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各地文訊 >> 學習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 正文

      努力塑造具有中國精神的軍人形象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11月30日08:26 來源:中國作家網 張西南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時代召喚和現實意義。聯系新形勢下打造強軍文化的實際,努力塑造具有中國精神的軍人形象,對于鼓舞激勵全軍將士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更加朝氣蓬勃地投身強軍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我們也了解到有的作家藝術家目前的創作狀態與新的形勢任務還不相適應,還有個別同志擔心提倡塑造具有“中國精神”的軍人形象,會不會影響極具個性和多樣的精神文化創造,導致軍事文藝出現新的概念化現象?

        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因為歷史的車輪已將我們的作家藝術家推到了新時代的又一座雄關漫道面前——

        當你就要趕上一場波瀾壯闊、前所未有的軍事大變革,如果沒有一種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的激情,那還算不算是一個稱職的軍旅作家藝術家?當你置身一個又一個鑄劍、礪劍、試劍的演兵場,目睹一支又一支駛向深藍、翱翔湛藍的遠航編隊,自己卻在那里無動于衷、仍然我行我素,那還怎么面對我們的士兵兄弟?

        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追隨并展示雄師勁旅邁向強軍目標的鏗鏘步伐,這是時代賦予軍事文藝重大而又緊迫的現實課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注定會看到承載著中國精神的人民軍隊將呈現出怎樣的新貌,而積極投身強軍實踐的“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又將為中國精神注入怎樣新鮮的時代內涵。

        一

        何謂中國精神?我理解,應當包含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弘揚中國精神理應成為軍事文藝鮮明的創作導向。放眼軍事文藝的人物長廊,那些曾經感動神州的英雄人物,至今仍駐留在我們心間。那些堅守信仰高地,哪怕是流盡最后一滴血也不改赤膽忠誠的英雄;那些心懷鐵血之志,敢用胸膛堵槍眼,振臂托起炸藥包,用生命燃燒勝利之火而視死如歸的勇士;那些舍我其誰,敢于擔當,于危情處迸發激情,膽量和力量相互激蕩的斗士;那些出污泥而不染,從未放縱私欲,始終擁有純粹而高貴靈魂的戰士……他們就是中國軍人,是民族的驕傲,他們創造了中國革命的輝煌,也為軍事文藝贏得了無上的榮光。

        軍事文藝工作者需要珍藏先輩們執著追尋信仰、崇尚英雄的真摯情懷,還必須思索如何用藝術的方式點燃精神的明燈,匯聚成強軍征途上的烈烈薪火。新一代革命軍人匆匆的步履間帶著一股新風,抖落他們身上的煙塵風霜,我們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是新的裝備、新的本領;擦拭他們臉龐的迷彩,我們看見的是熟悉又陌生的形象;透過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發現有理解和不理解的思維方式、情感表達和興趣愛好。可以說,這一代軍人與他們父輩祖輩雖是一脈相承,其與父輩的差異,遠遠超過了他們父母與祖輩的差異。但這種差異不能簡單地用多樣來概括,因為他們祖輩父輩的性格和形象或許更加鮮明生動、豐富多樣。也不能簡單地用復雜來概括,因為他們祖輩父輩所經歷的烽火年代和滄桑歲月,其艱險和嚴峻是后人難以想象和理解的。唯有精神與物質的現代化特征,才是他們的祖輩父輩自嘆不如后生晚輩的差異所在。這一代軍人與他們的父輩祖輩既是血脈相連,又有隔代差異,而中國精神恰恰就是溝通歷史與現實的思想文化紐帶。塑造具有中國精神的軍人形象,用前人的精神傳統來滋養這一代軍人的靈魂,使他們不僅有現代軍人的素質,還要有老一輩軍人的筋骨;不僅有現代軍人的文化,還要有老一輩軍人的道德;不僅有現代軍人的激情,還要有老一輩軍人的溫度。真正讓生命中既有的現代細胞與傳承的紅色基因完美融合,當代革命軍人的形象會更加鮮活豐滿。

        二

        當下的部分軍事文藝作品,盡管創作者的態度真誠且不失嚴謹,但他們筆下的軍人形象還是與生活現實、藝術真實、時代精神拉開了一定距離。究其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對中國精神缺乏深刻的理解,缺乏生動的表達。

