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三年來,習近平每逢出訪,不僅經常采用中國古典名句,還時常引用外國經典名言。無論是談合作、談友誼,還是談歷史、談機遇,習近平總能巧妙妥帖地援引到訪國家本土話語,打破文化隔閡,促進文明互鑒,拉近與到訪國家的距離,展示大國的形象與風采。
◆阿拉伯諺語說“獨行快,眾行遠”,中國人常講“朋友多了路好走”。
——2016年1月19日,在埃及《金字塔報》發表題為《讓中阿友誼如尼羅河水奔涌向前》的署名文章
◆沙特有句俗語:“向急于求助的人伸出援手是最大的善行。”
——2016年1月18日,在沙特《利雅得報》發表題為《做共同發展的好伙伴》的署名文章
◆津巴布韋有句諺語叫做“一根柴火煮不熟薩雜”,中國人也常說“眾人拾柴火焰高”。
——2015年11月30日,在津巴布韋《先驅報》發表題為《讓中津友誼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芳華》的署名文章
◆越南有句俗語:“獨木難成林,三樹聚成山。”
——2015年11月5日,在越南《人民報》發表題為《攜手開創中越關系的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
◆非洲有句諺語,“一根原木蓋不起一幢房屋”。
——2015年4月22日,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
◆斐濟有句諺語:“一顆花蕾將孕育出千百萬個果實。”
——2014年11月22日,在楠迪同太平洋島國領導人舉行集體會晤并發表主旨講話
◆毛利人有句名言:“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2014年11月19日,在新西蘭《新西蘭先驅報》發表題為《共同描繪中新關系更加美好的未來》的署名文章
◆尼赫魯先生也說過,印中走到一起是亞洲乃至世界的一件大事。
圣雄甘地說:“中國和印度是同舟共濟、患難與共的同路人。”
——2014年9月18日,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
◆斯里蘭卡諺語說,教人學會捕魚,能使之永遠不受饑餓。
——2014年9月16日,在斯里蘭卡《每日新聞》報發表題為《做同舟共濟的逐夢伙伴》的署名文章
◆蒙古國有“鄰里心靈相通,命運與共”的諺語。
——2014年8月22日,在蒙古國國家大呼拉爾的演講
◆拉美解放者玻利瓦爾說:“拉美人民的團結并不是誰的別出心裁,而是不可逃脫的命運使然。”
——2014年7月16日,在巴西國會的演講
◆阿根廷史詩《馬丁·菲耶羅》中有這樣一句話:“兄弟之道是團結同心。”
古巴民族英雄何塞·馬蒂說:“團結是全世界的語言。”
——2014年7月14日,在接受巴西《經濟價值報》、阿根廷《國民報》、委內瑞拉國家通訊社、古巴拉丁美洲通訊社聯合采訪時表示
◆德國人說,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2014年3月28日,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
◆貴國總統貝尼托·華雷斯曾說過:“無論人與人還是國與國之間,尊重他人權利才能帶來和平。”
貴國詩人阿方索·雷耶斯也曾說過:“唯有益天下,方可惠本國。”
——2013年6月5日,在墨西哥參議院的演講
◆普京總統講過:“俄羅斯需要一個繁榮穩定的中國,中國也需要一個強大成功的俄羅斯。”
俄羅斯有句諺語:“大船必能遠航。”
——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
2015年11月6日,習近平在越南國會發表題為《共同譜寫中越友好新篇章》的重要演講。
◆胡志明主席說:“越中情誼深,同志加兄弟。”
——2015年11月6日,在越南國會的演講
◆提起中國和越南,說到中越關系,我們都會想起那首兩國民眾耳熟能詳的歌曲“越南—中國,山連山、水連水”,“共飲一江水,早相見、晚相望,清晨共聽雄雞高唱”。
——2015年11月5日,在越南《人民報》發表題為《攜手開創中越關系的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
◆白俄羅斯有句名言:“友誼和兄弟之情勝過所有的財富。”
——2015年5月8日,在白俄羅斯《蘇維埃白俄羅斯報》發表題為《讓中白友好合作的樂章激越昂揚》的署名文章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巴基斯坦偉大詩人伊克巴爾就寫下了“沉睡的中國人民正在覺醒,喜馬拉雅山的山泉已經開始沸騰”的詩句,贊揚和聲援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
——2015年4月21日,在巴基斯坦議會的演講
◆在巴基斯坦,有這樣一句烏爾都語詩歌:“朋友的美好形象,就在我心的明鏡之中,稍一低頭,就能看見。”
——2015年4月19日,在巴基斯坦《戰斗報》和《每日新聞報》發表題為《中巴人民友誼萬歲》的署名文章
◆一踏上中國的土地,泰戈爾就說:“我不知道什么緣故,到中國就像回到故鄉一樣。”在離開中國時,他傷感地說:“我的心留在這里了。”
——2014年9月18日,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
◆巴西人說,友誼就像葡萄酒一樣,時間越久越好。
——2014年7月16日,在巴西國會的演講
◆韓國古代詩人許筠寫下的“肝膽每相照,冰壺映寒月”的詩句,完全可以用來形容中韓兩國人民友誼。
——2014年7月4日,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演講
◆有一個法國作家說,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們彼此交換生命。
——2014年4月1日,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
◆印度尼西亞人民常講:“金錢易得,朋友難求。”
那是2006年10月,蘇西洛總統來到中國廣西出席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15周年紀念峰會。會議間隙,他在漓江上產生了創作靈感,提筆寫下了一首優美的歌詞:“快樂的日子,在生命中不斷循環,我與伙伴,共同度過那美好時光。”
——2013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的演講
◆拉美有句諺語:“朋友要老,好酒要陳。”
——2013年6月5日,在墨西哥參議院的演講
