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何建明:白衣天使幫助我們拯救和洗滌靈魂——讀楊義堂《抗戰救護隊》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08月14日08:47 來源:中國作家網 何建明

        人類文明越發達,人的功利也變得越發庸俗與市儈。其實,活在這個世道上的我們這些人,內心多少有齷齪的地方,只是沒有到關鍵時刻,或者危及自己 生命之時。戰爭是檢驗每一個人靈魂的分水嶺。有人恐懼死亡和痛苦,便當了逃亡者甚至是叛徒,也說“漢奸”。貪生與怕死是人的本性,但人的本性里還有更崇高 的品質,那就是超越了人對死亡與痛苦的恐懼外,還有一種力量來自于精神與內心的信仰追求、品質追求、職業追求。

        我們說到優秀的文藝作品時,會將其稱之為“崇高的靈魂之作”。同樣,我們對那些拯救我們生命的醫生,總喜歡用“白衣天使”來贊美他們。天使是神 圣、純潔和美麗的。天使為什么能蕩滌我們的靈魂,戰爭又是一面特別清朗的鏡子。它讓那些膽怯的貪生怕死者的靈魂變得無比丑陋,又讓那些高尚者的靈魂光芒四 射……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海量的抗戰題材作品一部又一部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然而真正能讓我們拍案叫好、長久流傳的好作品其實少之又 少。好作品少才顯可貴。可貴的東西才讓我們珍惜,珍惜的東西才屬于精品,精品是可以流傳下去的,能流傳下去的便是經典。雖然楊義堂的《抗戰救護隊》這部作 品的名字并不令人特別滿意,但這部書是我所看過的今年抗戰題材作品中的上佳之作,難得的好作品!是本年度中國報告文學(紀實文學)中的上乘之作,值得贊 賞,值得推薦。

        與楊義堂見過幾次面,他的作品則是第一次讀。讀的開始,我一直在懷疑他筆下的人物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到底是嚴肅的報告文學敘述還是添 油加醋的小說敘述,一直看到最后一行字,我自己作出了結論:這是一部報告文學作品,所述的人和事是真實的。但內心仍然有些懷疑,于是不得不打了個長途電話 給作者本人——直接地聽他自己解釋有些我關切的人物及其故事細節,從他的言語中我能判斷到底他的作品屬于“虛構”還是“非虛構”。我的結論很快出來:是非 虛構。

        是優秀的非虛構作品,是優秀的抗戰題材的非虛構作品。我愿意推薦的理由可以有10條,但歸結起來其實只有兩條,而這兩條就足夠了。它們分別是: 一,偉大的抗日戰爭波瀾壯闊,惟沒有一部完整的反映中國醫療救護人員的故事作品,現在我們終于看到了,這里面有太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二,作品的文體藝術本 身基本沒有明顯的問題。精彩、生動、傳奇、感人,流暢自然,人物飽滿,故事完整,為今日報告文學創作樹立了一個優質文本。

