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從零點到另一個零點——再訪作家何建明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12月16日18:59 來源:中華讀書報 舒晉瑜

        12月11日,2015年度茅臺杯人民文學獎的頒獎會上,何建明的長篇報告文學《南京大屠殺》獲得特別獎。

        這一天,是何建明的59歲生日。

        站在領獎臺上,何建明思緒萬千。他用“慘烈”二字形容自己四十年來文學道路上的掙扎與追求。

        “我沒有放棄,也不想放棄。如果哪一天躺在文學的土地上長眠,那將是我文學人生的完美夢想。”這發自肺腑又略顯悲壯的聲音,是何建明真實的表達。

        是的,臨近花甲之年,他越來越感覺疲憊,甚至有時候因低血糖突然暈倒。然而那么多題材等著他完成,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創作備受煎熬,他只寄希望能夠在退休后開始文學創作的“第二個青春”。

        “我照著諾獎的水準寫作。我們有自信跟阿列克謝耶維奇媲美。”何建明說。或者,文學創作正需要這樣的勇氣甚至于雄心壯志,才能抵達文學的高峰。

        目前,何建明正在創作的作品是《爆炸現場》。2015年的中秋節、國慶節,他是在天津大爆炸的現場度過的。他站在爆炸現場,感受那片廢墟上逝去的年輕的生命,他想到了自己的兒女……他告訴自己:我必須寫!“沒有比生命更值得關注的東西了!”何建明說。

        作家何建明的背后,還有數重身份: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長,以及擁有十多個國家級文學陣地的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職務。40年,40余部作品,業余創作者的何建明是如何做到的?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何建明。

        文學的另一種理想

        2014年,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何建明遞交的一份提案引起熱議。這份關于倡導和扶持“建立文化名人公益圖書館”的提案,是依據文化部相關部門提供的資料和實際調查提出的。

        資料顯示,我國目前公共圖書館僅為每50萬人才有一所,公共圖書館全國人均一年購書的經費也僅為0.5元,這兩個數字證明我國的公共圖書館的人均占有率和人均購書量,仍處在貧窮國家的水平線上。依靠政府和文化部門單方面建設公共圖書館,目前無法滿足公民的閱讀需求,特別是一些農村和不發達地區。另一方面,一些著名作家、著名學者擁有幾千甚至幾萬冊私人藏書,這些大量的私人藏書除了日常工作所用外,多數被閑置在家,既占居住空間,又無法進行專業整理和保管。據調查,他們中間,許多人都想在自己的老家或社區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圖書館或書院時,又遇上諸多困難和實際問題。因此,加強社會和政府的支持,利用好這些著名學者、文化名人的私人藏書,是一筆巨大的社會資源。

        其實這個想法,早在十年前就在何建明的胸中醞釀。他希望能夠籌集自己的稿費,在家鄉建自己的文學館。寫作是關注人類關注他人的命運,而除了文學作品,他希望用實際行動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做些事情,實現更高層次的文化扶貧。他常常自問:小康社會或者現代化最關鍵的問題,是為時代服務,為底層的民眾服務。現在的文學關注浮躁,關注時尚,關注前沿,我們應該如何關注貧困老百姓?如何關注弱勢群體?

        是的,《根本利益》、《落淚是金》等作品的寫作對當時的何建明來說也許是無意識的,然而一本書改變了一個群體,社會各界因讀《落淚是金》而自發向大學貧困生捐助款就達2000多萬元。15年來,至少有近千萬名貧困學生因為這部作品、因后來國家推出的各種救助政策而得到直接的幫助,《落淚是金》被《紐約時報》譽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校園文學作品,何建明也因此成為最早關注中國弱勢群體的作家。 

