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2015年中國文學發展狀況

      http://www.fxjt168.com 2016年05月03日08:20 來源:人民日報 中國作協創研部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正式發表,中共中央通過了《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中國廣大文學工作者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講述中國故事,唱響中國夢,創作出一大批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優秀作品,文學評論更加活躍,文學領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可喜局面。

        一、文學創作

        1.小說與網絡文學

        2015年9月,《江南三部曲》《這邊風景》《生命冊》《繁花》《黃雀記》5部作品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標記了2011年到2014年間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輝煌成就。2015年,長篇小說創作延續了這一繁榮態勢,佳作頻出,碩果累累。

        長篇小說呈現出直面現實、思想厚重的特點。周大新《曲終人在》以“虛擬采訪”的形式處理反腐題材,以現實主義的筆調勾畫出時代風云下的世道人心。劉慶邦《黑白男女》以死難礦工留下的三個家庭為主線,講述了災難過后生活重建的故事,始終貫穿著悲憫、溫情和深沉的祝福。孫惠芬《后上塘書》以一個逝去的女性的視角講述了現代化進程中鄉村的倫理之變,東西《篡改的命》探討了“農民進城”這一命題在當下文化語境中的多種可能,張者《桃夭》表現了一群人到中年的知識分子的掙扎與突圍,須一瓜《別人》對醫患關系、食品安全等當下社會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度的掃描和思考,陶純《一座營盤》觸及軍隊反腐話題,李燕蓉《出口》探究當下的普遍性精神病癥,王華《花村》書寫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鄉村的變遷。

        對“本土經驗”“中國故事”的書寫越來越成為作家的自覺追求。遲子建《群山之巔》構建了一個復雜而神秘的北方小鎮,刻畫出白山黑水之間的愛恨情仇與人生起落。葉辛《圓圓魂》試圖揭示一個動蕩時代里個人的心靈世界與歸隱之秘。趙玫《矮墻上的艷陽》致力于以夢幻、憂傷的筆意探討知識者與藝術家的道德、情感與命運。次仁羅布《祭語風中》講述了走向現代文明的過程之中,西藏人民經歷的歷史起伏與生活變遷。陳應松《還魂記》,詭譎神奇的地域文化背后,透射出作者直面現實的勇氣。嚴歌苓《護士萬紅》將鏡頭對準了過往年代中被遺忘淹沒的愛與深情。何頓《黃埔四期》通過一批軍人60余年的傳奇人生,再現了從北伐到改革開放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周瑄璞《多灣》氣魄宏大,在70余年的時間跨度中,講述了一個家族四代人的命運,描繪出中國近現代歷史大潮中普通人的奮斗之路和精神歷程。冉正萬《天眼》寫就了一部黔北農村的社會發展簡史;陳永和《一九七九年紀事》重新審視了“文革”結束之后那個百廢待興的時代;袁勁梅《瘋狂的榛子》是一部具有跨時代、跨地域、跨文化意味的小說;張好好在《禾木》中用第二人稱敘述方式書寫了一位身在都市的女孩對草原故鄉的懷念和重新認知。

        深入生活、關注人民的日常生活經驗,是2015年長篇小說的顯著特征。陳彥《裝臺》講述了一群藝術生產活動末端的小人物的故事,他們生活世界中的歡樂與煩惱、熱鬧與冷清被書寫得生動感人。韓東在《歡樂而隱秘》中,介入到當下人群的情感關系之中,歡快而略顯怪誕的故事背后,寄寓著深沉復雜的人間百味。康赫《人類學》再現了記憶中的上世紀90年代北京,100多位人物輪番登場,勾勒出時代精神的同時,也記錄下時代生活的細枝末節。張翎在《流年物語》中講述了大時代里小人物的追求和困惑,王凱《瀚海》以詼諧幽默的語言講述青年人的軍營生活,秦巴子《跟蹤記》、黃國榮《極地天使》、程青《回聲》等也都以不同的風格和視角切入到人民生活的經驗書寫之中。

