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弘揚柳青精神 研討會發言摘要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05月26日07:45 來源:光明日報

      編者按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 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鼓勵文化工作者像當年柳青、杜鵬程那樣,走進人民、了解人民、謳歌人民,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 糧。”柳青的創作道路和文學精神,就是深入生活沃土,扎根人民之中,書寫人民創造新的生活和新的歷史的藝術畫卷和精神面貌,從而創作出一系列既有生活厚度 又有歷史深度的優秀文學作品,成為我國當代文學史上具有廣泛影響的代表性的作家。柳青的創作道路給今天的文藝家有諸多啟示,柳青的文學精神是廣大文藝家汲 取經驗的寶貴資源。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紀念柳青,弘揚柳青精神,進一步推進優秀文藝作品創作,中國作家協會、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 光明日報社5月20日在北京聯合召開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弘揚柳青精神研討會。來自全國的柳青研究專家、評論家和作家60余人參加了研討會。這里刊發 部分與會者的發言摘要,以饗讀者。

        錢小芊(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

        去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親自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高度贊揚了柳青自覺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傾聽群眾心聲,與人民同甘共 苦的精神,鼓勵廣大作家藝術家“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 和美的創造”。習近平總書記對柳青精神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為廣大作家的創作樹立了榜樣,指明了方向。

        柳青的一生,是滿懷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投身火熱生活和革命實踐的一生,是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一生。他一生都把文學事業作為人民的事 業,描繪人民群眾的生活場景,書寫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謳歌人民群眾的精神品質。學習和弘揚柳青精神,對于我們正在廣泛開展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 實踐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

        我們學習和弘揚柳青精神,首先,我們要學習和弘揚柳青對人民群眾的文學情感。人民是文學創作的源頭活水,作家要有文學成就,就必須自覺地與 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從中去獲取創作靈感和創作力量。只有真正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融入人民群眾的生活,感知人民群眾的冷暖,學習人民群眾的品 質,汲取人民群眾的營養,在人民群眾中體悟生活本質、吃透生活底蘊,才能創作出受人民群眾喜愛的作品。

        其次,我們要學習和弘揚柳青對人民群眾的文學責任。這個責任就是要積極投身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與時代同行,為時代 立傳。柳青說過:“作家的傾向,是在生活中決定的,作家的風格,是在生活中形成的。”深入生活、貼近社會、反映時代,不只是創作方式方法的問題,更是作家 對國家和人民、對社會和時代的責任問題。一個對國家和人民、社會和時代有責任感的作家,他的作品自然會對國家和人民有愛,會對社會和時代有擔當,他的作品 就會追求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

        第三,我們要學習和弘揚柳青對人民群眾的文學堅守。柳青說:“文學是愚人的事業”,“文學創作以六十年為一個單元”。這體現了柳青對文學的 景仰、忠誠與敬畏,體現了柳青對文學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堅守。柳青曾遭遇坎坷和磨難,卻從沒有磨掉他追求文學的信念。他身患多種疾病,卻從沒有擊垮他朝圣文 學的精神。他對名利的淡泊和對文學的堅守,成就了轟動當時、傳之后世的《創業史》。在充滿各種誘惑的當下,我們要學習柳青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咬定青 山不放松,衣帶漸寬終不悔,志存高遠,創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學作品來。

        景俊海(中共陜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以較大的篇幅談到了柳青;今年春節前夕,總書記視察陜西時,又談到了柳青創作精神,他強調,“要鼓勵 文化工作者像柳青、杜鵬程那樣走進人民、了解人民、謳歌人民,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我們召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弘揚柳青精神研討會,就是為了 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柳青深入生活沃土,扎根人民之中的創作精神,更好地推動文藝創作生產。弘揚柳青精神,要始終堅持以 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要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要始終堅持尊重和遵循文藝創作規律,要始終堅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近年來,我們繼承 弘揚柳青創作精神,發揚光大陜西文學藝術傳統,堅持實施作家藝術家到基層掛職鍛煉體驗生活制度,對作家藝術家的成長和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去年以 來,根據中宣部關于認真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的總體部署,省委宣傳部與省作協、省文聯聯合制定了《關于選派作家、藝術家到基層定點體驗 生活的實施意見》和《陜西省文學藝術家“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定點體驗生活實施細則》,引導、扶持作家藝術家深入生活,增強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和血肉聯系, 從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實踐中汲取營養、獲得靈感、積累經驗,推動形成多出大家、多出大作的生動局面。