◆“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勛永世長存。”俄羅斯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世界人民也永遠不會忘記。
俄羅斯著名歷史學家克柳切夫斯基說過,“如果喪失對歷史的記憶,我們的心靈就會在黑暗中迷失”。
——2015年5月7日,在俄羅斯《俄羅斯報》發表題為《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的署名文章
◆德國文學家萊辛說,歷史不應該是記憶的負擔,而應該是理智的啟迪。
貴國前總理勃蘭特曾經說過:“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
——2014年3月28日,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
◆哈薩克民族有一句諺語:“一片土地的歷史,就是在她之上的人民的歷史”。
哈薩克斯坦偉大詩人、思想家阿拜·庫南巴耶夫說過:“世界有如海洋,時代有如勁風,前浪如兄長,后浪是兄弟,風擁后浪推前浪,亙古及今皆如此。”
——2013年9月7日,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寫到:“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
——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
◆1942年到1943年,胡志明主席在中國從事革命活動期間,寫下了“登山登到高峰后,萬里輿圖顧盼間”的詩句。
——2015年11月6日,在越南國會的演講
◆培根說:“黃金時代在我們面前,而不是身后。”
——2015年10月21日,在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的演講
◆莎士比亞說:“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2015年10月20日,在英國議會的講話
◆中國人常說“只爭朝夕”。西方人則講究“行事要趁機會好”。
——2015年9月22日,在中美省州長論壇上的講話
◆基辛格博士在其著作《世界秩序》中說:“評判每一代人時,要看他們是否正視了人類社會最宏大和最重要的問題。”馬丁·路德·金先生也說過:“做對的事,任何時機都是好時機。”
——2015年9月22日,在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的演講
2016年1月21日,習近平在開羅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發表題為《共同開創中阿關系的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
◆有一位阿拉伯詩人曾說:“當你面向太陽的時候,你定會看到自己的希望。”中東蘊含希望,各方要在追求對話和發展的道路上尋找希望。
阿拉伯諺語講:“自己的指甲才知道哪里癢”。在發展道路的探索上,照搬沒有出路,模仿容易迷失,實踐才出真知。
中國人有窮變通久的哲學,阿拉伯人也說“沒有不變的常態”。我們尊重阿拉伯國家的變革訴求,支持阿拉伯國家自主探索發展道路。
——2016年1月21日,在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的演講
◆巴基斯坦有一句諺語:“風,不是總朝著海員希望的方向吹。”
——2015年4月21日,在巴基斯坦議會的演講
◆澳大利亞有句諺語:“盯著太陽就不會被陰影困擾。”
——2014年11月17日,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的演講
◆沿著綿延萬千公里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兩大文明遠行并擁抱,兩國人民遠行并交好。正如薩迪在詩中寫道,“久遠,方值得留戀”。
◆中國人說:“人之相知,貴在知心。”波斯諺語說:“人心之間,有路相通。”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間,應該堅持交流互鑒、和諧共存。
——2016年1月21日,在伊朗《伊朗報》發表題為《共創中伊關系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
◆法國作家雨果說:“最大的決心會產生最高的智慧。”
——2015年11月30日,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中墨兩國有句共同的諺語,叫做“有志者事竟成”。
——2013年6月5日,在墨西哥參議院的演講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哈姆雷特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2015年10月21日,在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的演講
◆他(泰戈爾)寫道,“如果你因為失去了太陽而流淚,那么你也失去了群星”,“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接近偉大的時候”,“錯誤經 不起失敗,但真理卻不怕失敗”,“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反說它欺騙我們”,“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等等,這些優美又充滿哲理的詩句給了我很深 的人生啟迪。
——2014年9月18日,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
◆安重根義士曾揮毫寫下“白日莫虛度,青春不再來”的書幅,希望青年人珍惜青春、創造生命輝煌。
——2014年7月4日,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演講
◆俄羅斯文學家果戈里說過,青年之所以幸福,是因為擁有未來。
——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會見俄羅斯漢學家、學習漢語的學生和媒體代表時表示
◆拿破侖曾經說過,世上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
——2014年3月2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