        青年作家的長篇寫作引人矚目。弋舟《我們的踟躕》、盛可以《野蠻生長》、王十月《收腳印的人》、路內《慈悲》、任曉雯《生活,如此而已》、葛亮《北鳶》、楊則緯《于是去旅行》等,都收獲了關注和好評。他們的寫作風格鮮明、內容廣闊,顯示了記錄時代、刻畫靈魂的勇氣和能力,為中國當代文壇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篇小說充分體現出作家對于時代生活和世道人心的勘探與把握。作家們在現實主義精神的燭照下,藝術化地處理繁復駁雜的中國經驗。荊永鳴《較量》描畫醫療體制的種種病相,凸顯出變中有常、常中有變的藝術品質與探索勇氣。羅偉章的《聲音史》將社會的巨大變化通過主人公對“聲音”的敏感、尋找與再現勾勒出來,是寫給村莊的一曲挽歌。石一楓《地球之眼》描繪了一位底層小人物面對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壓力所進行的抉擇與反抗,在全球化語境中審視當代中國人生存道德等根本問題。雙雪濤在《平原上的摩西》里將新案、陳案以及兩者合成的案中案串聯起來,草蛇灰線般展開有關“救贖”的敘事。

        愛仍舊是永恒的主題。王蒙《奇葩奇葩處處哀》,人性曲折、人生百味與時代變幻在一個晚年喪偶的老年男人與6位女性的交往中展現得綿密幽深。張煒《尋找魚王》舒緩靈動,折射出生靈魅力的光暈。阿來《三只蟲草》和《蘑菇圈》中,人生況味、人性溫暖溢出文字,意蘊雋永。董立勃《梅子與恰可拜》描寫了一位南方女子和一個說著突厥語的土著小伙金子般的承諾與等待。張策《玉玲瓏》、肖建國《活路》、王躍文《蕨草青青》、林白《西北偏北之二三》、老藤《熬鷹》、尤鳳偉《風鈴》、楊少衡《把硫酸倒進去》、張欣《狐步殺》、哲貴《孤島》、胡學文《午夜蝴蝶》、劉建東《閱讀與欣賞》、尹學蕓《士別十年》、楊仕芳《而黎明將至》、陳謙《無窮鏡》以及青年作家姚鄂梅、孫頻、陳繼明、阿袁、吳君、王妹英、謝絡繹等人的新作,也頗受好評。

        短篇小說寫作蓬勃蓊郁,各具特色。作家們在思想和藝術上孜孜以求,帶領讀者進入當代人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的各個層面。馮驥才《俗事奇人新篇》18個短篇描繪了天津清末民初的社會變遷、民情風俗、市井百態,地域文化與民間人物渾然一體、相映成趣。葉廣芩《鬼子墳》等篇延續了她擅長的家族敘事,完成了一個擁有獨特審美標志的中國故事。儲福金《棋語》系列勾勒各類棋人的眾生相,以現實映現棋理,以棋理隱喻人生。麥家《日本佬》關注戰后平民的生活遭遇和內心裂痕。殘雪《塵埃》描寫城市中的塵埃及其行蹤和意識活動,荒誕、象征等藝術手法與小說先鋒性的思想內涵相得益彰。金仁順《紀念我的朋友金枝》濃縮了作者對愛情與道德、個人與他人、本真與變異等一系列悖論式難題的思索。陶麗群《母親的島》樸實動人,讓人不忍釋卷。何玉茹《回鄉》、劉玉棟《回鄉記》、季棟梁《回家》中所透露的“回鄉”主題,述寫了城鄉變奏中的濃郁鄉愁。石鐘山、曾劍、王凱等描寫和平年代普通軍人生活的作品感人至深。范小青《碎片》、梁曉聲《地鎖》、黃蓓佳《萬家親友團》、葉梅《廣場舞》、艾克拜爾·米吉提《狗事》、葉兆言《赤腳醫生手冊》、裘山山《瘋迷》、李進祥《討白》、江洋才讓《老靈魂》、田耳《金剛四拿》、張楚《憶秦娥》、李浩《消失在鏡子后面的妻子》、徐則臣《摩洛哥王子》、盛可以《小生命》、戴來《表態》、胡性能《孤證》、曹寇《在縣城》、王方晨《麒麟》、任樂《棉花匠》、普玄《牙齒》、周李立《透視》、蔡駿《眼淚石》等都是值得關注的佳作。