        首先是認識上的差距。中國精神的時代內涵非常豐富,與中國夢強軍夢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是在富國強軍偉大實踐中不斷生成與生長著的。因此,我們可以說血肉豐盈、新鮮可信、生動厚重的民族形象、國家形象、軍隊形象,不僅包含了既定的現實存在,更蘊含了一種向往、追求的價值目標,即希望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和軍隊,希望追求什么樣的理想精神。回顧歷史,我們黨帶領億萬軍民在創立、建設和保衛新中國的偉大斗爭中創造出了這種偉大的精神,又通過文藝工作者的“二度創造”,重塑了這種精神和由這種精神培育出來的人物形象。其“重塑”的方式和過程,正是以一個個具體直觀的文藝形象為表征的。那些經歷過戰火硝煙、時代變革的老一輩文藝工作者從來不把文藝看成作家藝術家個人的事情,也沒有把表現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看得遙不可及,更沒有與自己必須自覺服從和服務的中心任務對立起來,或把這種服務與機械、單一、僵化的創作模式等同起來,而是用自己的全部熱情和智慧,以更宏大深邃的目光去發現并創造出屬于自己時代的典型的軍人形象,長久地在軍事文藝人物畫廊中閃耀著經典的光澤。對于今天的軍事文藝而言,把握改革大勢、描摹時代新意是當務之急,而努力塑造好“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形象原本就是題中應有之義。

        其次是開掘的差距。從數量上看,這些年軍事文藝作品并不算少,有的作品對軍營現實生活的描繪和對當代軍人形象的塑造,表面上看光鮮亮麗、生動活潑,但也有經不起仔細琢磨和推敲的地方。有的軍人形象脂粉氣過重、奶油味兒太濃,間或夾雜著幾句流行的網絡語言,怎么看都覺得生硬和虛假。如果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就會發現人物間情感糾葛和性格沖突的設置過于矯情和陳舊。有的作品雖然觸及一些矛盾問題,也是流于軍營現實的表層或邊緣,對軍旅生活開掘的力度和思考的深度尚嫌不足,對一段時間以來社會和軍營中存在的道德失范和腐敗現象更是缺乏直面的勇氣和深刻的剖析。這些現象反映出部分作家藝術家還缺乏兩種特質:一個是敏銳發現和真實面對問題的態度,另一個是勇于開掘并善于表現矛盾的能力。尤其是面對深化改革大背景下新舊治軍方式的沖突、市場與戰場的沖突以及利益與人性的沖突,有的創作者好像患了一種現實焦慮癥。他們也想表現如萬花筒般豐富駁雜的現實,卻又難以把握當下錯綜復雜的生活。如此心態和狀態下寫出的作品,只能是一些不痛不癢、不咸不淡、不悲不喜的平庸之作。

        再次是表現力的差距。具有中國精神的軍人形象,從本質上說,就是軍事文藝作品中的軍人形象要能夠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充分體現民族的思想、情感和審美的深度。應該說軍隊作家藝術家在這方面有著傳統的優勢,最突出的是擅長描寫戰爭和進行宏大敘事。但這種優勢有時也會變為一種框框和套式,有的作家藝術家在塑造和表現戰爭時期的英雄人物時,往往一味地江湖氣重,草莽味濃。有的作家藝術家不顧及題材和人物的特點,一味地追求宏大敘事,殊不知文學藝術史上一些短小精悍、樸素生動的作品并不比那些全景式史詩規模的作品遜色,其對英雄形象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表達同樣令人難忘。創作不能貪大求全,更不能以為大就是好,真正做到短小精悍、意味雋永也不容易,這方面的藝術標準同樣很高。當下,有的軍事文藝作品塑造的人物干巴,講述的故事枯燥,表現的內容單調,反映矛盾抓不住要領,堆砌素材缺少提煉,這當然不是表現手法上“大”或“小”的問題,創作主體缺乏藝術靈感和文化底蘊才是癥結所在。因此,塑造具有中國精神的軍人形象,必須把增強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或可讀性作為一個非常緊迫的創作課題擺到每位作家藝術家的面前,切實提高創作主體表現生活的能力。

