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我想延安蒼生三部曲》研討發言摘要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06月19日07:56 來源:中國作家網

      從個人敘事到

        國家敘事的成功實踐

        ——《我想延安蒼生三部曲》研討發言摘要

        不久前,由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聯合中國作家 協會創研部、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共同主辦的作家忽培元所著《我想延安蒼生三部曲》出版座談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30多位評論家和作家、 學者參加了研討。這部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傳記文學作品,共150萬字,分為《群山》《長河》《浩海》三部。該書是作家忽培元30年間深入采訪和潛心創 作的文學成果,以德高望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文瑞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一生為貫穿主線,以形象生動的文學語匯講述中國革命、新中國建設和改革開放故事——

        何建明:

        《我想延安蒼生三部曲》是作家忽培元30年間深入采訪和潛心創作的文學成果。讀這部作品,感到作者是三種身份,一種是秘書,一種是作家,一種是 赤子。通篇貫徹著他對傳主及那一代的老革命家對人民大眾和對故鄉延安乃至我們國家的深厚情感與執著精神,十分令人感動。無論從文本的創新來看,還是文學品 質而言,包括作家的創作態度,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借鑒、探討和研究的。該書以德高望重的西北老革命家馬文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一生為貫穿主線,以形象生 動的文學語匯講述中國革命、新中國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故事。同時塑造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領袖人物和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閻紅彥、馬明方 等革命前輩以及各個層面和各個時期風云人物的群體形象。戰爭年代的艱苦卓絕,和平建設時期的艱難探索,改革開放年代的開拓進取、矛盾問題與迷惘彷徨,都有 真切感人的呈現。作者忠于事實、秉筆直書,人物生動,場景宏大,情節客觀真實,充滿感人至深的歷史瞬間和催人淚下的動人細節。該書的成功面世,為我國當代 作家用文學的筆調書寫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波瀾壯闊、曲折復雜的歷史進行了全面的嘗試和文本的創新探 索。作品努力跳出當前人物傳記寫作視角單一、視野較為狹窄和背景單薄的模式化通病,在內容與結構形式上都有新的努力和突破。書中人物眾多,個性鮮明,對歷 史事件的分析和認識深刻獨到,文字于質樸簡約中透著深情詩意。可謂是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筆觸,勾畫出了中華民族的當代精英人物譜系,較為成功地 塑造了值得后人仰視的藝術雕像與精神典范。理想崇高的巍峨群山,波瀾曲折的蜿蜒長河,深邃博大的浩淼大海,凝結成巍峨宏大的群像,有群眾、有英烈、有領 袖,也有各行各業的前輩先賢。值此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的當下,我們組織對這部全面展現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歷史畫卷的宏 大題材作品的研討,認真回顧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對于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弘揚主旋律,推動新時期黨史研究和文學藝術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書中有 不少反映馬老關注文藝和關愛作家的情節,既有對作家的保護、關心、愛護,同時也表現其對文學創作的嚴謹客觀的嚴肅態度。這體現了馬老的一貫風度,也體現了 作家忽培元對細節的關注。

        王巨才:

        第一部《群山》,我十幾年前就看過,當時印象很深,也寫過一篇評論文章推介。《長河》和《浩海》,我是在《中國作家》雜志和《新民晚報》連載時 看過一遍,印象很好。在我的總體感覺里面,這部100多萬字的多卷體長篇作品,既是一部生動詳細的人物傳記,同時也是一幅氣勢恢弘的歷史畫卷。這三部厚重 的作品,通過馬文瑞為黨和人民事業執著奮斗的感人事跡,特別是通過他正直無私、光明磊落,時時處處以老百姓的福祉為念這樣一種高尚的情操品質,從中也折射 出我們黨數十年來帶領全國人民在困難和挫折中勝利前進,不斷開拓我們革命建設偉業的這樣一個艱辛歷程。“三部曲”很值得我們去閱讀、反思。作者是以馬文瑞 同志的革命和工作經歷為主線,濃墨重彩地塑造了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閆紅彥、馬明方等等這樣一批西北革命領袖的英雄形象,同時也再現了西北地區上世紀 二三十年代那種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時代風貌。所以閱讀過程中能夠時時喚起我對那種火紅年代的向往,也可以激發起人們對崇高理想、光彩人生的追求。我深感 在傳記文學寫作中,如何處理個人和集體、領袖和群眾的關系是很難把握的。忽培元在這些方面都進行了清醒自覺的探索,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忽培元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作家,也有多年的文學歷練,寫過不少小說、散文、詩歌和紀實文學,現在又執著于書畫創作。有這樣一些綜合的歷練和修養,我相信他會 寫出更多豐富的、在藝術上更加成功的作品。個人建議的話,我覺得篇幅似乎太長,攜帶閱讀不方便。再版時可適當集中、壓縮得更精致一些,我想看的人會更多, 社會反響也會更大。