        網絡文學主流化趨勢更加顯露。玄幻、仙俠和都市仍是創作主要類型,現實題材作品受關注度有所上升,網絡女性文學由于在影視改編和圖書出版方面成績突出,社會關注度較高。玄幻、仙俠類小說多以現實社會平凡的小青年為親情、愛情和理想而發奮崛起成篇,代表作品有《雪鷹領主》《劍王朝》《巫神紀》等。都市小說呈現多元化創作趨勢,代表作品有《天啟之門》《黃金漁場》等。

        2.詩歌

        詩歌創作與批評極為活躍。本年度的詩集出版不僅數量上呈現井噴趨勢,而且代表了新世紀以來新詩多向度發展的成果。不同代際、不同風格的代表性詩集有歐陽江河《大是大非》、陳超《無端淚涌》、湯養宗《去人間》、臧棣《騎手和豆漿》、侯馬《侯馬詩選》、楊克《楊克的詩》、雷平陽《天上的日子》、王寅《灰光燈》、蔣一談《截句》、路也《山中信札》、何向陽《青衿》、邱華棟《光譜》、宇向《女巫師》、余秀華《月光落在左手上》、許立志《新的一天》、劉年《為何生命蒼涼如水》、王單單《山崗詩稿》、張定浩《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等。詩刊社31屆青春詩會詩叢(15本)展示了不同藝術特征青年詩人的寫作景觀。“草根詩人”大量涌現。以余秀華、郭金牛、老井等為代表,他們的詩歌受眾廣泛,為重新思考詩人與時代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觀察入口和美學路徑。這種自發、原生、真誠、質樸、有痛感、直接與生命體驗相關的命運之詩具有打動人心的情感力量和新現實主義風格,修復了詩人的“社會發聲”能力,是接地氣的感動寫作、靈魂寫作。

        詩歌傳播方式變化巨大。微信平臺上不斷刷屏的詩歌活動、事件和出版物備受關注。“為你讀詩”“讀首詩再睡覺”“詩刊社”等微信公眾號火熱,朋友圈自發推薦各類詩歌,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詩歌群體和詩歌刊物,經常舉辦詩人雅集出版和詩歌朗誦活動。每天都在激增的詩歌微信公號和微信群給詩歌生態帶來很大影響,甚至被認為給新詩的傳播和生產帶來“革命性”影響。在碎片化、電子化和APP移動臨屏閱讀語境下,詩歌寫作、閱讀和批評實現了即時性、交互性和日常化、大眾化。詩歌回暖,成為本年度文壇熱議話題。詩歌重新回到社會生活中來,回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一個重要原因是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傳播平臺的興起,降低了詩歌寫作門檻。新媒體這種掌上閱讀方式,使寫詩突然成為80后、90后的一種時尚,寫出來的作品亦可迅速得到廣泛傳播。

        3.散文

        2015年散文創作在語言風格、內容題材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創新和突破。

        王蒙《斯文濟世 天下歸仁》精辟分析了孔子學說的內涵,肯定其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也提出局限性。余秋雨《中華文化為何長壽》提出了中華文化強大生命力的八大原因,張勝友《百轉歲月 萬里江山——客家,華夏文明的守護者》探討文明守護這一文化大題,南帆散文集《泥土哪去了》探討科技的發展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影響。王巨才《大地漫筆》、許淇《駝鈴叮咚——赤壁羊樓洞歐亞茶駝古道》、劉華散文集《我們的假面》、趙柏田散文集《南華錄》、李駿虎散文集《受傷的文明》等分別從不同的切面對中華文化進行審視。

        作家的個人感悟能夠帶給讀者有益的啟迪和深刻的共鳴。鐵凝《幽靈之船——現實生活與創作靈感》以多年寫作的心得和思考,把“靈感”這么一個難以捉摸的寫作“要件”具象化。賈平凹《解讀中國故事》以自身寫作經驗提出,真正的中國故事是真正融入到中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創作出來的。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張抗抗《趙一曼歸來》、熊育群《舊年的血淚》、許俊文《父親的黃昏》等記述父輩在戰爭中的經歷,書寫對戰爭的感受和對英雄的緬懷。

