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加強與改進文藝批評研討會發言摘登

      http://www.fxjt168.com 2016年03月04日10:48 來源:光明日報
      研討會會場 尹超攝

        編者按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一年多來,文藝 批評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為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繼續引向深入,進一步發揮好文藝批評對于文藝事業把方向、領風尚、促繁榮的重要作用,由光明 日報社和文藝報社共同主辦的“加強與改進文藝批評”專題研討會日前在京召開,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出席會議并講話,近20位文 藝批評家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批評工作的重要論述,共同探討文藝批評的本質與規律。

      “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

        仲呈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搞好文藝批評的關鍵在堅持科學標準,即習總書記與時俱進地提出的“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標準。按照唯物史觀,歷史的必然也是人民 的,人民是創造歷史的主體;按照馬克思主義美學觀,美學的也必然是藝術的,藝術是人類審美把握世界的獨特方式。文藝批評標準的混亂,必然導致文藝批評實踐 的混亂,搞成是非不明、褒貶不分了。堅持科學的批評標準,理論指南就是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就是《中央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優秀作品是 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邏輯起點是作品自身的品格,前者是歷史品格,后者是美學品格,同屬創作美學范疇;而觀賞性的邏輯起點是觀眾的接受 效應,屬接受美學范疇。因此,我們不能把不同邏輯起點上抽象出的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并列在一起,放到同一批評范疇里下判斷,當成批評標準。那樣會給人 一種誤解:好像有一種與藝術性無關的觀賞性能當成標準。面對市場,提出觀賞性需要重視是有依據的。但對于創作者說來,藝術性的題中應有之義,便是要靠作品 的歷史品位和美學品位,去吸引感染受眾。

        劉瓊(人民日報文藝部高級編輯):

        在文藝批評中,強調“歷史的”這一標準,是對文藝的本質的深刻了解。表現在文藝批評實踐中的“歷史的”,應該包括兩個大的層面:一是從批評主體 的角度,二是從批評對象的角度。從批評主體的角度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把文藝創作放在歷史坐標中考量,這是歷史的眼光和視野;二是批評主體自帶的歷史性維 度,這是歷史環境背景。從批評對象也即文藝創作的角度,文藝創作是歷史的觀照,也是歷史的記錄、歷史的組成,這應該沒有疑義。其中,歷史的眼光和視野是關 鍵,它可以克服主體自身的歷史局限性。把文藝創作放在歷史坐標中考量,可以通過具體的聯系,判斷文藝創作的舊與新、得與失的變化,才能理解趨勢和潮流、主 調和輔音。有歷史的縱橫比較,才可能對各個階段的文藝創作有比較確切的判斷。也正是這種“歷史的”坐標判斷,才使文藝批評具有了歷史體貼。

        馬建輝(《求是》雜志社編審):

        “人民”的觀點在這四個標準中是內核與根基。文藝批評標準的總體性、根本性規定,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批評導向。文藝創作、文藝思潮、文藝觀 如果欠缺了人民的維度,就會在真實性、思想性、先進性上打折扣;文藝批評如果欠缺人民的維度,就會導致眼界狹隘、疏離本質、不接地氣的弊端。一些批評家知 識掌握得越多,反而眼光越局促,心胸越狹隘,筆觸越鉆牛角尖,說出的話越讓人聽不明白,這不能不說與脫離人民生活有著莫大的關系。因此,提出以人民為中心 是一種倡導和引導,意在重新確立起人民史觀、人民立場、人民眼光,希望批評能夠觀照到人民的疾苦、境遇、精神、情感、愿望、語言,喚起人民的主體意識和自 覺意識。

        劉大先(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所副研究員):

        “歷史的”和“美學的”相結合,也就是如何處理好情感與價值、審美與歷史之間的張力,將“可愛的”與“可信的”融合于一體。文藝批評應該達致審 美的歷史化和歷史化當中的現實感。審美的歷史化,是批評要在廣泛的知識積累基礎上,對于歷史與現實有著整體性的認知,進而謀求具有未來維度的世界觀塑造。 批評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在認識的歷史化之后,對古今中外的文藝發展和理論觀念充分廣收博取之后取精用弘,才能給予某個作品以明確的定位和衡定尺 度,這是一個知識累積與創造的過程。但是歷史化并不是沉溺到歷史本質主義之中,它還有創新的一面。因而歷史化中的現實感尤為重要,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即 批評有著現實的倫理關切,而不僅僅是某個小圈子陽春白雪、拒絕更廣范圍交流的產物,它的目的是推動、促進、提升文藝作品的創作,進而將自身也打造成具有獨 立藝術品質的作品。這是將“真”與“美”相統一。

