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增強責任感使命感 多出作品多出人才

      ——中國作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培訓研討班側記

      http://www.fxjt168.com 2016年03月28日08:00 來源:中國作家網 黃尚恩 李曉晨

        “一個真正偉大的作家,必然會自覺地將自己的文學活動同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的社會現實聯系起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一方面要將人民作為作品主體去寫,另一方面要以人民的眼光去寫”,“作家要堅守正確的文學藝術理想,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在中宣部、中國作協近日共同舉辦的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第一期培訓研討班上,學員們深入學習講話原文,理解和把握講話的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圍繞具體的問題展開熱烈討論。

        一年多來,廣大文學工作者凝聚共識,靜下心來、俯下身子,精益求精搞創作,文藝界呈現出新的氣象。評論家白燁談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了當前文藝創作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把繁榮文藝創作提高到有助于實現中國夢的高度,并對作家藝術家們提出殷切希望。這讓作家藝術家們從歷史的、民族的宏觀視角來看待文學事業的發展,對文學寫作重要性的認識有了極大提升,他們身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強烈。作家徐劍認為,現在越來越多的作家將自己的視野從書房一隅投向廣闊大地,從一己悲歡轉向廣大人民群眾的豐富實踐。作家們積極投入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題實踐活動,更加自覺地寫人民生活、書人間冷暖,用來源于人民的文藝作品回報沃土、回饋人民。

        文學創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真正做到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吉狄馬加認為,一個作家的創作不應該僅僅局限在自我世界里,而應該從“小我”出發并超越這種“小我”,表現豐富的現實和廣大人民的情感,這樣才不會喪失藝術的高遠境界。真正優秀的中國當代作家絕不能躲避崇高、自我矮化,而應與中國當代社會這個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時代相適應,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先進行列,勇立潮頭唱大風。作家滕肖瀾談到,一個寫作者開始進行創作,可能是出于對文學的喜愛和熱情,為了抒發自己的所思所想。但隨著時間的推進,他需要尋找到作為一個寫作者的使命感。使命感會促使作家自覺地將視野打開,就像文學史上的眾多文學大家所做的那樣,他們把寫作的觸角伸入社會的各個角落,觸碰到時代的脈搏,呼吸著人民的呼吸,快樂著人民的快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他們的作品有血有肉有靈魂,激發出人們心中的善與美,讓人們始終對生活懷有慈悲、抱有希望。

        在分組討論中,研討班學員積極分享參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的心得。作家陳應松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這對作家來說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他這幾年連續去神農架采訪創作,因為他熱愛那片土地,那里的山川河流、草木鳥獸。“因為熱愛,才會常去。無論是長期掛職還是短期采訪,作家都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是真的熱愛你去的那個地方嗎?你寫完還會經常去看看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這樣的深入生活才會有持久性。”作家王松談到,深入生活不能用作家的眼光去看待生活,而是要以普通人的眼光看生活,然后再回到作家的角色去創作。立場不同,看問題的角度就不同,在寫作時的經驗和感受就不同。他前年到自己當年插隊的村子掛職,掛職讓他成了當地農民的“自家人”。在這個過程中,他才真正了解現在的農民關心什么、思考什么,同時也發現了今天農村存在的很多問題,而這些都是在書房里想象不到的。作家王十月做了多年編輯工作,他談到,在看稿的過程中會發現許多青年作家存在著一個兩難的問題:有才氣的作家欠缺生活,有豐富生活積累的作家可能又在文字上缺乏錘煉。這兩個問題相比較,沒有生活積累的問題更難解決。因此,作家要積極深入生活,真正跟當地的人民生活在一起,感受到他們的快樂和痛苦。作家不能以觀察者的角度看生活,否則就沒法得到一手的感悟。

        創作是作家的中心任務,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何建明認為,“必須有好的作品”,這是時代賦予廣大作家們的責任與使命。作家應該秉持“要為自己的人民、要為自己的民族、要為自己的國家、要為自己所處的時代”寫出好作品這個理想和創作之基,才會更有動力、有方向地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具有現實意義同時又能被人民喜愛的精品力作。作家邱華棟談到,現在有很多關于“文學邊緣化”、“文學閱讀式微”的論調,但實際的情況并非那么悲觀,那些已經被經典化的當代作家作品,每本書動輒印刷幾十萬冊。這說明有大量讀者在關注著文學,關鍵是作家要寫出好的作品。當代中國已經有了一批優秀的作家作品,已經形成了一片“高原”,但要想出現更高的“高峰”,需要作家們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向上、向高精尖”,激活想象力,提高藝術水準,也要向下扎根,真正地深入生活,寫出藝術杰作。

        實現文學從“高原”到“高峰”的突破,還需要文學評論的有效推動。在張未民看來,文學批評可以是針對具體作家作品的評價,這時候就要考慮我們的批評語言能不能被作家接受,真正構成對話;文學批評也可以是面向普通大眾的發言,它是一種“關于生活的評論”,這時候批評家要表達的是自己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在語言上就不能太學術化。無論是哪一種批評,都應該包含著批評家的思想光芒,這種思想光芒來自于他對生活的深刻理解,而不僅來自于書本。要試圖通過文學批評,讓“文學共同體”中的所有個體進行良好的對話和溝通,真正促進文學事業的發展。

        文學繁榮歸根到底必須要有一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很多學員談到,作家創作不能夠被市場、名利所誘惑,而應該拋棄雜念,克服和解決我們內心的那份“浮躁”,以及由這份浮躁所影響到作品中的“浮躁”。作家阿拉提·阿斯木認為,作家要堅守文學藝術理想,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學養、涵養和修養,這樣才有可能寫出好的作品。要通過自己的作品弘揚正能量,給讀者積極的影響。

        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培養文學人才,是作協工作的重中之重。白庚勝談到,要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指導作協工作,營造積極健康的文學生態,優化文學的生產、傳播、評價等各個環節,推動文學的大發展大繁榮。臧軍認為,如何更好地為作家服務、增強凝聚力,團結年輕人、幫助他們成長成才,是作協十分重要的工作。現在,文藝工作的對象、方式、手段、機制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特點,文學組織工作者要針對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方法,真正促進出精品、出人才。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