        對生活的詩意書寫是散文創作的一大特色。李冰散文集《留給回憶》記述了與季羨林、馬識途、楊絳等交往的賢人舊事,展現了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風范。韓小蕙《言者諄諄》記述張中行晚年的言行思考,劉醒龍散文集《抱著父親回故鄉》以深情筆墨回望記憶中的故鄉。鐵揚散文集《母親的大碗》、喬葉散文集《走神》、魏平散文集《時光里的珍珠》、葛水平《服飾的活性和通達》等發現日常生活中的藝術因子;鮑爾吉·原野《村莊里》等記述今日鄉村的自然風物和人情世故,胡亞才《水的血脈》展現中原地區回民族的信仰與剛毅,朱鴻《不能想的父親》、閻晶明《一個人和一種命運的逝去》等以人物為描繪對象;董橋《養字》、胡竹峰《墨跡》、耿占春《隱形書寫》等表達藝術滋養生活的情致;鄧友梅《我走過的道路》、南丁散文集《半凋零》、梅潔《遷徙的故鄉》、丁帆《那年我的朝內大街166號》、寧肯《一個人的道路——我的自述》等均以個人記憶的書寫填補歷史的光譜。

        4.報告文學

        2015年,在迎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王樹增《抗日戰爭》從全民族抗戰的視角出發,全景式地記述八年全面抗戰中的主要戰役戰斗。何建明《拉貝先生》以詳盡的實錄與細致的文筆記述了一個德國人在南京大屠殺時期的命運與抉擇。張雅文《與魔鬼博弈——留給未來的思考》人物刻畫尤為用力。徐錦庚《臺兒莊涅槃》描寫了臺兒莊這座抗戰英雄城市的涅槃重生歷程。王龍《刺刀書寫的謊言——侵華戰爭中的日本“筆部隊”真相》揭開了日本鮮為人知的“筆部隊”內幕。蔣巍等的《血色國魂》則以抗日戰爭期間我國陣亡的將領作為作品主角。丁曉平《另一半二戰史:1945·大國博弈》揭開鮮為人知的二戰過程中的外交戰。程雪莉《尋找平山團》講述了由成千上萬名戰士組成的抗日“平山團”的獨特故事。楊義堂《抗戰救護隊》反映了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在抗戰時期參與傷員救護保障工作的史實。李延國、李慶華《根據地》提醒我們不要忘了根據地的歷史貢獻和寶貴經驗。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2015年推出了由繆俊杰、董乃斌、鄭彥英、伍立楊等作傳的20種歷史文化名人傳記。黃傳會《中國海軍:1949—1955》記錄了“海軍初創時期”的中國海軍不畏艱難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楊黎光《橫琴——對一個新三十年改革樣本的五年觀察與分析》提供了改革往何處去、中國往何處去的新思考。沙志亮《中國航母舵手——遼寧艦紀實》、許晨《第四極——中國“蛟龍”號挑戰深海》、陳新《嫦娥攬月》分別聚焦中國高新科技發展前沿領域的標志性事物或事件。曹巖、馬泰泉等長篇報告文學《極度威脅》全面反映中國援非醫療隊在參與塞拉利昂抗擊埃博拉疫情過程中艱苦卓絕的工作及成就。蔣巍《國之盾——鮮為人知的中國警察故事》聚焦公安戰線的英烈和英模。對社會熱點焦點的反映與描寫是報告文學的長處和優勢所在。弋舟《我在這世上太孤獨》真實呈現農村空巢老人或悲苦或凄涼的生存處境。韓生學《中國“失獨”家庭調查》喚起人們對失獨家庭的關注。朱曉軍《“烏坎事件”調查》反映農村基層政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長篇傳記和國民記憶是熱點。程樹榛《坎坷人生路》表達對于人生歲月的感恩與銘記;徐風《布衣壺宗》書寫紫砂藝術大師顧景舟;李向東、王增如《丁玲傳》在試圖解開一代女作家的心靈密碼上有所掘進。雷達在《作家》上的專欄,以及鄧友梅、胡平、葉梅、汪兆騫等的追憶作品都有獨特的價值。

        5.兒童文學

        2015年被稱為“兒童文學大年”。中央領導多次批示,中宣部、中國作協、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多部門合作,制訂了“滿足少年兒童閱讀需要,繁榮兒童文學創作”工作方案,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兒童文學創作本身對實現由數量和銷量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向以品質為主導“轉型”意識強烈,創作實績突出。