        何東平(光明日報總編輯):

        說到柳青,我內心深處涌動的是一種親切和敬重之情。柳青首先是我們報人同行,他參加過《中國青年報》的創辦,擔任編委和文藝副刊主編,培養 了很多青年作者。當然,更主要的原因,還是他的名作《創業史》。《創業史》這部長篇巨作真切生動地描繪了陜西關中渭河平原農村人們的生活,反映了深刻廣闊 的思想內容,塑造了梁生寶、梁三老漢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這與柳青豐富厚重的生活積累是密不可分的。他在長安縣皇甫村落戶長達十四年,親身參與了 農業合作社的創辦,和農民們一起勞動、生活,甘苦同享,患難與共。正是憑著這樣的感情和經歷,他才能寫出《創業史》這樣思想厚重、結構宏偉、氣勢磅礴的作 品,為中國當代文學貢獻了一座文學的“高峰”。柳青身上體現得最強烈的、最充分的,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去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所倡導的“深入 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通過進一步闡發和弘揚柳青精神,文學藝術界會更為深入地學習和貫徹習總書記講話的重要精神,作家、藝術家們會更自覺地深入生活第 一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創作出真正無愧于這個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光明日報》是廣大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將會一 如既往地宣傳好黨的文藝政策,刊發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文藝理論、評論文章,為文學藝術的不斷發展和繁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的輿論支 持。

        湯恒(中宣部文藝局局長):

        中國作家協會、陜西省委宣傳部、光明日報社共同舉辦弘揚柳青精神研討會,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推動“深入生 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深入開展的一項積極舉措,很有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發表以來,我們欣喜地看到,文藝界出現了一系列可喜 的變化。大批作家藝術家主動深入基層,采風創作,精益求精打造精品,熱情參與公益演出,努力追求德藝雙馨,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藝創作堅持把社 會效益放在首位,豪華之風得到遏制,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文藝隊伍面貌煥然一新。柳青的創作實踐給我們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文藝工作帶來了非常深 刻的啟示,即對人民愛得真摯、愛得徹底、愛得持久,文學的天空才會更加純潔、更加寧靜、更加開闊。文學史上,我們的一大批老作家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創作理 念,長期與人民群眾一同生活、一同勞動,肝膽相照,休戚與共。柳青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有溫度的文學,一定是深深扎根在土地上,用理想主義的光芒燭照現實 生活;反映現實的作品,離人民最近,最受人民歡迎。柳青所走過的文學道路,他所取得的創作成就,是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再一次昭示我們,文藝最深厚 的根基存在于人民群眾之中,只有真誠地愛人民、寫人民、為人民寫,才能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賈平凹(陜西省作家協會主席):

