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走出題材狹窄的瓶頸——對話《民族文學》主編石一寧

      http://www.fxjt168.com 2016年03月22日07:49 來源:人民日報 張健 宋靜思

        如果把當代中國文學比作一條奔涌的大河,那么,眾多少數民族作者創作的文字,就是不斷流向這條大河的涓涓細流。沒有這些數目龐大的涓涓細流,大河就不會有現在的生機與氣魄。在眾多的當代文學期刊中,由中國作家協會主管的《民族文學》是我國目前唯一的全國性少數民族文學期刊,迄今已走過35年的歷程。自1981年創刊以來,《民族文學》發表了各民族作者創作的大量小說、詩歌、散文、評論、報告文學作品,成為推動我國民族文學蓬勃發展、支持當代文學繁榮生長的一個重要陣地!睹褡逦膶W》一共擁有6種版本,除漢文版之外,還有蒙、藏、維、哈、朝5個民文版,直接服務于大量的民族母語的寫作者與閱讀者。近日,我們就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創作狀況,專訪了《民族文學》主編石一寧。

        問:“民族文學”如何定義?它是指少數民族作家創作的文學,還是表現少數民族生活、歷史、情感的文學?

        答:“民族文學”這一概念有多種涵義。在世界范圍內,“民族文學”可等同于各國文學。在中國國內,“民族文學”一般是指少數民族文學。少數民族文學是指少數民族作家的文學創作,它據以認定的是作家的少數民族身份,而無關乎作品的題材。

        問:以《民族文學》為觀測點,能否談談我國當前少數民族文學的創作狀況與特點。

        答:目前少數民族老、中、青三代都有創作活躍的作家。老一代作家,如著名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2012年和2015年分別出版了8卷本的《瑪拉沁夫文集》。其他著名作家和詩人如壯族的韋其麟、滿族的趙大年、朝鮮族的金哲、回族的高深、藏族的降邊嘉措、白族的那家倫等也不斷發表新作。比他們年輕一些的有藏族小說家益希單增、丹增,維吾爾族小說家買買提明·吾守爾,回族小說家霍達和小說家兼散文家張承志,朝鮮族詩人南永前,滿族小說家葉廣芩、孫春平,蒙古族小說家阿云嘎、詩人阿爾泰,土家族小說家、散文家葉梅等,創作都很勤奮。

        還有幾位目前擔任中國作協和省一級文聯作協領導職務的少數民族中年作家,作品也具有廣泛影響,如彝族詩人吉狄馬加,藏族小說家阿來、扎西達娃,滿族小說家關仁山和小說家兼散文家趙玫。少數民族青年作家的文學創作也很令人矚目。2010年《民族文學》分別出了蒙古族、藏族和維吾爾族青年作家專號。2010年之后迄今,《民族文學》每年都推出以青年作家為主的女作家專號和80后90后作家專號或專輯。這些專號和專輯,實際上反映了少數民族青年作家,尤其是女作家豐厚的創作實力。

        當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對全球化時代民族文化命運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切。比如彝族詩人吉狄馬加的詩歌就鮮明地表現出這樣的特質。他發表于《人民文學》的長詩《我,雪豹……》,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個以“保護地球上每一個文化、為所有生命代言”為己任的詩人的崇高情懷。生態題材是少數民族文學的一個優勢,生態文學跟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更有天然聯系,因為少數民族地區大都不是山區就是草原,不是大江就是大湖,有著無比絢麗的自然風光。如何保護生態環境、如何使錦繡風光綿延千秋萬代,繼續造福子孫后代,造福整個人類,也就成為少數民族作家創作的一個重要命題。

        二是表現民族文化傳統、民族道德倫理與現代性、當代現實生活的沖突。蒙古族作家阿云嘎的長篇小說《滿巴扎倉》和短篇小說《赫穆楚克的破爛兒》《天上沒有鐵絲網》,藏族作家阿來的長篇非虛構作品《瞻對:兩百年康巴傳奇》、藏族作家次仁羅布的小說《神授》《九眼石》、蒙古族青年作家黑鶴的中篇小說《從狼谷來》等作品,或通過民族文化傳統、民族道德倫理與現代性、現實生活的碰撞,或以現代意識反思民族歷史與文化,以表現時代嬗變,啟發讀者思考,促進民族進步。

        三是對民族生活與民族精神的深度開掘與表現。如回族80后女作家馬金蓮的中篇小說《長河》,從一個回族村莊村民日常的生生死死中透視民族精神與生命哲學。作品揭示了對具有善良品行的人們而言,死亡的內容不僅僅是疼痛和恐懼,還包含了高貴、美好、寧靜等等。對他們來說,死亡是潔凈的、崇高的。

        應該說,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特色不唯體現在題材上,因為相當一部分題材是少數民族作家與漢族作家所共享的。但民族文化熏陶與民族心理積淀,使得少數民族作家在處理這些題材時,往往會別開生面。一些重大題材、宏大敘事(如抗日戰爭)在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中,就呈現出民族、民間化的鮮明特點,如壯族作者凡一平的《沉香山》,蒙古族作者韓靜慧的《吉雅一家和歡喜佛》、王向力的《絕無僅有》等小說,都是如此。

        問:作為《民族文學》的主編,您希望讀到什么樣的文學作品?

