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一年多來,文藝批評 在改善中推進。為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繼續引向深入,進一步發揮好文藝批評對于文藝事業把方向、領風尚、促繁榮的作用,1月27日,光明日 報社和文藝報社共同舉辦“加強與改進文藝批評”專題研討會。近20位專家學者暢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批評工作論述的體會,共同探討文藝批評的本質與 規律,就如何發揮好文藝批評的作用各抒己見。《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出席并講話,研討會由《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主持。
何建明說,當前的文藝批評風氣比以前有了較大的改進,但文藝批評的整體環境仍亟待加強,文藝批評應進一步彰顯其褒優貶劣、激濁揚清的作用。加強和改進文藝批評是關涉文藝創作能否健康發展的大課題,需要文藝批評家乃至整個文學界的共同努力,打磨好文藝批評這把“利器”。
何東平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評論工作的重要論述,既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前我國文藝批評工作存在的不足,也給出了改進創新的良方,確立了文 藝批評的“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四個標準。這四個標準是搞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批評家應當具有使命感和擔當意識,不做人情的奴隸,不做私 利的同謀,不做權威的陪襯,不做庸俗的跟班。
文藝批評的標準與導向
文藝批評的標準是文藝批評實踐中的重要問題。仲呈祥談到,“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這四個標準,是馬克思主義的“美學觀點和歷史觀 點”和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政治標準與藝術標準”相互融合、與時俱進的結果。我們評論工作者要執行好標準,思維方式上要科學與辯證,要善于調整作家藝術家與 批評家的關系,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和環境。
丁國旗談到,這四個標準既是一個普遍性的標準,又是非常有針對性的,是針對當下最具體的問題來講的。“歷史的”標準有恩格斯當年談的“歷史”的 內涵,但更多的是針對我們當下的歷史虛無主義問題;“人民的”標準也是這樣,因為當下的文藝創作中對人民的認識是不足的;“藝術的”標準,比如說現在的一 些網絡寫作,只是在碼字,沒有藝術的追求;強調“美學的”標準也有針對性,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有非常豐富的審美精神,但我們現在丟掉了。
劉瓊談到,“歷史的”是首要標準,它抓住了文藝的本質,看到了文藝創作的具體性和相對性。近年來文藝批評出現的一些問題,與這種“歷史的”標準 的缺失有直接關系!皻v史的”,往往體現為世界觀和方法論兩種,但在批評實踐中,它主要表現為方法論。在文藝批評中,強調“歷史的”這一標準,是對文藝本 質具有了深刻的了解。
劉大先認為,“人民”與市場意義上的“大眾”也是有區別的。在市場社會,“大眾”更多受到資本的影響甚至操控,但是“人民”應該有自己的主體性在里面,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實際上是確立一種價值觀。
“說真話,講道理”
針對批評性意見不夠,白燁談到,我們可以通過話題談現象,通過現象來聯系作家,逐步開展。長期以來,作家很難接受批評的意見,“有時候你不要說 批評,表揚得不夠他都不滿意”。這個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需要有一個過程,先要逐步地由淺到深。我們要考慮怎么做好,怎么做才有效,如果不考慮效 果,有時可能適得其反,對他的批評反而可能成為一種市場或意識形態上的賣點,失去了嚴肅性。
雷達認為,現在不但批評難,談問題也很難。他最近寫了幾篇文章,不是針對具體的人,而是針對一個很大的現象,但文章發出來后,到現在也沒人接 招。你提出問題,也沒有回聲,沒有爭議、爭論和深化。想要真正出現一個暢所欲言、敢于批評、有爭鳴的環境,克服批評的過剩與不足,需要共同努力。
王一川認為,探討文藝作品的標準問題,需要挖掘本土的美學基礎。中國的文藝作品要有“興味蘊藉”,就是讓你在興味之余不斷地感動,就是要有感情,有品位,有言外之意,這樣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馬建輝認為,我們的文學話語體系應該掙脫西方觀念及其話語體系的影響。有些學者直接套用西方學術思想、話語和方法來闡釋說明中國文藝經典,實際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中國經典,損害了其意義。
張清華談到,批評家的主體定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他自認為是一個接近于專業性的讀者,“我得小心翼翼地和作家商量,您這個作品,寫得好或者不好,咱們商量一下,對話一下”。所以,我們古人的“知人論世”式的批評,還是非?扇〉。
參與時代精神的建構
文藝批評在時代精神的建構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每一個批評家身上都背負著責任。張莉說,批評從業者應該有藝術敏感性,應該認識到觀眾和時代已經表 現出了它內在的精神訴求,應該盡可能辨析和表現這樣的追求。批評家的任務就是要能勾勒我們時代文化上的共同趨向,表現我們時代內在的心智生活。
丁亞平談到,電影批評要進一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多方面形成自覺:一是批評的眼光;二是回到影片;三是電影批評和其他的文藝批評一樣,也離不開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和體驗感悟。
徐忠志說,評論媒體要有自己的責任與擔當,也要探索傳統批評媒體跟新媒體融合的問題,探討怎么把好的作品評論通過與新媒體的融合,使更多年輕的文藝受眾能夠看到。
傅逸塵談到,面對當下中國社會復雜深刻的變革和轉型,優秀的批評家會飽受思想的困惑、精神的陣痛和心靈的煎熬,惟其如此,才可能真正把握住時代的脈動。文學批評需要生產出貼近世道人心、洞穿時代迷霧的有智識的思想,從而有效地介入創作并最終參與時代精神的建構。
(攝影:超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