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抗戰勝利70周年 >> 正文

      網絡作家“走進抗戰歷史”采訪采風小分隊活動紀實

      在歷史的記憶中沉思——網絡作家“走進抗戰歷史”采訪采風小分隊活動紀實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07月06日07:36 來源:中國作家網 李墨波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70年前,經過14年悲壯慘烈、艱苦卓絕的斗爭,無數軍民浴血奮戰、英勇犧牲,中國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為引導網絡作家正確認識抗戰歷史、緬懷抗戰先烈,開闊文學視野、強化使命意識,由全國網絡文學重點園地工作聯席會議組織,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崎嶸領隊的中國網絡作家“走進抗戰歷史”采訪采風小分隊于6月23日啟程,尋訪有代表性的抗戰遺址、抗戰幸存者和紀念場館。通過實地考察、采訪采風、座談討論等形式,去觸摸和感知那段英勇悲壯、可歌可泣的歷史。

        網絡作家天蠶土豆、夢入神機、骷髏精靈、月關、跳舞、烽火戲諸侯、七十二編、張小花、菜刀姓李等43人,16家文學網站的20名編輯分段先后參與。小分隊穿越6個省市,歷時10天,行程5300余公里。采訪活動從抗戰起點始,至抗戰終點止,選擇了抗戰歷史中具有代表性的7個地點,讓網絡作家們了解抗戰的全過程和全貌,了解抗戰的挫折與勝利的成因。一路的參觀、討論、思考,讓網絡作家們經歷了一次靈魂的震撼和心靈的洗禮。

        78年前,日本侵略者在盧溝橋挑起“七七事變”,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東方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6月23日,在雄壯的《國歌》聲中,中國網絡作家“走進抗戰歷史”活動在北京盧溝橋畔啟動。在出發儀式上,陳崎嶸作了動員,強調了此次活動的目的要求,并向隊員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為什么一個蕞爾小國敢于侵犯我泱泱中華?為什么抗日持久戰會延續14年、死傷幾千萬?誰是抵抗侵略的中流砥柱?決定抗戰勝利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如何確保殘酷的戰爭和歷史的悲劇永遠不再重演?當代青年應當怎樣熱愛祖國、感恩人民、回報社會?中國網絡作家的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是什么?他希望隊員們帶著這些問題,帶著思考走進歷史,尋找答案。

        6月24日,小分隊抵達沈陽,參觀“九·一八”事變紀念館。紀念館通過大量文物、歷史照片及多種現代化展示手段,真實反映了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策劃、發動 “九·一八”事變及對中國東北進行殘酷殖民統治的屈辱歷史;生動再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人民不屈不撓、浴血奮戰,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歷史畫卷。參觀結束后,張氏帥府博物館副館長曲香昆與小分隊一行進行了交流座談,為大家講述了張氏父子主政東北的歷程、重大事件和心理變遷,解讀了張氏父子對中國東北乃至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影響,并就小分隊網絡作家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解答。通過座談,大家加深了對于“九·一八”事變的歷史認識,激發了愛國熱情,強化了國家安危至上、民族大義高于一切的理念。

        隨后,小分隊向西來到山西靈丘,尋訪平型關大捷的遺跡。大家先參觀了平型關大捷紀念館,聽講解員詳細介紹了平型關大捷的背景、戰爭過程、戰略戰術、深遠影響等情況,然后又來到平型關戰場遺址喬溝、老爺廟,置身于當年戰爭現場,感受當年硝煙彌漫的情景。

        站在山頭遠眺,如今的喬溝風景秀美,郁郁蔥蔥,小路旁邊只有幾頭牛在悠閑地吃草,一幅寧靜怡然的田園風光。然而在78年前,這里是舉世聞名的平型關大捷主戰場。戰斗當日,日軍一支輜重部隊從此路過,被早已埋伏在山溝一側的八路軍迎頭痛擊,制高點老爺廟周邊發生了慘烈的爭奪戰。最終,設伏的八路軍贏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震動全國,影響深遠。激烈的戰斗場面如在眼前,沖天的吶喊聲猶在耳畔。網絡作家七十二編、瘋丟子激動地說,來到戰場遺址,對當年那場戰斗有了真切的感受,真實情況遠比教材上說得還要復雜和慘烈,我們仿佛親眼看見如同猛虎下山一般的八路軍將士。表示在今后創作中,一定要把這些感動的人和事寫下來,將抗戰史中的血淚和歡笑告訴讀者。

        6月26日,小分隊到達山東臺兒莊,這里是著名的臺兒莊戰役發生地。77年前,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及周邊地區血戰一個月,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取得了正面戰場的重大勝利。此次大捷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進一步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也改變了國際視聽。網絡作家走進臺兒莊紀念館,參觀臺兒莊大戰遺址。當年激戰中被槍彈打得千瘡百孔的墻壁還立在那里,大家撫摸著密密麻麻的彈孔,感慨當年戰斗的慘烈。每一個彈孔似乎都在講述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一曲蕩氣回腸的愛國之歌。

        6月28日,小分隊南下江蘇鹽城,追溯新四軍軍部重建的艱難歲月。在新四軍軍部重建紀念館,隊員們詳細地了解那段艱難而光輝的歷史。1941年1月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新四軍遭受重創,中共中央決定在江蘇鹽城重建以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委的新的軍部。從重建軍部至抗戰勝利,新軍部領導著華中廣大軍民,與敵、偽、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勝利。小分隊網絡作家們認識到,新四軍抗戰是中國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為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具有重大意義。