        陜西這塊土地,成就了中國現代文藝界的三個人,一個是書法家于右任,一個是畫家石魯,一個是作家柳青。這三個人的出現,又使陜西這塊土地變 得神奇而榮光。我有幸多年與他們同活在一塊土地,遺憾的是在他們生前都沒有見過他們,但他們的文學與藝術卻對我產生著重大影響。柳青是我國杰出的作家,又 是陜西文學的旗幟,后學的一茬一茬作家都是他的崇拜者和追隨者。《創業史》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在那個時候產生了?為什么是柳青而不是別人?這都是我們現 在要探究的。我的體會是:柳青的強烈使命感和他深入生活時的全身心投入。柳青到長安縣農村,首先是為了寫作去的,但當他深入到生活之中后,他的心進去了, 感情進去了,到了這個時候,就不僅僅是為了創作,他被當時農村新的形勢鼓舞著,為農民新生活的熱情鼓舞著,他就有了一般作家所缺乏的使命感。這才有了他參 與農村一切事務的行為,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農民,變成了一個農村基層干部,變成了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一個作家,而不是一個搜尋寫作材料者,一個旁觀者, 一個局外人。我們讀《創業史》,能解讀出那么豐富的、濃厚的生活內容,更能讀到文字之中和文字之外充盈的飽滿的情感。在今天新的形勢下,重提深入生活、扎 根人民,柳青的意義就凸顯出別樣的光芒。當年,是《創業史》需要柳青那樣的作家,如今,是時代需要我們重新認識、學習柳青。前面已有楷模,后人循跡前行。 我們會把柳青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下去,為繁榮我國的文學事業盡責盡力,多寫出好的作品。

        閻綱(評論家):

        柳青熱愛農民,最后變成農民。柳青稱頌陜西農民的孝、厚、勤、犟、樸,打破藝術構思、敘事策略、心理描寫諸方面老套的技法,以美不勝收的生 活細節建造而成一座龐大的宮殿,一磚一瓦都是清晰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創作的源泉,但是從深入到寫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而創作又是作家的個 人勞動。如何深入人民大眾的靈魂,如何判斷生活,又如何通過審美價值的對象化、藝術的典型化,最后創作出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具有“永恒價值”的“真善 美”?這是一個感性、知性、理性彼此滲透,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相互交融的極其復雜的深化過程。

        暢廣元(陜西師范大學教授、陜西省柳青文學研究會會長):

        立足于追求作品應具有久遠的藝術生命力來看現實主義的文學創作,柳青認為關鍵處有這么幾點:一、藝術概括的準確性和藝術描寫的深刻性。藝術 概括是否準確,主要看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沖突所具有的歷史文化意義能否揭示出時代與社會的某些本質;藝術描寫的深刻,主要指作家對“主人公的命運,即主人公 的性格發展和他與對立面人物性格沖突的趨向”的描寫,不僅鮮活生動,而且能揭示出現實或歷史的某種走向,給讀者以審美的強烈現實感或深邃歷史感。二、長篇 小說必須有“從典型化、整體結構和情節描寫三方面,全面安排層次分明,從容不迫的布局”。三、“需要作家自己許多的苦功夫”。苦是練功過程的基本特征,他 激發作家的勤奮和矢志不移,但最終是要獲得成功雕塑人物的多樣智慧和技能。

        雷達(中國小說學會會長):

        柳青真是活在他的人物和身邊群眾之中的。他筆下的梁三老漢、梁生寶、徐改霞、郭振山、姚士杰、王二直杠、素芳等,沒有一個不是栩栩如生的, 充滿了生活的真實的強大邏輯。小說中確也有些當時的政策性內容,政治化評價,時移事遷,今天的認識已有很大變化了,但人們發現,這并沒有影響他筆下人物生 命的鮮活和永久。這是生活戰勝了觀念,人物超越了政策,藝術贏得了時間。在對人民群眾的尊重、學習,與人民的同甘共苦上,柳青做到一呼一吸皆關情。從柳青 身上可以見出,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愛憎分明的人,只有真正熟悉他們,體貼入微,才能化為作品中那些有生命的人物。