        閻晶明:

        忽培元找到了非常好的一個寫作對象——馬文瑞。首先馬老經歷的歷史長,革命時期、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他都是參與者,很多時候也是決策者, 可謂是中國現當代歷史全程見證者。馬文瑞長期在部門和地方做主要領導工作,他對高層的決策、頂層的設計有所了解,對下他又是執行者、體察者。所以忽培元選 擇這么一個人作為自己寫作的對象是很難得的,是值得去寫三部曲的。通過這樣的人物,對中國近百年的歷史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描述,是非常好的藝術構思和典型再 現。

        從作品本身結構來說,作者就是實實在在地從馬文瑞同志出生寫到他去世,這種寫法好像沒有技巧上、形式上的變化,但是這也是一種誠實,而且增加了 紀實作品的可信度。在這部作品里,既寫了馬文瑞的個人,更寫了中國將近100年的歷史,在小和大之間結合得很好,給人一種很震撼的感覺。說到底,機會都是 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如果沒有他這30年長期的積累資料、走訪、采訪,沒有這種深入地了解,光靠做幾年秘書工作,是寫不出這么好的作品的。這三部曲都在弘揚 一種精神,就是延安精神。但作者沒有把它放大成一個很空泛的概念,而是滲透在情節與人物里面。作品里面的紅線是延安精神,所以書名用“我想延安”,包括 《群山》《長河》《浩海》,都是有深刻用意的。延安精神的弘揚在這三部作品里面都是高度自覺,應該說這是作家有想法、有堅持,耐心地孕育出來的一個結果。

        劉潤為:

        這三部曲值得贊揚的主要是作者正確的、科學的歷史觀。從革命一直到改革開放都貫穿了徹底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所以作者能夠準確地把握革命、建 設和改革這三段歷史的本質方面,也正是因為他能夠把握這三個歷史階段的本質方面,所以他才能夠對傳主作出準確的描繪和評價。作者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創作這樣 的三部曲,我想主要原因有四個。一個是有比較深厚的文學素養。二是共同的文化熏陶。馬老和忽培元同志都是陜北人,有著共同的文化土壤,受著共同的文化熏 陶。三是更重要的,是他在價值取向、思想感情上,甚至在情緒上,跟馬老有著深刻的相同之處,也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四就是熟悉人物及其生活。不熟悉馬老也 不可能作出這么準確的描述,我可以舉一個例子說明問題,大家過去對作品里面關于馬老當時的心理描寫提出異議,說在革命年代,你怎么能知道當時馬老想什么, 就是因為他走進了馬老的內心,對他有著深刻的理解,才能夠準確地把握當馬老面臨每個重大歷史事件的時候心里會想什么,可以說他的心理描寫是成功的,因為這 個得到了馬老本人的認可。 馬老生前我跟他有過不少的接觸,通過讀三部曲,我對馬老的精神境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認為忽培元的這三部曲最大的價值就是準確地傳達了馬老及老一輩革命家群體獨特的精神境界。其中許多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內心世界非常深邃、非常博大,如 果把它概括為最本質的方面,我認為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敢于擔當”。這是核心,其他的一切精神世界的元素都是圍繞著這個來展開的。這種深厚的群眾觀念, 這種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從群眾路線、群眾觀點來講,是一個方法論的范疇,又是一個價值論范疇,我認為忽培元的傳記把馬老及老一輩革命家的這種精神品 質寫得非常深入透徹。所以我認為忽培元的這部書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更重要的是長久的歷史價值。

