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已過,大海之南仍溫暖如春。
今天上午,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海南省作協協辦的首屆中國文學博鰲論壇在瓊海市博鰲鎮拉開帷幕,來自全國各地的近60名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面朝大海,盡情抒發對文學的熱愛,對海南的期盼。
在他們看來,海南不僅是一座迷人的熱帶海島,更是一片文學的沃土——曾經,培養了一批揚名四方的優秀作家,孕育了一批深入人心的文學作品;如今,又吸引到國內頂尖的作家和評論家們云集于此,在討論、爭議和共鳴中凝聚力量,推動海南乃至中國文學不斷向前發展。
用中國文學聚焦世界眼光
午飯過后,許多嘉賓沒有休息,他們利用兩次論壇間隙的短短兩個小時,循著海浪的唰唰聲,向著椰樹、沙灘和大海走去。夢想了許多天,甚至許多年,他們中的許多人終于首次或者再次與湛藍的南海相遇。
“我特別激動,盡管已經是第三次來到海南,可每一次來到這里都仿佛進入一個新的世界,創作的靈感也自心底開始澎湃。”陜西省作協副主席紅柯藏不住滿臉笑意,“別看海南島地方不大,對外開放的格局卻很大,在亞洲矚目的博鰲發出中國文學的聲音,將會振聾發聵。”
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告訴海南日報記者,設立中國文學博鰲論壇并非一時興起,而是因緣巧合——
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引發中國作協領導班子的思考:作為黨和政府聯系廣大作家、文學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作為繁榮文學事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社會力量,中國作協該如何為廣大作家和批評家搭建一個平等對話、交流溝通的平臺,讓文學創作與理論評論相互砥礪、相生相長?
今年4月,中國作協調研組赴瓊調研,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余溫未散,海南開放和包容的狀態給調研組成員帶來靈感: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連年召開,如同一展聚光燈將世界的眼光吸引到海南,也為海南乃至中國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經濟發展固然重要,同樣不可或缺的文化藝術為何不能站在同樣的高起點、高平臺,向世人展示中國軟實力?
“中國文學的發展,在新的時代環境下,面臨新問題、新考驗,如何應對、回應問題和考驗,是文藝工作者亟需解決的問題。”主持論壇開幕式的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指出,因此,作家與評論家更需要相互了解、及時溝通,在對話中回到中國思想的前沿,推動文學觀念更新與發展。
海南文學地位不可撼動
海南日報記者注意到,參與盛會的嘉賓里,不乏蔣子丹、李少君等在海南生活、創作,已經將海南當作“第二故鄉”的作家、評論家,更多的是,身處大江南北,很少踏足瓊島卻對海南文學充滿感情的內地作家。
是什么將他們與海南文學緊密相連?“北有《讀書》,南有《天涯》。”采訪中,由著名作家韓少功、蔣子丹在1995年改版成功、又逢新春的《天涯》雜志被人們一次次提起。
“《天涯》是響當當的海南文學品牌,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文學的走向。”這些年,紅柯先后將魯迅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等多項頂尖文學大獎收入囊中,但他不曾忘記,上個世紀90年代末,自己第一次在《天涯》雜志上發表作品時喜不自勝的心情。直到現在,紅柯閱讀《天涯》雜志習慣仍然沒有改變,還將這份雜志推薦給一屆又一屆學生。
可以說,正是海南文學界的不懈努力和廣大文學愛好者的厚愛,讓這份雜志在20年的發展歷程中,影響了不止一代人。
“盡管海南作家流動性較強,但在中國文學格局中,地位始終不可撼動,充滿活力與生機,就是韓少功這樣著作等身的作家,也能時不時有所突破,給人們帶來《日月書》這樣的新驚喜,優秀青年作家更是層出不窮。”吉林省作協主席張未民說。
海南文學發展前景可期“海南獨有的島嶼環境和開放態度,促成了一種兼容并包的文學生態,形成了兩股特別的作家群:一種是外來而后扎根海南的外省作家,一種是生于斯長于斯的本土作家,這兩股力量構成了一種對話,使得海南文學從不孤單。”談及海南文學發展前景,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有順的觀點得到大家認同。
在與會嘉賓看來,海南有著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海洋文化、紅色文化、貶官文化、少數民族文化,還有時下最“熱”的生態文明文化……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對廣大文藝工作者而言,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確實,放眼當下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如火如荼,勇敢而浪漫的特區人在眾多領域先行先試,不斷催生片片新綠,不斷書寫新的傳奇,給海南文學創作帶來無限滋養。日前召開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工作會議和中國文學博鰲論壇落戶海南,又為海南文學發展提供了無法估量的潛力。
“海南的文化品格不具有排他性,到這里的人都可以交朋友、談合作。”海南省作協主席孔見說,海南改革開放的步伐走在全國前列,在現實生活和文藝作品中,隨處可見南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文化元素,如民居建筑、城市風貌、語言乃至人的行為方式等。
據何向陽透露,未來的中國文學博鰲論壇還將邀請海外的優秀作家、評論家來瓊參會。孔見相信,通過這座橫跨五湖四海的文化橋梁,中國文學在海南這座思潮澎湃的青春海島,必將激發出更耀眼的火花,同時為海南文學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有機營養”、“新鮮血液”。
(本報博鰲11月1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