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至19日,由中國現代文學館、河北省作協主辦的“全國青年批評家高峰論壇”在河北崇禮舉行。此次論壇的主題為“城與鄉:想象中國的方法”。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助理李洱、河北省作協副主席王力平,以及孟繁華、陳福民、程德培等評論家和多位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參加。
李敬澤在發言中談到,“城與鄉”是中國現代性的基本問題,不僅僅是地理區域問題,也涉及到了文化、歷史、政治等現代性構造,我國目前處于城鎮化的巨大變化中,從鄉村到城市,既是生活方式的變化,也是想象世界方式的變化。如何講述城市中陌生人的故事,對于當今作家構成了一個挑戰。在今天,我們應該重估總體性的意義,以寓言化為表征的否定性總體性其實是對西方現代性的歸依,而鄉村浪漫主義則并不能有效地切入中國經驗。我們應立足于活生生、難以言喻的復雜經驗進行寫作。恩格斯評價巴爾扎克時說他的作品有比歷史學家、社會學家的著作“多得多的東西”,現在的作家應該思考這“多得多的東西”是什么,如何才能達到。
程德培結合個人的經驗談到, 3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不是城市、鄉村不是鄉村。陳福民以果戈里晚年的文學轉型為例,提出重新思考現代性本身與鄉村的關系問題。孟繁華結合方方、石一楓小說中的涂自強、陳金芳等人物形象,與路遙《人生》中的高加林比較,從人物譜系的角度解讀了30年城鄉關系的變化。王鴻生在發言中談到,要結合生活方式、生活形態的變化,重新想象和敘述中國人與中國文明,面對人類共同的危機。楊慶祥談到城鄉關系與中西關系、文明與愚昧、傳統與現代等都是現代性構造,當代作家無力觸及整體性問題,只能以經驗主義的方式處理。徐剛則以一些作家用“寓言化”處理現實為例,談到其中存在的困境。李洱、胡學文、李浩等作家也都結合個人的寫作與生活經驗,談到對城鄉關系及其變化的理解。 (李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