        三

        延續歷史血脈,培育時代基因。我軍在各個歷史時期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雖然有著不同年代的鮮明烙印,但都繼承了同樣的紅色基因,又在各自時代的陽光雨露滋養下,長出新的英雄樹,綻放新的光榮花。這使我不禁想起一位經歷過抗日烽火的戰地記者,不滿30歲的他在1956年3月14日的日記里寫道:“晚上看電影《董存瑞》,我第一次在銀幕下面默默地流下眼淚來。董存瑞沒有死。這個響亮的名字一年年在我們部隊中往下流傳著,就像長江大河滔滔的流水永遠流不盡。每個新戰士的心弦都為這滔滔的流水所激動被洗滌。那些20來歲的小伙子,每個人都有些什么地方像董存瑞。可一時又指不出來,到底哪里像,那粗黑的眉毛吧,不是;那孩子般稚氣的愛笑的嘴,不是;那火爆的脾氣,也不是……那么,到底是什么呢?我明白了。董存瑞沒有死,只不過他化身為千千萬萬的董存瑞,他們活在每一個青年戰士的心里而已。他們各人有著自己的眉毛、眼睛,有著自己的脾氣;可他們的眼神所放出的光芒卻與董存瑞一樣,而眼睛就是心靈的窗戶啊!”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重溫這篇日記,我有一種新的感悟:前面一代的許多人早已倒下,后面的一代正在成長,前人和后人的路,不會完全相同,但是,必須銜接好。這是英雄的成長之路,也是軍事文藝的創作之路。塑造具有中國精神的軍人形象,就是要在歷史與現實的碰撞和融合中,表現出新一代中國軍人既有與他們祖輩父輩一樣的筋骨,又具有屬于這個時代鮮明特征的新的精神魅力。

        不回避矛盾,敢啃硬骨頭。上個世紀的改革與裁軍,為我們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藍軍司令》《河那邊升起一顆星》《百萬大裁軍》《啊,索侖河谷的槍聲》《天邊有一簇圣火》等一批精品力作,以濃墨重彩描繪出了一個個閃爍著時代之光的軍中“弄潮兒”形象。今天我們又處在一場新的改革強軍的前夜,如果說習近平總書記宣布裁軍的決定已經拉開了這場改革的序幕,那么隨之而來的將是在強軍興軍的大舞臺上演出一場更加激動人心、催人淚下和威武雄壯的改革活劇。思想的交鋒、理論的思辨、利益的沖突、人性的矛盾由此而匯聚,這種上下聯動多向交匯的復雜狀態為塑造具有中國精神的軍人形象提供了新鮮的題材資源和豐富的表現空間。軍隊作家藝術家應當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自覺站到改革的前沿,近距離地追蹤改革先鋒們突破樊籬的腳步,捕捉他們思想和情感激蕩悸動的歷程,描繪他們不懼雨雪、搏擊云天的壯舉。尤其是要善于發現和表現那些遠離喧囂、拒絕浮躁、抵御誘惑而腳踏實地、默默無聞、甘于奉獻的改革者形象。他們義無反顧攀登黨的創新理論高地的身姿,堅定守望探索新軍事變革潮動的目光,心懷憂患思慮國家安危、軍隊命運的表情都應承載和凝聚軍事文藝撼人心魄的力量。只有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中矛盾的豐富性、多樣性和復雜性,才能在攻堅戰中深刻地揭示出壯士斷腕的精神,在涉險灘中真實地描繪出“弄潮兒”的風采,這可能是當下最具典型意義的具有中國精神的軍人形象。

        部隊是個大熔爐,千錘百煉出英雄。中國精神是在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中國革命偉大斗爭中不斷創造、豐富、繼承和發展形成的。具有中國精神的軍人形象,自然不能寫成眼下一些青春劇里那些輕飄飄、甜膩膩的時尚男女,也不能寫成有的言情劇里為一己私利鉤心斗角的冷漠青年。塑造具有中國精神的當代軍人形象,要注意寫出我們民族的美德在這一代軍人身上的延續,他們汲取誠實、正直、忠厚、仁義的傳統文化營養,生長出真善美的大情懷。懷著熾熱真誠的心、回報感恩的心、助人為樂的心,對待自己的同志和戰友有著親如兄弟的理解和關愛;對父老鄉親、對同志戰友,真的是有如春天般的溫暖和夏天般的火熱,能夠感動人、感染人、感召人。這是中國精神的崇高人格體現,也是具有中國精神的軍人形象的魅力所在。

        當然,這種新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簡單的勾勒描繪那樣輕而易舉,而是要經過時代大熔爐的高溫冶煉才能鑄造成型,還需要在強軍實踐的鐵砧上反復錘打淬火才能磨礪而成。為此,軍隊文藝工作者要把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作為自己觀察生活、表現生活的望遠鏡和放大鏡,用望遠鏡到歷史深處去尋覓傳統的滋養,用放大鏡到時代的高地去聚焦精神的光芒,以散發著時代熱力和強大正能量的軍人形象弘揚中國精神,凝聚強軍力量。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