        6月30日清晨,南京鉛云低垂,梅雨霏霏。以黑白灰為主色調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氣勢恢弘,莊嚴肅穆。悼念廣場內,外形如十字架的巨大石碑上標示著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時間,黑色石壁上赫然刻著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人數:300000。

        小分隊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一側,舉行祭奠儀式。儀式由中國作協辦公廳主任胡殷紅主持,陳崎嶸代表小分隊敬獻花圈。花圈的挽聯上寫著:“彼時浩劫,腐尸橫陳,史記屠城欠血債;今日憑吊,悲淚紛飛,唯求圓夢慰冤魂”。全體隊員在紛飛的細雨中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默哀。之后,朗誦了反映南京大屠殺事件的詩歌《活埋》和馬凱同志詞作《滿江紅·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祭奠儀式氣氛肅穆,很多隊員眼里都含著淚水。隨后,大家懷著沉重的心情參觀了紀念館。大量照片、影像、日記、文物,再現了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日軍占領南京后,進行了慘絕人寰的血腥屠殺,喪心病狂,滅絕人性。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下,南京這座和平繁華、聞名遐邇的大都市,變成了慘不忍睹、陰森可怖的人間地獄。網絡作家阿彩、西子情、烏蘭其木格等表示,那段慘痛屈辱的歷史早已定格成為紀念館中一張張黑白照片和一個個數據,隨著時間的推移,國殤的切膚之痛逐漸淡漠。如何用手中的筆,用文學作品,重新喚起那段記憶,讓人們牢記歷史教訓,正是每一個網絡作家的責任。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勿忘國恥,警鐘長鳴。

        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4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小分隊來到活動的最后一站:芷江縣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這里是中國人民接受侵華日軍投降舊址,長達14年的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歷史終于在這里畫上句號。在血字型紀念坊前,抗日戰爭和受降慶祝活動親歷者、90歲高齡的劉道民老人為大家講述他經歷的抗戰故事。他曾親眼目睹無辜的中國人慘死在日軍轟炸機下,他也曾親自抬著軍隊的收音機上街,向慶祝勝利的民眾播放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聲明。他控訴戰爭罪行,并感嘆和平來之不易。

        采訪采風活動結束后,小分隊進行了座談討論、交流總結。隊員們暢談感受,總結收獲,氣氛認真而熱烈。10天中,參與活動的網絡作家們表現出極高的自覺性和極強的組織觀念,思想端正、思考深刻,態度認真、精神飽滿,聽從指揮、服從安排,遵守紀律、嚴格自律,相互尊重、互幫互助。10天中,大家被高昂的情緒和濃烈的情感所包圍、所裹挾、所感染、所融化,通過這次活動,網絡作家們經受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強化了責任意識。紫伊281、仙人掌的花、夢入洪荒、梁不凡等網絡作家表示,身為網絡作家中的一員,身上肩負著沉重的歷史責任,應該通過我們的作品,真實反映那段沉重的抗戰歷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同時要全身心投入到社會生活中,以關切的態度,冷靜地觀察社會人情,洞察其中的光亮和弊端,積極地用作品表現這些內容,自覺地用我們的作品,承擔起宣揚正氣、傳遞正能量、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責任。

        走進抗戰歷史,激發了作家們的創作熱情。網絡作家三盅說,抗戰歷史不僅震撼他的心靈,而且激起他創作的熱情。抗日題材不能無病呻吟,必須肩負歷史使命,扎根生活,潛心調研,才能寫出無愧于飽受戰爭苦難的人民以及無數革命先烈的好作品。網站主管吳長青的家鄉鹽城是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采訪中,來自奧地利的醫生羅生特像白求恩那樣救治新四軍傷病員,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他打算以羅生特醫生為原形,創作一部反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作品。

        總結會上,陳崎嶸總結了此次活動的收獲,同大家分享對于抗日戰爭的思考和認識,并對網絡作家未來的文學創作提出了要求。他希望網絡作家能自覺肩負起自己所應承擔的時代責任、社會責任和文學責任。與傳統作家一起共同構建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高原和高峰。對于從事抗戰題材創作的網絡作家而言,則有責任創作出全面深刻宏闊地反映中國抗戰全貌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歷史的鴻篇巨制。

        陳崎嶸強調指出,網絡作家雖然是在網上創作,創造的大多是虛擬世界,但同樣需要真實世界作支撐,需要現實領悟啟發靈感;同樣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接上地氣、沾上人間煙火味。與現實現場保持密切接觸,感知生活、獲得靈感,既是網絡文學創作的實際需要,也是網絡作家走向成功、成為大師的必由之路。他希望參與活動的網絡作家和文學網站的朋友們以這次活動為起點,繼承先烈遺志,弘揚抗戰精神。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同時,從抗戰歷史中“走出來”,站在更高的層次和更廣的視角,俯瞰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認清社會發展的規律和主流,從而自覺認同和接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清文學發展的規律和網絡作家的歷史使命,從而努力創造中國網絡文學新的輝煌。

        深沉的思考在繼續。分手時刻,網絡作家們依依惜別,有的眼里噙滿了淚水。大家互道珍重,互表期待,期待著網絡文學界更多“大神”作家、更多精品力作的涌現。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