      “倡導說真話、講道理”

        雷達(中國小說學會會長):

        我們的“文藝批評要的就是批評”,要的是及時的、及物的分析,評價與判斷,而不是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更不能用簡單的商業標準取代 審美標準,而是需要歷史地、具體地切入到問題的要害,以“中國問題”為對象展開批評實踐,切不可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熱衷于“去價值化”“去歷史化” “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這是沒有前途的。文學批評要將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人民”的心理需求和喜怒哀樂作為評判是非曲直的審美標準,以塑造豐滿深刻的 民族靈魂,準確地把握現實主義文學主潮的當下意義,做到“歷史的內容和美的形式”相統一。

        白燁(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

        批評界應積極開展文藝爭論與文學爭鳴。一定的爭論與爭鳴,是一個文學時代的表征與標志。從“文革”結束到整個20世紀80年代,我們的文學能夠 很快恢復元氣,得到迅速發展,使創作從沉寂走向活躍,一個很大的推動力,就是持續開展的文學爭論與爭鳴。那個時候,文學上的不同看法,文學人的不同觀點, 都是通過爭論與爭鳴的方式,得以交鋒和交流,深化和整合,使人們從中受到啟發,得到啟迪。這種爭論與爭鳴,對于理論批評的巨大推進不言而喻,對于整個文壇 的影響也很大,文學創作和眾多的作家,都是直接或間接的受益者。但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這種爭論與爭鳴日漸稀少,更多地呈現給人們的,是那些發生 于網絡之際的口水戰,而這樣的論戰既沒有學術性含量,又缺少普遍性意義。現在文藝創作中的不少問題因聯系著當下的文藝現實,關乎著文藝的發展,都有開展爭 論與爭鳴的必要。怎樣開展正常的文藝爭論與爭鳴,使之成為理論批評的一種基本態勢,成為新世紀文藝發展的強勁推力,確是當下理論批評界需要探討和解決的緊 迫課題。

        梁鴻鷹(文藝報總編輯):

        加強和改進文藝批評,要靠批評家主體。批評家首先應具有思想的深度。批評家如果缺乏對歷史現實的獨到認識,沒有對社會規律、生活法則的探究,不 注重對創作規律的挖掘,批評不但注定不會引起社會關注,也難以讓作家藝術家心悅誠服。其次應具有情感的溫度。批評家對作品和文藝現象進行評判、批評的時 候,應該以感性體悟感性。批評者不能懷著對作品進行生殺予奪的特權心理去“欣賞”作品,既沒有對批評對象一言九鼎的天然權力,更不能把作品當成試管中的無 情物。批評實踐是智力活動、精神創造,同時也是心靈活動,必要的情感付出,是對創作規律和批評規律的恰切符合。第三,應具有批評的誠意。托爾斯泰說過,作 家對自己要表達的越是有不可抑制的沖動,越是感到非表達不可,作家越是感到創作成了內在的需求,越是會寫得好。批評同樣如此,每當有感而發,出于真誠的贊 賞或憤怒,才獲得表達的痛快淋漓。讓批評回歸批評的本意,批評家主體要打鐵自身硬,苦練內功,深入實際,參與生活。同時學術評價體系要改進,社會文化氛圍 要繼續優化,以鼓勵和支持批評家大膽批評、敢說真話。

        丁亞平(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所長):

        電影批評要展現科學風范和批評良知,進一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多方面形成自覺:一是批評的眼光。文藝批評是有目的、有指向性的活動。 從心理學角度看,人的任何有意識的心理活動都有其選擇性和指向性。文藝批評滲透著批評者的選擇意義和主體意識。二是回到影片。判斷電影的發展和影片價值高 下,一定要從具體的影片、具體的作者及創作的因素的考量出發。三是電影批評,就像其他的文藝批評一樣,也離不開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和體驗感悟。和文學批評 相似,電影批評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情感活動,情感因素貫穿于批評家的欣賞、認知、感受、體驗、聯想、想象、推理、評斷之中。

      “打磨好批評這把‘利器’”