        名家陸續推出新作,青年作家創作成果豐碩。小說有金波《婷婷的樹》、曹文軒《火印》、張之路《彎彎的辛夷花》、薛濤《白銀河》、史雷《將軍胡同》等。作家出版社推出囊括沈石溪、曹文軒、常新港、張之路在內的當代兒童文學作家經典小說集,頗受好評。童話有湯素蘭的長篇童話《笨狼和小紅帽》、蕭袤的長篇童話《繭屋》、湯湯的童話集《一只小雞去天國》等。一些非兒童文學作家也出版了兒童文學新作,趙麗宏小說《漁童》、馬原童話《灣格花原》、虹影小說《里婭傳奇》等,豐富了兒童文學的星空。隨著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獲得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中國原創科幻文學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加強兒童文學批評成為共識。中國作協與中宣部合作召開全國兒童文學創作出版座談會。中國作協創研部與《人民日報》文藝部合作,開辦“繁榮兒童文學大家談”專欄,發表了高洪波、李敬澤、金波、張之路、曹文軒、秦文君、李學謙、徐德霞、方衛平、朱自強等14位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和出版人的文章,從創作、批評、出版三方面,對當下兒童文學現狀進行梳理、把脈。中國作協組織召開了關于兒童文學系列化問題研討會,與中宣部出版局合作舉辦了兒童文學作家編輯研修班。

        二、文學理論評論

        2015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發表,講話深刻闡述了文藝和文藝工作的重大使命,科學回答了文藝繁榮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和社會主義文藝理論,提升了我們對新時期文藝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文藝事業發展進步的綱領性文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發展繁榮的行動指南。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對落實講話精神,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提出了6部分25條意見,成為當前和今后推動文藝工作的基本指針和切實措施。圍繞習總書記講話,文藝界與理論界深入學習與貫徹。錢小芊《結合文學創作展開文學批評》、吉狄馬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文藝政策的立足點》、李敬澤《“兩個重要”:文藝地位和作用的再認識》、董學文《道路已經開通,航向已經指明》、張政文《如何掌握文藝話語權》、曹衛東《文藝評論的新常態、新使命、新視野》等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對于習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的理解。由作家出版社結集出版的《文學的使命與擔當》集中了文學界對于習總書記講話精神的學習體會。

        理論上的深入與思潮的研究、現象的把握,呈現出相對躍升的趨勢。張炯《論文學的思想傾向性》反駁了反理性、反思想的種種傾向,強調文學藝術要有思想傾向性,重新闡明了思想寓于形象,論述了英雄形象塑造的重大思想意義;王元驤《關于美學文藝學中“實踐”的概念》試圖厘清美學文藝學中對于“實踐”認識上的混亂,將認識論范疇的“主觀”與“客觀”所導致的“二元對立”傾向按“主體”與“客體”解釋,其從實踐分化而來又通過實踐回歸統一的觀點,頗具新意;張江等在《人民日報》發表《中國精神是文藝之魂》《展現中華審美風范》《文藝是民族精神的引擎》《文藝要與時代同頻共振》《文藝是精神的火炬》系列對話,就當前文學發展中的熱點現象、重要問題展開探討辨析,直面當下現狀,大膽言說問題,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作協創研部與《文藝報》合作,推出“抗戰文學巡禮”專欄,系統回顧、總結和評價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的我國抗戰題材的文學創作,深入探討其歷史、社會、美學意義與價值。霍俊明《抗戰詩歌:思想的勝利 美學的勝利》、肖驚鴻《人民,是抗戰電影的靈魂》、納楊《抗戰文學的發展與開拓》、李朝全《“新抗戰文學”正在崛起》等系列文章,對于促進抗戰作品書寫不斷走向深化,起到推動作用。抗戰文學作品也獲得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賀紹俊《突破從“打掃戰場”開始》對何頓《來生再見》和范穩《吾血吾土》的解讀,挖掘小說在特殊的抗戰歷史背景下所進行的可貴的探索。