        劉醒龍(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柳青之所以要為自己時代的一群小人物寫一部《創業史》,就在于柳青的寫作不是一般小花小草的境界,而是那蔽日遮天莽莽森林,是在心里惦念著 文學中久違的國色天香。文學要不要介入那種名為“國運”的東西?文學不可以大話連篇,但絕不等于說文學不需要“國之重器”。長久地津津樂道于蠅營狗茍的文 字,會從根本上摧毀這個時代的人文氣節。柳青開天辟地寫了新一代中國人如何在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后,開始努力擔起一代人無法逃避的責任,如有幼稚那也是那個 時代人所共有的幼稚;如果有錯位,那也是文學努力成為歷史這部百科全書時需要由后來者進行校正的錯位。對于身處特定歷史時期的個人,除了在責任之下,挑起 個人應該負起的重量,肯定不會有其他辦法。

        胡平(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原主任):

        柳青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貢獻,一是《創業史》,一是深入生活的紀錄。在《創業史》整個創作過程中,柳青始終忠實于現實主義,艱苦卓絕地堅持呈 現生活的本來面目,這種精神是值得學習的。作品中最豐滿的人物是梁三老漢,這個人物徹底來自農村現實,他發家的夢想,百折不撓的努力,以及對土地的深深眷 戀,處處折射著千百萬農民的身影,完全是一個真實、飽滿的藝術形象。寫梁生寶,則耗費了柳青的大量心血,按當時要求,這個人物需要高大全一些,對柳青的創 作形成最大挑戰。而柳青不是一個可以將就的作家,在藝術上他有自己既定的標準,絕不以寫出一個過得去的正面人物為滿足。他盡量賦予梁生寶生命的血肉,使他 親切可感,也就在最大限度上使主人公立起來了。

        李星(《小說評論》原主編):

        我介紹一下路遙對柳青的評價,對柳青文學精神和遺產的繼承和發揚。第一,柳青是路遙始終熱愛并崇敬的陜北同鄉、前輩和文學導師,早在中學時 代,柳青的作品就引起了路遙的熱切關注,從而在路遙心中播下了深厚的現實主義文學的種子。第二,路遙是柳青所堅持并實踐的現實主義文學原則和方法、精神的 捍衛者、實踐者和弘揚者。路遙是柳青文學道路、文學精神、創作原則的真正繼承者。路遙以自己的全部人生和文學成就告訴我們,柳青的文學精神和文學道路,為 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文藝方向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道路并沒有過時,仍然有強大的生命力!

        白燁(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柳青的為人和為文是合二為一、高度統一的,都是典范。其基本的要義就是:不要做社會的旁觀者,要做現實的介入者;不要做生活的客居者,而要 做生活的主人公,讓自己成為所描寫的農民群眾中的一員,徹底打通寫他人與寫自己的固有界線。柳青一再說他的《創業史》表面上寫的是農村的合作化運動,實際 上是寫農民走進新時代之后,對于公有制、國家化的認識與接受的過程。換句話說,也即從私有到公有,從“小我”到“大我”的心理變遷與精神成長。社會的重心 是人民,人民的內核是心靈。正是著眼于心靈深處和精神層面的博弈與變異,使得《創業史》具有超越歷史限定的深厚內力,而成為人們認知合作社時期社會劇烈變 動引發農人心靈變動的一部史詩性作品。

        梁鴻鷹(文藝報總編輯):

        柳青、趙樹理、高曉聲、路遙與賈大山,這些作家其不平凡之處就在于深信創作與生活、與人民的密切聯系,不惜拋棄名利、繁華可能帶來的巨大滿 足,全身心地加入艱苦而平凡的普通人生活行列,他們以自己的實踐堅定了老百姓對那些與自己有感情的作家、有著更寬闊胸懷的知識分子的確認,從而為當代文學 史增添了頗富色彩的一頁。紀念柳青學習柳青的精神風范,一次次促使我思考“生活”的內涵與外延,我們所認識到的生活,其含義到底是什么,生活對于評論工作 者意味著什么?對作家藝術家和評論家來說,生活實際上不單是個人的人生,不單是新聞里熱鬧的世界,而是自己所面對的現實社會所有存在,當然也包括沉默的自 然世界。批評工作者要把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結合起來,熱情深入生活、貼近大眾、聯系實際,接地氣、懂人氣、脫俗氣。