        鄭伯農:

        讀忽培元的書、認識忽培元大概也將近20年了。我第一次讀忽培元的作品是《群山》,是上個世紀90年代末,全國第一次傳記文學評獎,當時除了這 部《群山》獲獎以外,還有王樹增的《李大釗》。沒想到,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完成了這部泱泱大作。書中有一些章節令人難忘。比如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馬老對思想 解放、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態度,他是沖破思想禁區,積極倡導思想解放的。其中有一個細節,就是馬文瑞和劉賓雁的對話。劉賓雁寫的幾篇文章在《人民日報》發 表,批評陜西的工作。馬文瑞起初很虛心地接受批評,但是經了解事實不僅是有巨大的出入,而且基本是失實的。馬老很慎重,就讓下面再調查,幾個組上面下面地 一起調查,調查結果證明是失實的。于是劉賓雁要求和馬老對話,馬老還是平等對待作家,也很重視作家,他很客氣地接待劉賓雁。劉賓雁開始還是說他寫的都是符 合事實,后來又說不是他采訪的,是委托什么人采訪的,但是那個被委托的人是非常值得信賴的。馬老雖然很客氣地對待劉賓雁,但是在原則問題上他是一點都不含 糊的,他列舉事實證明劉賓雁的采訪違反事實;劉賓雁說作家有創作自由,馬老就說創作自由也不能自由到任意編造吧!馬老態度和藹但話卻是毫不含糊、針鋒相 對。這樣的領導人,既是堅持思想解放,又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什么叫實事求是,歪曲事實那能叫實事求是嗎?由此我就想起上世紀80年代初期報告文學界有 一場很重要的討論,在《文匯月刊》上展開的,討論問題的焦點就是報告文學可不可以虛構,劉賓雁是主張可以虛構的,但是另外有些同志認為報告文學是不能虛構 的。顯然,忽培元同志這部書不是虛構的。作為馬文瑞這樣一位老革命、老領導,他跟作家平等談話,這樣重要的歷史事件,以前沒有什么地方披露出來。今天忽培 元把這個寫出來,是很值得文藝界注意的事情。

        葉  梅:

        文學作品必須既是生活的,又是審美的;既是思想的,又是情感的;既是記錄的,又是記憶的。我看了“三部曲”以后,深深地感覺到這個作品是有思想 高度的、有情感深度的、有鮮明價值的,是一個引領公共精神的宏大篇章,也體現了一個作家正直的思想品格。《蒼生三部曲》給我們這樣一個啟迪,就是在非常復 雜的形勢中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從雜亂現象中能夠有選擇有價值的識別能力,通過選擇作出正確的判斷,然后給予正確的行動。當前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出現極左 的思潮和極右的思潮。我們看馬文瑞同志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對社會的態度和冷靜思考,看他當時做出的選擇,結合我們當下社會的亂象,值得我們深思。其實不管是 極左的還是極右的思潮,都是非常丑陋的,都是對公共價值的一個消解,都是出于非常個人的目的,影響了整個公共生活的建構。公共價值的建構和社會的健康整體 的推進非常重要,這一點深深地打動了我,也啟示了我。我想對作品提點不足,作品有時五六頁就稱為一章,從結構上需要調整一下。另外標題太長。文學必須給心 靈一個說話的機會,從我們平時的交談感覺,實際上忽培元思路是很活躍的,人生姿態是很積極的,感覺這里面一些記錄的東西和書寫的概念壓抑了作者活躍的情 感,作者可以讓自己的心靈多說一些話。

        何向陽:

        這是一部大書,大不是指體積、重量或者是它的字數的龐大和宏大,是指它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家馬文瑞同志的一生來記述了20世紀中國革命、建設和中 國改革的完整里程。20世紀的風云際會在這部書里有非常重要的完整體現。這部書還完整地通過一個人來言說了中國革命的產生源起,探討和張揚了老一輩革命家 的出身和信仰。作家通過馬文瑞同志寫出了中國共產黨員的信念和品格,這是這部大書誕生的一個重要意義。當然對于20世紀的記述我們有很多種方法,也有很多 種文學。該書構成一種獨特的敘事文本。對于中國革命,這20世紀中國最大的事件,我們文學也有很多探索,但是這部書提供了一種不同凡響的文本。作者很好地 實現了寫作的既定目標,完成了他在前言當中所說的群山一般的黨群關系,長河一般的新中國建設歷史和浩海一般的中國改革開放時代畫卷。所以我覺得這個“大” 是在這方面,他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國革命、中國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作者作為傳主的秘書,多年跟隨,對于他的經歷、信念和品格十分熟悉,所以書寫就非常親切、 細膩。馬文瑞的一生也是非常有典型性的。書中關于改革開放的細節披露也非常好,如果不讀這部書,不了解這段歷史,我們可能不知道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 個對于理論界非常重要的節點,掀起了改革開放和解放思想的大幕的那些重要史實。馬文瑞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即最先發現并支持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 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迎來了我們思想解放的春天。這三部書是個人敘事和國家敘事、個人命運和民族命運的結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讀一讀這部長卷,牢 記和重溫我們民族的歷史、我們國家走過的歷程,記住我們的黨、我們的老一代革命家為國家、為民族所做的犧牲和奉獻,會對我們今后的發展、對我們文化的建 設、對我們文學的建設、對我們人格的錘煉都是大有益處的。古人說立德、立功、立言,其實我覺得立言也包括對于功和德的建立。植根于當代這樣一個社會生活非 常豐富的現實當中,傳記文學、報告文學其實是通過立言的方式把德和功保存了下來。

        李一鳴:

        這部傳記是大體量的、高質量的大作品。首先是一種歷史的發現。歷史是民族的腳步、國家的記憶、人類處境的見證。文學,特別傳記文學,是記憶的產 品,是歷史的復活與再現。忽培元的作品是把人放到歷史中去描寫的,人的歷史、國家的歷史、黨的歷史是疊合的,歷史是背景、是事件、是進程也是內容,在這里 他著重描繪了一個人、一類人、一群人,他們的思想、精神、人格、情感,他的最大特點是描寫了人的心底世界。第二是一種歷史觀的呈現。歷史觀就是對歷史現 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根本看法,我感覺在他的作品中對社會歷史是全面的認知,對歷史現象是辯證的分析,對歷史事件是發展的認識,對歷史人物是深入的洞 察,正確處理了表象與本質、歷史與邏輯、宏觀與具體、個體與群體的關系。第三是一種寫作態度的體現。三部巨著都有他的照片,看到這三張照片我想到了歲月流 失、長河奔流,寫作確實是定力的較量、體力的跋涉、智力的遠行。150萬字,30年的寫作,沒有對道路和文學的信仰、信心和信任是不可能的,非常值得我們 尊重。

        李炳銀:

        這是一本很豐富的書,有非常豐富的歷史信息,讓我們了解了馬文瑞先生豐盈的一生,對中國革命的歷程和改革開放的歷程都有了解,對革命信仰的堅定 性也有很多的了解。 作為傳記作品,我們作家應該更超脫一些。忽培元對一個革命家的尊敬和敬仰,對前輩的了解很多,我覺得缺乏一種超脫性。我對馬文瑞先生不是很了解,但是我也 是陜西人,他在我們陜西當過很多年的書記,是老革命家,是很有擔當、很有決斷、很有信仰的人。馬文瑞同志確實是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是一個非常寬厚 的人。這個作品提到很多細節,很讓人感動,忽培元的文筆敘述也很生動,但是作為一部傳記的寫作,作家還是要有所超脫,和傳者之間要有必要的距離感或者有一 種自己的評判立場。