        答:《民族文學》的選稿標準是質量為重。任何一個編輯,都希望能組編優秀作品。繁榮少數民族文學,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這是《民族文學》的辦刊宗旨,因此,《民族文學》相對于其他文學期刊又有其特殊性。我期待《民族文學》刊發的作品格調高尚、鼓勁提神、有骨氣、有溫度;同時,在藝術上又是精良的,與當代文學的發展同步甚至是超越的。

        問: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與漢族文學創作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

        答:地理意義的中心與邊緣,是相對固定的,但在文化與文學意義上,中心與邊緣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少數民族是中國人口的少數,但我不認為少數民族文學是中國文學的邊緣。少數民族文學與漢族文學,并非決然分開,因為所有的文學期刊,都刊發少數民族作家的作品,讀者閱讀與否,并不是取決于作者的民族身份,而是取決于作品的美學品質。中國作協目前有1萬多名會員,其中少數民族會員為1000多人,省級作協會員中少數民族會員粗略統計有5000多人,相比于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少數民族作家并不算少,創作力量是比較強的。而且,文學與地理不同,漢族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不是中心與邊緣的關系,而是互相學習借鑒、共同繁榮發展的關系。

        問:怎么看待沈從文、老舍等少數民族優秀作家的創作經驗對于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示范?

        答:沈從文、老舍等少數民族優秀作家的經驗,對少數民族文學十分可貴。民族生活與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不斷進取和豐富的學養,獨特而精湛的藝術表現,是他們的共性,也是少數民族作家需要看齊的目標。

        問:在您看來,當前的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存在著什么不足?

        答: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當前突出的問題是題材相對狹窄,鄉土題材、親情題材扎堆。2015年,《民族文學》于第九期推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專號”,在頭條位置刊發了傈僳族作家李貴明的紀實文學《熱血長歌——滇西多民族抗戰紀實》,但目前像這樣能夠駕馭重大題材的少數民族作家較少,少數民族文學缺乏宏大敘事之作。寫作同質化、重復化、類型化,原創性嚴重不足。因此,少數民族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在生活的點上需要進一步深入,在生活的面上需要進一步擴展;視野有待拓寬,閱歷有待增廣,觀念有待轉化。身處民族地域的作家,需要更深刻地思索和表現本民族的歷史和現實;生長和居住于都市的少數民族作家,也有一個如何對待自己的民族身份、如何利用本民族的歷史文化資源來滋養自己的創作、創造作品的特色風格的問題。

        問:文學批評是推動文學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前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力量如何?

        答:相對于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目前少數民族文學批評人才比較缺乏,力量也很薄弱。與少數民族文學的界定不同,少數民族文學批評不受作者身份局限,因此,健康的、有效的少數民族文學批評,首先要求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有一定的熟悉和了解,這樣才能真正深入作品文本;其次需要加強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加大少數民族批評人才的培養力度,另一方面要有更多的漢族批評家把目光投向少數民族文學,把少數民族文學作為自己的研究和批評對象。再次,需要加強學科建設。除了民族院校,希望其他普通高校亦開設少數民族文學課程。批評人才的培養與學科建設也是有密切關系的。

        問:民族文學的蓬勃發展對于繁榮中華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可以發揮什么作用?

        答: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是中國文學和中華文化的重要構成。文學是心與心的交流,是靈魂與靈魂的溝通,是各民族讀者之間增進了解的有效媒介。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繁榮,意味著中國文學與中華文化的豐富多樣,絢麗多彩;更有利于加強各民族讀者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毫無疑問,少數民族文學既潛在也顯在地對民族國家的團結、統一與穩定發揮著文化與政治的雙重作用。

        問:魯迅先生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一個重要途徑。

        答:對。各國各民族作家對于人生、對于世界的深刻思考與優美表達,都可以為全人類所共享并引發共鳴!睹褡逦膶W》不僅是展示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窗口,也是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一條渠道!睹褡逦膶W》的少數民族文字版,是包括漢族在內的多民族文學期刊,每期譯載的作品除了選自《民族文學》漢文版,還選自《人民文學》《當代》《十月》等全國文學期刊,實質上是中國當代文學選刊。而蒙古族、哈薩克族和朝鮮族都是跨境民族,因此,《民族文學》蒙古文版、哈薩克文版和朝鮮文版都具有一定的國際刊物性質,在創刊之后,它們迅速輻射周邊國家,并產生很好影響。它們以與生同在的語言優勢,將當代文學中的精品力作,帶向了更多更遠的地方。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