        而現今階段,作家應該更高層次地關心弱勢群體的問題。我們為什么提倡精品閱讀、經典閱讀?為什么社會越來越浮躁,普遍互不信任,道德缺失,歸根結底還是民族的修養不夠。文化人能做什么?除了寫作優秀的作品之外,還應該實實在在地做些文化貢獻,“讓文學普惠大眾”,就是何建明最實際的想法,他希望家鄉已經富裕的老百姓,也成為精神的貴族。建一個文學館,不止于貢獻所有的圖書,而是讓閱讀活起來,這種貢獻會像雨露的陽光一樣,會帶給人們情感的滋潤,這是人類最需要的。那么,誰來提供文學館地點?以后誰來維持?能否保持活力?何建明說,不能簡單地把圖書交給管理者。他將拿出相當一部分稿費,增強文學館的造血功能,比如邀請名家講座、舉辦主題讀書活動、社區公民文學素質培養等,讓來到文學館的人們不是簡單地看書,而是能在融入文學沃土中感受熱情、激情、愛情與友情,從而陶冶自己高雅的情趣,充實與豐富人生內容。

        多年前何建明曾采訪錢學森時,錢老給他講過“零”的意味:零是一個座標,是無限……在一個大科學家的心中,零是萬物的開頭和結尾,最起始和最終點。人理解了這一點,什么問題都可以處理得非常圓滿。人與人之間如此,國與國之間也如此。這是幾十年后何建明對錢學森更為深入的理解,同時他對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新的認識。

        “靠自己勞動掙得稿費,再將這樣的稿費捐出去做些公益事情,這是人生從一個‘零’點走到另一個‘零’的完美過程。后一個‘零’點,是屬于社會的,是屬于中國的,甚至是屬于全人類的。”何建明說,過去寫作關注他人的痛苦,現在思考更多的是自己對社會有怎樣的貢獻。他愿意把黨和政府以及百姓給他的財富,普惠到百姓中去。自己從零開始奮斗,前面的零點是生命的開始,后面的零點是生命的收場。從哲學的意義講,這才真正劃上人生完整的句號。這與樹碑立傳無關,與宣揚自我無關。他愿意在奉獻中實現文學的另一種理想和思想境界的完美。

        讓何建明感到欣慰的是,自去年在“兩會”上正式公開倡導建立公益性文學圖書館的提案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與贊賞。十年心血,十年收獲。何建明動情地對記者說:“我愿望建一個公益性質的文學館設想出來后,得到了許多朋友的支持,尤其是自己的文學摯友與學生,他們一直在堅定地支持我,甚至默默地幫助我打理籌建公益文學館的相關事宜,付出諸多心血,成為了我的這一‘計劃’的參與者、合作者。我由衷感謝他們!文學家之所以成為文學家,那是因為他們是一群有著自己理想的人。這樣的人,為了自己的理想,他們可以無視世俗,不惜犧牲一切。”

        真正的文學屬于高尚。而高尚者從不拒絕文學。   

        文學的土壤需要培育

        關于奉獻,大概多數人覺得像陽光普照大地更顯燦爛,少有人想到卑微柔弱的小草更需要拯救。如果用此來比喻文學,那么何建明更看重那些具有頑強堅韌的生命力的小草,他希望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

        曾經擔任多年作家出版社社長的何建明,深諳文學期刊或出版社曾在“塔尖”的無限風光。然而,他更了解文學的生命在基層,作為編輯應該眼睛“往下看”。“ 我們的工作不能停留在原來的方式,坐等優秀的作品篩選后發表。文學的資源要往下普惠,往下走才能培養作家,才更具生命力。”這是何建明廣泛開展社會調研后得出的結論。

        2015年7月,何建明在江西開展文學專題調研,發現有些地區雖然貧困,文學組織和文學活動卻非常活躍。江西省的文學創作火侯差一些。一是技巧欠缺,二是雜念太多。如果把這些問題解決了,肯定能出現好的作家。他認為,江西是中國文學的重要源頭之一,文學創作資源極其豐富,有很多獨特的文學資源;江西生態資源也非常好,這也是當代、中國乃至世界性的主題。江西還是為新中國建立流血最多的一個省份,但是江西文學的發展需要與全國文學資源對接,需要提升江西作家的影響力。

        在何建明的倡導下,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利用資源優勢,決定重點支持江西長篇小說創作,為江西作家出版和推介10部優秀長篇小說。何建明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鼓勵更多的江西作家,深入到生活的富礦中去,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學作品,促進江西長篇小說創作繁榮發展,以及江西文學的整體繁榮。

        中國作協對一個省的一種專門的文體創作、出版進行扶持,尚屬首次。據了解,重點扶持工程從2015年開始由江西省作協組織江西作家創作10部長篇小說,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作家出版社)出資110萬元,進行出版和推介。目前,江西省已經推薦了60部作品選題。何建明說,此次對候選作者的評選工作有嚴格的審核機制,將在近期內選出優秀的作者和作品。

        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將推送江西上饒三清女子文學社的優秀作家去上海上大學。

        這個舉措將改變很多人的命運。何建明堅信,作協需要做這樣具體的工作,需要把文學的薪火點燃起來!

