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靜) 網絡時代帶來了信息的便捷,傳統媒介受到了嚴重的沖擊,而純文學刊物更是面臨著生存的困境。作為文學大省,擁有諸多純文學刊物的陜西該如何應對?昨日“《延河》高峰論壇”在陜西省作協舉行,來自《延河》《小說評論》《美文》《人民文學》《詩刊》《小說月報》等純文學期刊主編匯聚一堂,共同探討。
陜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也是《延河》《美文》兩個雜志的主編,他在主持論壇時說道:“文學在整個公共生存的空間,有它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純文學刊物如何在這個時代面對大眾需求,面對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媒體的挑戰,如何擺脫困境,走向讀者,是對辦刊人的一次嚴峻考驗。適者生存,你只要辦出自己的特點,對這個時代有存在的價值,那么這個刊物也可能有美好的未來。”
詩人商震認為,一個文學刊物能不能持久在于“主編領導下的編輯隊伍能不能和當下人的情感接的更緊,能不能真實的表現當下人的喜怒哀樂,而且讓當下人喜聞樂見”。《小說月報》副主編劉書棋直言:“多媒體的快速發展正在分散著我們純文學期刊的文學資源,所以我們要為讀者辦刊,選的小說一定要好看,要好讀。”詩人伊沙結合自身的經歷,他說在2011年時,他連什么是微博都不知道,但在網站編輯的指導下開通了微專欄“新世紀詩典”介紹詩人和詩作,目前已推薦千余首詩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美文》雜志副主編穆濤則認為:“網絡信息快速地出現,決定了報紙必須進行深度社會分析,這樣才可能有人閱讀,而文學雜志應該就是深度思考,一個作家所發出的聲音,應該是對社會的認知,文學雜志如果沿著這個思路去走,這片領地還是非常開闊的。”
作者: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