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各地文訊 >> 學習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 正文

      耿文婷 張晶:經典何以成為經典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06月29日08:11 來源:中國作家網 耿文婷 張 晶

        習總書記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這不僅是對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的崇高使命,而且也是符合文藝發展規律的。

        偉大時代需要優秀作品,偉大時代造就優秀作品。在歷代的優秀文藝作品中,軍事文藝具有突出的分量,如《詩三百》的有關篇章、楚辭中的《國殤》、魏晉南北朝樂府文學、唐代的邊塞詩歌、南宋時期的愛國詩詞等等,更有成為不朽經典之作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新中國成立之后,各種不同的藝術樣式出現了很多的紅色經典,其中也多以軍事文藝為其主要部分。可以看到,在中華民族的經典文藝作品中,軍事文藝成為重要成分,這已為中國的文學藝術發展史所充分證明。

        那么,軍事文藝的優秀作品究竟何以能夠成為經典?

        首先,軍事文藝的經典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為國家、為民族勇于犧牲的獻身精神,是人類精神領域的制高點,對于人們有著極大的感召力。人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受到強烈的心靈震撼。如《詩經·無衣》篇中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楚辭·國殤》中的“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李賀《南國》詩中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等等。尤其是面對外敵入侵、民族危亡的生死關頭,軍事文藝作品最能表達出中華兒女以血肉之軀報效祖國的慷慨情懷和崇高境界。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往往也正是歷史的轉折點。這種時刻產生的軍事文藝作品,如喚起無數抗日志士愛國情懷的歌曲《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八路軍進行曲》等,表達的是全中國人民的強烈心聲,在最短時間內便唱遍千山萬水。這些作品成為藝術史上的經典也便順理成章了。

        其次,軍事文藝作品突出表現軍人為正義而戰、藐視一切強敵的大無畏英雄氣概,以及必將最終消滅敵人的鋼鐵意志和樂觀情懷,這是經典軍事文藝作品的普遍品格。如王維筆下的“老將行”:“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南宋民族英雄岳飛《滿江紅》中“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等等,都表現出這樣的美學品格。在當代,很多膾炙人口的軍事文藝作品也往往通過鮮明的人物性格、語言和敘事,使人感受到這種一往無前、滅此朝食的英雄氣概。如《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平原游擊隊》中的李向陽、《紅日》中的沈振新、《亮劍》中的李云龍等,都是以這種“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英雄氣概獲得人們頗為廣泛的認同的。

        另外,不少經典軍事文藝作品還更多地在深層次上表現人性的美好,表現人的內心世界中最為深微、最為柔軟的部分,這是軍事文藝經典之作之所以具有超越時間的藝術魅力的重要原因。如《詩經》中軍人出征歸來時的情感動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征戰歸來,這位士兵本來懷著急切的心情,就要見到久別的愛人,但是天氣卻非常糟糕,于是懷想與親人告別時春光明媚、楊柳依依的情景。舞劇經典《沂蒙頌》,女主人公用自己的乳汁喂養負傷的解放軍排長,其情感人至深。這些觸摸到人物深層內心情感的情節,都在殘酷的戰爭描寫中反襯出人性的光輝,使欣賞者感受到獨特的藝術魅力。

        當然,經典的形成有著多方面的因素,而且必須經過時間的檢驗。真正的經典之所以長盛不衰,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夠對于不同時代的欣賞者產生心靈的震撼,喚醒人們的情感體驗。經典還常常產生于歷史的變革之中,或是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下。軍事文藝在這方面是得風氣之先的。那些文學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恰恰是在國家民族面臨嚴重危機時愛國志士的心聲。《八路軍進行曲》的作者、知名詩人公木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刻,作為一個愛國青年知識分子,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奔向革命圣地延安。他和作曲家鄭律成在寶塔山下一起散步,你一句詞我一句曲就寫出了《八路軍進行曲》,后來又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這首不朽的軍歌當然是軍事文藝的扛鼎之作,是當之無愧的藝術經典,而它也恰恰是愛國志士在中華民族重大歷史關頭迸發出的心聲。

        目光回到當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這種現狀,在軍事文藝領域里也是明顯存在的。文藝事業呼喚“高峰”,軍事文藝應該首當其沖,責無旁貸。

        我們應該廓清這樣一種誤解,即認為要創造“高峰”就不能“接地氣”。必須看到,創造高峰和“接地氣”非但是不矛盾的,而且是題中應有之義,關鍵在于創作主體本身的精神境界、價值追求和藝術訓練。杜甫當年對于詩歌創作表達了這樣的價值追求:“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是創造“高峰”的主體理念。清人葉燮在《原詩》中標舉作詩的根本條件是:“我謂作詩者,亦必先有詩之基焉。詩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載其性情、智慧、聰明、才辨以出,隨遇發生,隨生而盛。”這其實是藝術家能夠創造“高峰”的主體條件。軍事文藝曾經為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史奉獻了許多經典,現在同樣能夠創造出更有時代色彩的藝術高峰。對此,軍事文藝工作者既要有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更要有充分的信心。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