        何建明說,他希望多做類似的工作,哪怕用一滴水救活一顆苗,讓文學的小苗茁壯成長,同樣是對文學的貢獻。

        一個文學家,實現文學的理想有多種途徑。如此說此前何建明是通過敘述故事來影響讀者,那么現在,他做得更多的是文化的普惠。他認為,文學需要重新換位思考,需自己培養、滋潤土壤。我們的文學工作者和領導者,思考文學問題的時候,視野和行動、觀點都要往下走,我們的工作才能卓有成效。這也是他主抓全國文學報刊工作會議,并成立全國文學報刊聯盟的原因之一。

        作家感情最深的是報刊社,如果沒有網絡、雜志和出版社,我們的作家去哪里發表作品?“文學事業需要作家創作,需要理論建設,自然更離不開推出作品、造就作家的文學陣地——文學報刊。文學報刊和文學編輯是中國文學事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加強文學報刊社建設,倡導對文學編輯的尊重與愛護,是一項必須高度重視的工作。破解當前文學報刊社工作面臨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需要我們共同冷靜應對、智慧應對、實干應對。”何建明說,這次會議是文學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的一項具體舉措,也是文學報刊界一次難得的盛會,他希望聯盟在團結全國文學報刊社、共商發展大事、抱團取暖方面多做事做實事,持續發揮其獨特作用。

        而此前成立的全國大學生文學社團聯盟也是基于同樣的考慮。何建明最初的想法是,成立社團聯盟,加強全國各高校間文學社團的橫向聯系,支持大學生文學社團創作活動,弘揚傳統文化,發掘文學人才。中國作協40歲以下的會員還不到總數的4%。中國文學界需要新鮮血液,而大學生是不可忽略的一股重要力量。“成立大學生文學社團聯盟,有利于改變大學文學愛好者各自為戰的局面,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也會為他們提供大量的文學資源。”何建明說。

        大會成立的同時發布了《全國大學生文學社團聯盟倡議書——用最優美的文字書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全國大學生“青春中國”寫作營計劃,沙家浜“全國大學生文學社團聯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實踐基地”同期揭牌。

        12月11日晚,何建明還沒有顧上吃一口生日蛋糕,又風塵仆仆來到了徐州,準備主持第二天的全國高校文學社團聯盟高峰論壇……

        中國的報告文學有資格向諾獎沖擊

        在很多人眼里,何建明是一個詩人作家。他的作品充滿激情,他的語言充滿激情,他的工作充滿激情。激情不是狂燥,首先要方向正確,還要看你是否真情實意,是否足夠智慧。只有融入在大社會、大時代,激情才能真正燃燒起來;只有在領導和同仁的扶持幫助下,激情才能充分化為正能量的動力。當年正是在章仲鍔、楊匡滿等人的努力下編發《落淚是金》,才有后來轟動全國的影響。“我非常感謝這些師長們的幫助。同時也為自己當年不惜力量,走了40多所大學,采訪300多人的勞動而感到驕傲。文學需要激情,有了激情才能使文學更具光芒。”何建明說。

        是的,激情產生文學,文學又讓激情更具力量,這也讓我們明白了“業余作家”何建明為什么能一部接一部地寫下去。

        如今,他面對的是天津大爆炸這一重大題材。

        這部作品的寫法完全不同于以往,思考和看待問題、對待生命的態度與過去有太多不同,對世界的認識也大有不同。他進入生命價值觀的探索,更有情感價值觀的體驗。他認為,生命的本原是真善美,我們向往的高尚跟社會主義價值觀是一致的。一個中國的當代文學家,應該深切地、深刻地、準確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的真善美。

