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永和縣是紅軍東征發展抗戰的地方,也是國共兩黨統一戰線、“共赴國難”的發源地之一。在東征期間,紅軍兩次進駐永和縣,也是在這里,由“渡河東征、抗日反蔣”到“回師西渡,逼蔣抗日”,東征紅軍勝利回師西渡。李駿虎的長篇小說《中國戰場之共赴國難》便記述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組成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鋒軍東征山西的這段歷史。近日,這部作品的研討會在山西省永和縣舉行。山西省作協主席杜學文以及李建軍、楊新嵐、秦嶺、朵漁等評論家、作家重走紅軍東征路,共同回顧了那段光榮的歷史。
研討會上,大家充分肯定了《中國戰場之共赴國難》一書的歷史、文學價值。評論家們認為李駿虎在寫作中最大程度地尊重了歷史,在查閱資料、實地采訪的基礎上清晰、完整地梳理出了那段至關重要卻鮮為人知的歷史,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歷史觀和對小說寫作史詩般的追求。小說生動刻畫了100多個歷史上確有其人的人物,在這些人物中,作者對閻錫山等的刻畫最為立體、生動、全面。同時,也有批評家對李駿虎之后的寫作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李建軍認為,歷史寫作是具有挑戰性的、敏感的題材,挑戰作家的勇氣和寫作才華。以小說介入歷史敘事,需要站在歷史的對面來寫,繞到歷史的背后去反思、批判,而不是僅僅順著歷史的發展脈絡去寫。小說作者要努力挖掘歷史背后鮮為人知的秘密,寫出比表面上的敘事更多、更復雜的東西。
在為期兩天的活動中,來自北京、天津等地的作家 、批評家參觀了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了解了當地的民風民情,更在東征紀念館中,以座談、討論的方式,與當地的基層作家進行深入的交流,活動為他們今后的創作打開了思路,開拓了視野。(行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