        中國人不知道林可勝這個人和林可勝在抗戰時期所作的貢獻,是一個悲哀。所以當我看完楊義堂寫的這部作品后,我第一個反應便是這樣的一個思考。為 什么?因為林可勝了不得,十分偉大。他與林巧稚一樣也是“協和人”,而且是早期的協和醫院的執行院長,是中國現代生理學的奠基者,并且在國際上有著極其重 要的影響,可以說,他在專業和國際影響力上,遠遠超過林巧稚。看了他在抗戰時期帶領中國救護隊出生入死戰斗在“淞滬大戰”時的上海灘上、腥風血雨的南京城 保衛戰的嚴酷現場,以及臺兒莊大捷時的戰地醫院,和冒政治風險來到新四軍、八路軍戰場,在延安與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一起暢懷抗戰情結的一幕幕情景,誰不為 中國有林可勝這樣的抗戰英雄所感動呢?林可勝是原居住在新加坡的華僑,他的父親也是著名的華僑領袖,出任過廈門大學校長。他的母親是黃乃裳之女,林可勝家 族里,多數是著名的醫學專家。他本人在8歲時就被送到歐洲名校學習,大學畢業一直從事醫療科研。一戰爆發時,林可勝就在戰場上當救護醫生,積累了寶貴的戰 地醫護經驗。他是名牌大學的“雙料博士”,又是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教授和執行院長,當時只有30歲。抗戰爆發,為了專心工作,他把妻兒送到新加坡,自己 則帶領年輕的中國救護人員開赴到抗戰最前線。八年抗戰里,林可勝和他帶領的救護隊伍(最多時救護隊人數達3000多人),在各個戰場搶救了數以萬計的傷病 員,可謂立下汗馬功勞。可貴的是他以醫務工作者的人道精神,頂住包括來自蔣介石等要人和政府的種種壓力,幫助新四軍、八路軍和延安中共總部,進行醫學知識 傳授和戰場救護工作。他甚至不惜辛苦與危險,動員并親自到美國去為中國抗戰救護募捐善款,連美國老總統都出陣為其搖旗吶喊。尤為令人震撼的是,日本人在沒 有可能拉攏他為其侵略中國服務之后,竟派兵專門到新加坡將其妻兒處死、迫其父親出賣靈魂,此時,林可勝依然把個人與家庭悲劇放之腦后,全身心投入戰場救 護。這種精神,這種境界非常人所能!毛澤東贊賞他,蔣介石既恨他又敬重他,全國人民愛戴他,世界上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士為他在戰場的救護艱辛擔憂……即使在 誰都不敢去的緬甸死亡戰役里,林可勝依然挺身而出,隨中國遠征軍赴緬戰斗到最后時刻。抗戰勝利后,蔣介石讓他出任政府衛生部長,林可勝一身傲骨,斷然拒 絕。后來移居美國,專心從事醫學研究,創造了多項世界級醫學成就。1969年7月8日,林可勝患食道癌病逝于牙買加的京士敦,終年72歲。

        如此一位杰出的醫學家和抗戰英雄與功臣,我們為什么不知道,無非有兩個原因:一是林可勝領導的抗戰救護隊是當時的中國紅十字會領導下的組織,他 的抗戰功績,顯然一直被列在“舊政府”名下,因此長期以來不能被宣傳和贊頌;其二,林可勝后半生沒有在中國生活,而是在美國,因此有了“不愛國”的嫌疑。 我言可悲也在這兩點上。我以為:一者是我們受“左”影響太多太深,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事,站在哪個陣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民族危亡之時能不能挺身而 出。再者,人的出生和年代及其環境是不能選擇的,林可勝身為華僑、大醫學家,他在協和醫院當教授、院長,他能主動要求組織救護隊到前線,還有比這更愛國的 嗎?他不是共產黨員,但他幫助共產黨挽救了無數八路軍、新四軍戰士,甚至當時延安“頭把刀”的好醫生也是他派去的——此人受到毛澤東的高度好評。他受敵人 的威迫是常人所少有的,但他堅定地義無反顧地站在中華民族抗戰的一邊,不顧一切地冒著槍林彈雨在戰場上搶救傷員……這是什么精神?這是什么人才有可能做到 的?毫無疑問,這是天使精神!這是天使一般的醫務工作者才能做到的。

        天使以如此偉大而純潔的行為,難道不是對我們靈魂深處包藏著的庸俗和骯臟的一種無情的鞭打與洗滌嗎?

        楊義堂的這部作品從文學藝術的角度講,屬于上乘之作,是近年報告文學創作中,尤其是抗戰題材作品中的一個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他的敘述的流暢性和 完整性,具備了藝術的高水準;他的語言和文字的優美性與節奏感,達到了自然之美,見不到生硬和不舒服的地方,這是最了不起的,對紀實類作品而言,能夠像讀 小說一樣在不動聲色中把精彩和生動呈現出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紀實作品的人物和故事不像虛構小說一樣把一切“精彩”想好了再呈現的,而是天生的客觀 的東西放在那里,就像自然界的一塊玉石,如果你不經工藝就看到了它的完整之美,這種玉石是很少有的,但優秀的紀實作品就是這樣的天然精美的玉石。楊義堂的 這部作品就屬于這樣的“天然玉石”。感謝楊義堂,但真正要感謝的是本書的主人公林可勝和他的那群出生入死的中國救護隊員們,他們和她們的身影將永遠留在歷 史的畫面里,并且一直幫助我們洗滌和拯救自己的靈魂……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