        天津大爆炸暴露出中國的很多問題。采訪時,他不是中國作協副主席的何建明,沒有任何榮譽的光環和職務,甚至隱退了名字,他只是普通的一個人。他第一次去天津了解大爆炸的情況時,沒有采訪,面對凄慘的景況,何建明首先想到是,能不能帶點書給消防隊員們看。當他帶著書走近消防隊員后,他們之間成了朋友。那些親歷者跟他講述當時的情景,這些一手資料是影像無法替代的。

        非典、汶川大地震,每一次災難何建明都親臨現場,這種特殊情況下對生命的體驗和認識,無法虛構也無法復制。“天津大爆炸怎么寫?就寫生與死。”何建明說,他坐在爆炸現場,他和大地說話,和廢墟上的殘磚碎瓦說話……何建明說,在這部書里,問責的內容將占到全書的三分之一。“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如何面對管理制度上的問題?”除了追責,更重要的是吸取教訓。

        何建明說,他最看重的非虛構文學的力量,在于銘記。他發現人會很快忘記苦難的記憶,天津爆炸區的現場一封鎖,什么都看不到了。經歷的人不會忘記,看熱鬧的人馬上就忘記了。而非虛構文學的作用就是盡可能減緩這個遺忘的過程,讓人永遠記住曾經發生過這樣的災難。

        當今中國,巨變的社會生活為報告文學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報告文學要客觀呈現現實,并不是要簡單地歌頌誰、批判誰。何建明希望自己寫出這些普通人的經歷,告知讀者如何面對災難。他說:“當我們為非虛構文學獲諾貝爾文學獎欣喜時,中國的報告文學家應該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他們的目光、他們的筆應該聚焦每一個大事件中的普通人。社會生活為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他們將在更廣闊的舞臺上放歌。”

        我們需要中國報告文學的精兵強將

        讀書報:自2013年起您擔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著力于培養和打造報告文學作家隊伍,能談談中國報告文學目前的狀況嗎?

        何建明:莫言獲諾獎后,中國小說界特別熱鬧,許多優秀的中國作家都暗暗地在使勁,期待下一次中國諾獎的獲得者能夠落到自己的頭上。這種心態應當鼓勵。當然獲不獲獎其實并非根本,真正的好作品,真正的中國人民喜愛的好作品,即使不獲諾獎,照樣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中國的幾千年文學經典作品的傳世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但中國當代作家確實應當有雄心去與世界文學潮流融合。因此我認為,中國的報告文學寫作也該有這樣的雄心壯心。在西方國家,報告文學叫“非虛構”、“創意寫作”等等,總之都是寫實體作品,在中國百姓稱之為“紀實文學”。名稱有點亂,但并不影響這種文體的存在與發展。

        讀書報:“非虛構”近幾年才引入中國開始頻繁使用。

        何建明:本來中國就是“非虛構”的發源國和大國,因為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我們就有了一流的“非虛構”經典作品。我認為,世界上至今仍然沒有超過《史記》這樣的非虛構經典。后來洋玩藝傳到了中國,于是把我們的傳統的“紀實文學”改叫為“報告文學”,叫了一百年, 出了一大批優秀作品,包括像夏衍的《包身工》、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和徐遲的《歌德巴赫猜想》。近三十年多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越來越多,我們的報告文學作品也跟著繁榮發展,優秀作品不絕,且在某種程度上越超了上面所提到的一些優秀作品。但也同樣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廣告”式的宣傳、虛假浮夸的內容,等等,造成了這一文體的許多傷害。因此有人就對報告文學提出這樣那樣的意見,甚至想“改良”它,于是就出現了這些年“非虛構”熱。其實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或者外國作家所寫的非虛構作品,比起我們自己國家的一些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相比,是有差距的。我可以肯定和不客氣地講:比不上我們許多優秀報告文學作品好!

        讀書報:為什么會如此自信?