        王一川(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在運用文藝批評標準去評判和鑒賞具體的文藝作品時,應發掘和重建文藝批評標準的中國本土美學傳統基礎。如今,特別是在“平面化”“淺薄化”“非 深度化”已然成為當前藝術創作的浩蕩激流的情形下,應重建文藝批評標準的“興味蘊藉”傳統基礎。注重興味蘊藉,就需要在下面幾個方面下功夫。第一是身心勃 興,是指文藝作品應能讓觀眾在身體感覺和心靈陶冶兩方面都產生興奮和愉快。這意味著優秀文藝作品總會讓觀眾在身體和心靈兩方面都處在不同于日常生活狀態的 特殊的興起或興奮狀態中,獲得超常的身心愉悅。第二是含蓄有味,是說文藝作品的興味不必過于直露或直接,而應當含蓄或蘊藉,而這正是衡量文藝作品的藝術成 就的重要尺度。第三,與含蓄有味相連,余興深長是指文藝作品應當在時間上和味道上都擁有讓觀眾延后一段時間持久感發和反復品評的特殊的興味。

        彭程(光明日報文藝部主任):

        文藝批評可以并且應該適當尋求表達形式、傳播方式上的變革和創新。首先,在文藝批評的文本形式上,在不犧牲對理念、觀點的表達的準確性、科學性 的前提下,不妨盡力淡化高頭講章的色彩,力求生動曉暢,使之更具有對普通讀者的親和力、貼近感,以追求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最佳化。固然,伴隨著學術研究分 工的深入化和精細化,建立起了一套相應的表達方式、話語系統,但它們沒有理由成為表達的障礙。問題往往不是出現在專業術語的運用上,作為對具體范疇的概括 和描述,晦澀難懂并非是它們的本質規定性。問題是不少評論家不善于將評論文章寫得好看,不懂得如何才能獲得清新生動的語言、疾徐有致的節奏、輕重勻稱的結 構。其次,可以借助當前行之有效的大眾傳播方式,讓文藝批評走近公眾,如請評論家在電視和網絡上評點文藝作品或文藝現象,這樣做,固然會因為視覺傳媒方式 本身的局限性,產生諸如信息耗損、理念簡單化、闡釋表層化等弊端,但倘若能夠使公眾對文藝批評產生興趣,并因此而去進一步了解作為一門科學的、真正意義上 的文藝批評的面貌和本質,從而能在公眾和文藝批評之間,起到一種橋梁和中介作用,那么支付這種代價也是必要的。

        徐忠志(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管委會副主任):

        建設好文藝評論陣地,是加強和改進文藝批評的重要環節。一方面,我們的評論陣地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積極履行文藝評論媒體的社會責任,認真嚴 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樹立強烈的底線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讓讀者和觀眾更多地關注到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優秀作品,對不良作品和思潮勇于站出來說 “不”,絕不把不良作品推向社會,絕不給不良思潮提供傳播的渠道,使我們的文藝始終保持綠色健康的生態。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專業文藝評論媒體發展,對質 量上乘、聲譽良好的專業文藝理論評論期刊和報紙給予重點扶持,保持其獨立性和權威性。同時,積極推動新媒體的評論陣地建設,特別要重視研究和促進傳統評論 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充分把握新媒體發展的新態勢、大趨勢,主動適應文藝傳播形勢的發展,有效拓展文藝評論空間。

        張莉(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批評家的任務是要能勾勒我們時代文化上的共同趨向,表現我們時代內在的心智生活。文藝批評是實踐性工作,它應該介入我們當下的精神生活,也應該 有效參與到我們的日常文化生活中去。優秀的文藝批評,應該切實發現今天每一位沉默而優秀的藝術家及其作品,應該發現我們時代人為喧嘩表象忽略的內在精神訴 求與向往。事實上,當許多人對諸多現象只有感觸而尚沒有深入思考時,文藝批評家才愈加可貴,文藝批評工作的意義才得以凸顯。如何傳達我們時代內在的精神訴 求是今天文藝批評從業者面對的挑戰。

        傅逸塵(解放軍報文化部編輯):

        文學批評不能局限于分析作品本身的美和不足,而必須進一步從歷史的、時代的觀點進行考察,進行與其內容相應的社會的、政治的、哲學的、道德的分 析。文學作為一種精神性的力量,它對社會、對時代的積極作用,必然體現在它對人們意識或精神的影響和塑造上;批評的目的不在批評本身,也包括闡釋,它們的 本質意義是建構,積極介入文學創作是它最為重要的存在方式。面對當下中國社會復雜深刻的變革和轉型,優秀的批評家會飽受思想的困惑、精神的陣痛和心靈的煎 熬,惟其如此,才可能真正把握住時代的脈動;文學批評需要生產出貼近世道人心、洞穿時代迷霧的有智識的思想,從而有效地介入創作并最終參與時代精神的建 構。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