        王  干:

        讀了忽培元先生的三部曲,我覺得第一他寫出了一種信念,第二他塑造了一位堅定的革命家,第三是記錄了近百年的西北革命史和涉及到全國的和平建 設、改革開放的歷史。寫出一種信念是難得的,而且這種忠誠和激情是在很多作品里面比較稀少的。馬文瑞這樣一位堅定的革命家在忽培元的寫作里面,實際上是兩 個視角,一個是作者本人的視角,第二個是馬文瑞的視角。馬文瑞這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忠誠于革命、熱血為蒼生,這種如火的激情貫穿到忽培元的寫作里,也貫穿 到忽培元的工作、生活和文學的追求里。剛剛有人提到一個詞,我聽來心里一振,就是大忠大德。這種20年的忠誠是和馬文瑞九十幾歲的高齡、近百年的革命史的 忠誠一脈相承的,所以他說他的書名有很多的關鍵詞他都舍不得丟,這里面是一種脈絡、是一種血脈、是一種精神。“我想延安”是馬文瑞的回首,也是作者的回 首,延安是什么,就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一種理想。今天,我們常常在很多時候羞于談這個話題,就是革命的理想信念,他們這一代人的追求,在他這本書中如 火一般的充滿了激情。

        第二就是塑造了一位堅定的革命家,他的塑造是生動的、鮮活的,是具有個性的,而不是概念的,不是圖解的,這跟馬文瑞忠誠于革命、熱血為蒼生有 關,也跟忽培元的挖掘有關。比如他寫到馬文瑞對他書稿批閱的細節,都讓人非常感動,就是這么一位九十幾歲的國家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到了這么大年齡的 時候,還對書稿那么仔細、那么認真,甚至還帶著羞澀。我覺得這種描寫是特別具有個性的,他一再地說對個人的宣傳要低調,要少寫一些,而馬文瑞的這個角度使 我們看到了這本書寫出的不僅是馬文瑞這一個人,而是寫出了這一代革命家、革命者,也可以說塑造了一組群像,這個是我覺得特別寶貴的。馬文瑞在書中是一位具 有個性的革命家,而不是在我們很多的影視作品里面那種慷慨激昂、一呼百應的革命家。

        第三,他非常準確地、全景式地記錄了西北的革命史。西北的革命史中有非常多的敏感問題,包括我們和平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很多敏感的話題,剛 才鄭伯農先生說到劉賓雁的事件,我也讀到了,覺得確實是鮮為人知,而且非常珍貴,這樣一些重大的、鮮為人知的事件和細節,從忽培元的書中讀到了。他不是嘩 眾取寵,而是準確地、鮮活地、真實地還原了歷史,這個也是極為寶貴的。所以我想說這本書是能夠傳世的,是能夠被大眾最后記住而且流傳的一本書。

        白  燁:

        從寫作《群山》開始,我就一直都很關注忽培元的寫作,所以看到他三部書的推出,確實感覺到很高興。書我看了不止一遍,感覺這部書內容豐富、雄心 勃勃,在目前的傳記文學寫作中比較超常,也是十分獨特的。我有幾點感受。第一個,它不是通常的個人傳記,而是一部以傳帶史的著作。這三部書,第一個叫《群 山:馬文瑞與西北革命》,第二部叫《長河:馬文瑞與新中國建設》,第三部叫《浩海:馬文瑞與改革開放》,主要是寫馬文瑞,但是在寫馬文瑞的同時把黨史、國 史、改革開放史勾勒出來了,所以它跟一般的個人傳記是很不同的,它帶有很強的鏈接性或者叫放射性。我覺得他做這樣一種選擇非常適合馬文瑞這個人物。因為馬 文瑞在西北革命時期的身份比較特殊,西北革命根據地是由陜北和陜甘組成,他兩邊全參加了,而且是從陜北到陜甘,通過他正好把西北革命的全貌給勾勒出來了。 在新中國建設中,他從1954年任勞動部長一直到“文革”。從這個方面說,很多體制建設他都參與了。我覺得忽培元選了一個合適的人,通過個人傳記把各個時 期的歷史描述出來,使得我們可以從一個大的格局、大的背景來看馬文瑞的作用和貢獻,既把馬文瑞個人比較充分地描述出來了,同時把那段歷史也寫出來了。