        何建明:我知道我們自己強在哪里。一是我們的“非虛構”寫作經驗已經有幾千年積累;二是中國的“紀實類”文字優美和內部結構比西方國家的情感表達更具有藝術感;三是中國的紀實體寫作者個人經驗與經歷獨特,我們中間許多人或是小說家轉行過來的,或是新聞記者改行過來又極其熟練其他文學文體寫作者。四是他們都幾乎一干干了幾十年甚至是終身在吃這碗飯。居于上面四點,我說我們的作品不比外國的“非虛構”者差是有完全的理由和實例證明的。

        讀書報:中國的報告文學還存在哪些問題需要改進?

        何建明:首先是價值觀的確立。中國有中國的國情,有自己的價值觀選擇。在一般人眼里,“批判性”的東西才是好的“報告文學”。其實不然。寫“好”的“壞”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客觀真實——客觀真實里還包含了現象真實和本質真實之間的差異。許多所謂的“非虛構”作家,其實寫的都是虛構的人和事,這絕對是偽文學,不能進大雅之堂。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作家要把“好”的寫好。不能一寫“好”的就是滿嘴歌功頌德、任意拔高,那樣就讓人如看廣告一樣乏味。其實,真正好的“歌功頌德”作品是最難寫的,它是需要真正的功力。這一點上,中國作家遠比西方國家的作家要強。我們差在對一些批判性的題材書寫時,要不一團黑,要不不痛不深欠客觀。

        第二個主要問題是:“戰斗人員”越來越少,有生力量有些青黃不接。今天主要的報告文學高手都是我這個年齡,甚至更大一些。我們已經干了三四十年的報告文學創作了。但現在都在五六十歲了,有時候跑不動了。但年輕的沒有接上來。“六零后”有一批報告文學作家,但不多。“七零后”更少,“八零后”、“九零后”基本看不到,不像小說界、詩歌界,“零零后”的都冒出來了!

        所以這些年我兼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后,一直在致力培養造就一代新的中國報告文學作家。與我的同事們一起,每年要舉辦一至兩次全國性的報告文學創作班,我們沒有經費,大家報名參加會議的寫作者都是自費的,我們的講授者專家多數也是義務勞動,一講課講到晚上九十點鐘。大家對這種創作訓練十分滿意。第一年參會的一百多個,第二年一百五十多個。今年參會者達250多人。大家都說這種無功利的傳幫帶是真正的“文學創作學習班”。因為大家都是懷著如何為當代、為中國寫好作品的信仰走到了一起。

        通過四年來的努力,我欣喜地看到一批年輕的報告文學作家已經嶄露頭角。

        為了讓我們的隊伍壯大。我今年在濟南召開的全國報告文學創作會上,提出要在今后幾年里,造成百名報告文學精兵強將,一千名報告文學優秀創作者。中國發展如此迅速,全世界都在矚目我們。我們有這樣的職責和義務要把中國的故事講好、講給全世界聽。報告文學毫無疑問是最合適的文體。所以我現在除了作家協會的正常工作外,除了自己的一些創作外,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培養年輕一代的報告文學作家身上。每星期現在至少要收到一兩部他們的作品,要幫著他們看和修改,有的還要寫推薦文章、評語和寫序。忙一些,但值得。這也是一份文學責任。

        應該說,近年來,報告文學的隊伍在不斷加大,創作熱情也不斷涌漲。全國報告文學作家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貼近現實,勇于擔當,創作出許多在社會上引起反響的優秀之作。我們看到,老一輩的報告文學作家堅持創作,中青年隊伍也在不斷成長,后起之秀頻出。與此同時,不可否認報告文學創作還存在諸多問題。有些作家的創新能力在下降,同時有些作品似乎立意很大,內容卻缺乏張力;某些作家在寫作同時心持太多功利,作品也就無法有新的提升。我們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報告文學隊伍不斷壯大,但報告文學創作道路任重而道遠。

        中國需要一千個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家,更需要一百位精兵強將,這是我們國家今天所期待的,世界也是這么期待的。我曾預測,諾貝爾文學獎給中國的報告文學作家(也可稱非虛構作家),會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間。原因并不復雜,那個時候世界不能不輕視那些抒寫中國現實的作家們的作品!

        這是誰也無法抵擋的潮流。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