小說的作者希望小說不光只是一個故事,而是提供進入 現在 以后,人類更加激進的存在狀態。”

        然而在網絡時代,這種對“現在”的追求被更加瘋狂地強調了。駱以軍在年輕時曾有過寫出卡爾維諾講的“惡魔小說”的野心:把當代全部的話語、全部的教育、全部的辯論、全部的哲學、全部的經濟學、全部的政治學、文明的全部場景寫在一部作品里。這種在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已經被網絡輕而易舉地完成了——“每天會有 成百上千的事在同時呈現,幾乎已經完成了卡爾維諾的想象。”

        如此大量集中的信息出現,必然會導致現代人在思維上的“簡化”。駱以軍說,“我有一個朋友在臺灣做哲學教授,他說臉書(Facebook)就是一個關于 現在 的暴政。比如今年臺南發生了大地震,那一個星期里,整個臺灣臉書上都在討論這一件事,沒有其他的事,好像所有人都陷入到這一單一的情緒里。下一個星期人們又齊刷刷地關注另外一件事。”

        “再比如天津爆炸,時至今日任何想要回頭詳細談談這事的人,會發現已經沒有人會想和他討論。”駱以軍認為,在網絡時代,“現在”已經統治了人們的思維,它在提供給人們海量即時信息的同時,也剝奪了你去注意其他信息的情緒和空間。

        他自己就是如此。在四五年前,駱以軍仍然堅持用紙筆書寫,白天寫作,晚上看書。可是后來他也迷失到網絡中去了,晚上都在上網,看色情片、網絡小說、NBA,“我可以感受到飽滿,但最后卻沒有力氣寫作了。”

        施叔青:我在網絡世界沒有辦法爭一席之地

        40后臺灣作家施叔青,以一系列香港題材的長篇小說聞名。在她的感覺里,臺灣的長篇小說創作就像是失落的手工業。

        “今天看到這么多聽眾站著聽我們談小說真的好感動。在臺灣,現在的文學創作,特別是長篇小說就像是西洋手工業,基本上沒有什么人會看,沒有什么人會去關心。”

      《瑯琊榜》

        現在定居紐約的施叔青發現,最近很多海外華人作家都在爭相傳閱《瑯琊榜》,在聽說作者海宴是個80后時,她感到很受刺激。“這么年輕就可以寫出那樣的小說,我真的沒得混了”,這一次來大陸,聽說原來諸如此類的小說多是一種集體創作時,她才有些釋然。

        “我們雖然在寫長篇小說,但卻是個體戶,在寫最近這本小說之前都還是用手寫,所以真的是 手工業 ,在網絡世界里面沒有辦法爭一席之地。”

        李宇樑:網絡讀者喜歡免費午餐,還是沒營養的免費午餐

        澳門作家李宇樑則看到網絡時代對于創作既有挑戰也是機遇。他講起一個朋友的經歷:

        “我有個朋友喜歡看文學作品,有一天他想看看網絡小說是什么樣的,他就打開一個網絡(文學)點進去了,找了一篇比較受歡迎的 武俠小說 。誰知道一看發現,里面在很詳細地描述《神雕俠侶》中小龍女被強暴的場景,到第七章也是描述小龍女被強暴。”

        李宇樑這才明白,原來在網絡時代為了點擊率是可以不按牌理出牌的,只要讀者喜歡就可以寫。因為點擊率是一個網絡作家的財富指標,同時也是網絡小說是否具有改編價值的衡量標準。他的一個搞電影的學生告訴他,有一段時間很多電影公司都爭相購買高點擊率網絡小說的版權改編電影,但是幾年下來,發現買回來的小說放在 網上看還可以,拿來拍電影就不成熟,勉強要拍就得大動,出來后大多數以失敗告終。

        在這種情況下,寫作者如何抵擋點擊率的誘惑,就成為網絡時代文學創作的一大挑戰。另外,“網絡讀者習慣于免費午餐,還是沒有營養的免費午餐。如果讓他們付費看文學小說,我看也是另外一個大的挑戰。”

        至于網絡時代給長篇小說帶來的給予,李宇樑認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創作上,網絡為喜歡寫作的人搭建了一個很好的發表平臺,將寫作普及化,只要喜歡寫就可以發表,可以大大提高社會寫作的氛圍;寫作者也可以借此有更多出版的機會。

        第二是在盈利模式上,他認為,網絡時代最偉大之處在于讓小說直接物質化,小說銷售跳出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買到任何地方的書。“以前 去買書需要去書店逛,逛很長時間,東挑西挑、左挑右挑最后還是把書放下來走了,現在如果是有沖動拿著手機一按就買了。”

        最后就是創造讀者。盡管在澳門,李宇樑看到,網絡對傳統的閱讀方式形成沖擊,但同時也催生出大量的網絡讀者。“在以前,要說服一個沒閱讀習慣的人走進書店是很難的,現在讓他看,打開手機一按就可以看了,容易很多。”

        小白:未來人們不會一直停留在淺閱讀

        作為當天對談嘉賓中最為年輕的作家,被孫甘露稱為善寫“上海腔調”的小白,對網絡時代的長篇小說很樂觀。他甚至認為,在未來,長篇小說的生產過程就是要有網絡的參與。

        他覺得長篇小說發展千年,從吟唱到印刷再到網絡,變化的只是載體。“不管技術上有什么變化,載體上有什么樣的變化,但長篇小說這種形式始終存在,它的本質就是創造一個和讀者生活不一樣的世界。我們可以暫時脫離現在生活的世界,沉浸在那個世界當中,然后通過在那里看到的東西再反過來看現在的世界,這樣的東西永 遠不會少。”

        “人總是想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在那個地方看到什么東西,和我現實生活世界有什么不一樣。這種人心需求不可能以后就沒了,所以我對這個長篇小說題材還是很有信心的。”

        目前對網絡小說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其中存在著不少粗糙的寫法,小白認為,這不足為奇。“十七、十八世紀也曾大量出現粗糙的連載小說,登在各種各樣的報紙上, 但到后來還是會停載。它們不會像《荷馬史詩》那樣經典的作品一樣流傳下去。現在網絡小說也是如此,粗糙的被淘汰,但是也會有好的成為經典。”

        小白覺得人們的閱讀方式會影響到網絡小說的創作,未來人們不會一直停留在淺閱讀,而這也會促進寫作者對深度和復雜的追求。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