        第二個感受,這部書史料上相當客觀翔實,文筆上也十分準確靈動。從我所掌握的材料看,他涉及到的歷史事件都是很準確的,而且描述很客觀,包括一 些重大的事情、有爭議的事情,比如謝子長跟劉志丹的關系問題、陜甘跟陜北的問題等,材料把握、敘述分寸的把握都非常好。文藝方面有兩個材料我覺得非常重 要,一個是寫馬文瑞做組織部長的時候,全國剛剛解放,馬文瑞做柯仲平的工作,讓他回西北工作,于是柯仲平在他的安排下回到了西安做陜西省文聯和作協主席。 還有他寫到柳青,柳青當年在《中國青年報》,他想回陜西深入生活,也是找的馬文瑞。馬文瑞建議他直奔皇甫村,還安排他到長安縣兼職任縣委副書記。看起來是 簡單的兩個材料,但是實際上寫出了馬文瑞對于中國的或者說陜西的文學事業的支持、幫助,對文藝家的關心。所以我覺得這部書在很多方面都是很有史料價值的, 具有啟迪意義。

        涂武生:

        這是一部中國革命的史書,是一部新中國建設的史書,是一部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史書。他描繪的不僅僅是馬文瑞個人,他是通過馬文瑞描寫了一個群體, 是一組群雕、一組群峰,是一個長河、一個浩海。這部書我看后很感動,尤其是《長河》《浩海》,寫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事件,寫改革開放以來的事件,這是很難寫 的,越離我們近越難寫。但是我看了《長河》以后我覺得是令人信服的。他寫廬山會議,寫得很真實,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貌。這部書還有著國際的視野、全球的思 維,他描寫了一些國際的人物,這個也很難得。譬如說,馬文瑞兩次到蘇聯,通過馬文瑞讀列寧的著作,對列寧做了描繪;又通過金日成到西安訪問和馬文瑞到朝鮮 去訪問,對金日成做了描寫;通過馬文瑞到羅馬尼亞去訪問,對齊奧賽斯庫做了描寫;最后寫馬文瑞在蘇聯訪問,對赫魯曉夫做了描寫,刻畫得惟妙惟肖,把赫魯曉 夫一半黑一半白的面目描寫得淋漓盡致,這些方面都是很可貴的。

        厚  夫:

        首先這是一部作者燃燒自己生命激情,而且全身心地仰望革命,有著人生擔當的作品。忽培元是我們延安大學文學院畢業的優秀校友,他在這塊土地上起 耕發苗,展翅飛翔,對中國革命的仰望也是從骨子里滲透出來的,是發自內心的真誠,他早期的散文和詩歌可以印證這一點。他在青年時期就是一位有著崇高與詩意 追求的人,因此他才能20多年用穩扎穩打的傳記方法為陜北籍老革命家馬文瑞立傳,用鮮活的文字鑄就一座歷史豐碑。其次,這部文學傳記傳達出作者的歷史功力 和文學追求,做到了歷史性和文學性的有機結合。作者筆下的人物具有編年體的密實性特點,與此同時,又具有文學的生動性與豐富性,這部傳記既真實也好讀。第 三,這部大體量的作品,立足高遠,氣勢磅礴,傳達出作者英雄主義的情懷。這部傳記與一般傳記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整體性、系統性,思維能力強,統籌兼顧能力 強。作者努力突破一般傳記緊緊圍繞傳主單一推進的結構線索,注重群體形象,特別是高層人物浮雕式刻畫。某種意義上,這部《蒼生三部曲》具有傳記式歷史的有 效功能。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