        以紀念“先鋒文學”為契機,集中討論本土性話題。批評界對30年來先鋒文學的回顧和反思成為本年度文學批評的一個重要部分,產生了一大批有分量的文學批評成果。陳曉明《先鋒派的歷史、常態化與當下的可能性》、南帆《先鋒文學的多重影像》、洪治綱《先鋒文學與形式主義的迷障》等文章,對先鋒文學的肯定獲得了高度共識。與此同時,關于中國文學和文化的本土性話題得到了進一步強化。本土性本來并不是一個新鮮的命題,無論是在30年前還是在當下,文學如何立足本土、如何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和文學自覺等問題,一直是文學批評中的常被關注的問題。只是當回顧先鋒文學的藝術遺產時,評論家們除了討論現代主義命題,還更自覺地關注于本土性問題,包括先鋒派和世界文學、先鋒派所處的歷史、先鋒文學對鄉土文學的影響等。賈平凹的新作《老生》在對傳統資源的借用上受到評論家的廣泛注意,謝有順《鄉土的哀歌——關于〈老生〉及賈平凹的鄉土文學精神》、陳思《“新方志”書寫——賈平凹長篇新作〈老生〉論》等論文均致力于挖掘和褒揚其中的本土性資源及其特殊內涵。

        在網絡文學、科幻文學等熱點問題上,本土性話題也是一個思考和研究方向。黃發有《網絡空間的本土文學傳統》稱,網絡文學的發展與突破,要重視從本土文學資源中吸取營養。

        立足本土,表達中國,為介入文學現場搭建新的理論評論平臺。中國作協主辦的中國文學博鰲論壇在海南瓊海舉行,論壇的主題是“世界文學視野中的中國文學與中國精神”。鐵凝談道,文學創作與理論創作是一個相互砥礪、相生相長的過程,作家和評論家在對話的過程中,一定會對如何生動有力地向世界表達中國人的經驗、闡明中國人的夢想獲得更加清晰的認識、更遼闊的想象,推動中國文學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視野中,不斷綻放中國精神的璀璨光芒。錢小芊指出,博鰲論壇這一形式是為了構建文學批評平臺,這個平臺可以集聚文學評論力量,發揮文學評論對創作和閱讀的引導作用,改善文學生態,推動文學繁榮發展。論壇由中國作協創研部承辦,海南省作協協辦,南帆、周大新等60多位作家、評論家出席參與討論,中國文學博鰲論壇被稱為新世紀作家與評論家“圍爐夜話”式的深度研討與思想交流的學術平臺。

        圍繞新世紀15年來的文學發展,中國作協創研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吉林作協以及中國作協—上海交大當代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基地,分別召開學術研討會,集聚評論家力量從不同側面對15年來的文學成績與創作得失進行深入研究,著眼推進文學的進一步發展。中國作協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主辦的“青年批評家系列研討”,分別以文學批評的中國視野、“一帶一路”視野中的中國文學、內在性與精神敘事等為主題,集結了一批70后、80后的青年評論家介入當代創作與評論,“中國作家北大論壇”由創研部和大學聯合主辦,邀請了劉慈欣、東西等和大學生進行交流。交流對話的形式讓作家、評論家和年輕的讀者一起來到中國思想的前沿,共同推進文學觀念的更新。

        文學譯介研究,包括海外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近年已成為學界的熱點話題。隨著批評的國際視野進一步打開,相關的論著也從量的增加向質的提高的方向發展,特別是有關譯介和傳播效果的問題受到較多關注。這一方面呼應著“中國文學走出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國家戰略;一方面也是文學發展實際所要求的理論總結。比如王寧《諾貝爾文學獎、世界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孫立盎《陜西當代文學的世界性因素研究》,過婧、劉云虹《中國文學對外譯介中的異質性問題》,褚云俠《在“重構”與“創設”中走向世界——格非小說的海外傳播與接受》,馮強《現代性、傳統與全球化:歐美語境中的于堅詩歌海外傳播》等,不再僅僅滿足于對海外出版和學界的一般情況梳理,或是對譯本的簡單比對,而是從中國學者的立場出發,對文學譯介的歷史和現狀展開一定的反思和批判。

        結  語

        2015年的中國文學,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弘揚好中國精神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中國夢激勵著廣大作家,偉大的時代、偉大的人民召喚著中國的文學。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指引下,中國作家、評論家和廣大文學工作者將以更加充沛的激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行,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勁的精神能量!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