        關仁山(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

        通過學習柳青,我深深感覺到,文學的力量,在于創造新的藝術形象。新農民的形象,寄托著我們的熱情和理想。理想和力量,是偉大文學的條件。 柳青非常重視農村新事物的書寫與新人物的塑造,這對今天作家很有啟發意義。他強調說,新的時代一定要寫新的人物、新的感情和新的氣氛,最核心的就是創作主 體要懷有感情。我想,感情來自平等的目光,來自對農民的理解和尊重。故事好編織,對農民的真情不好編織。真情來自哪里?來自今天火熱的現實生活。柳青的創 作態度是真誠的,體驗生活的方式是純粹的,最后體現在他創作獨特的眼光上,體現在痛苦的人生思考和藝術蒸騰上,體現在創作勇氣和藝術魄力上。我們從他的創 作中,讀出了農民內心的勇敢、力量和尊嚴。作家熱愛人民,熱愛生活,應該向柳青那樣發自內心。

        張志忠(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紀念柳青,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作為一個作家,作為一個現代知識分子,柳青身上表現出來的對中國農民命運的傾情關注和忘我投入,他對現實生 活的沉潛其中,他為改變鄉村命運而作出的無私貢獻,以及他對中國農民的命運和中國歷史走向的嚴肅思考。他不僅是用筆去寫作,更是把自己的后半生,都投入了 改造鄉村、改變中國農民命運的社會實踐中去。在柳青那里,生活、現實與文學,是高度地融為一體的。在現實中,他曾經幫助皇甫村購買從日本引進的稻谷良種, 在作品中,梁生寶到外地買稻種,成為《創業史》和梁生寶形象的精彩之筆。柳青不僅是心系中國農民,心系社會底層,而是身體力行地與中國農民、與社會底層同 甘共苦,命運與共。

        段建軍(西北大學教授、陜西省柳青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柳青是一個從生活到文學,為生活而文學的作家,他是一個參與意識很強的作家。他具有積極服務社會人生的探索意識,長期深入基層生活,用文學 創作貼近生活,了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用作品探索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新途徑。他處在一個破壞舊世界,建設新生活的非常時期,不同人群不同勢力的斗 爭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今天的中國早已改變了一窮二白的面貌,放棄了斗爭哲學,過自己的日子成為時代主旋律,我們是否還需要柳青精神?答案是肯定的。一是 柳青直面現實,不回避生活中的矛盾沖突,敢于用文字的方式介入其中,并為社會歷史尋找正能量的精神,對今天的作者具有示范意義。二是柳青始終貼近基層,從 底層發掘創造新世界、新人生的探索精神,探索人不僅要活著,并且要活得有價值,有意義,有尊嚴,值得今天的作家和讀者去學習。

        王春林(山西大學教授):

        柳青的《創業史》對今天依然有深刻的啟示。第一,杜絕浮躁功利心態,真正潛心文學創作。我們必須像柳青那樣,只有徹底告別文學創作的功利主 義心態,徹底去除浮躁的困擾,腳踏實地,才有可能寫出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來。第二,關于文學創作與現實生活之間關系問題的辯證理解。在經過了新的思想藝術 觀念的洗禮之后,自然不應該再如同當年那樣簡單地理解文學創作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但這卻絕不意味著就可以漠視現實生活。究其根本,文學創作、現實生活 與想象虛構是三位一體的,只有依憑著現實生活翅膀強有力的支撐,文學創作才可能真正地飛翔起來。

        董穎夫(陜西省柳青文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柳青文學研究會這些年來為弘揚柳青精神做了一些努力:一、2006年,在紀念柳青誕辰90周年前夕,我們聯絡西安市長安區多名政協委員和人 大代表在區兩會上提出議案和提案,建議區委、區政府打造柳青文化品牌,舉辦紀念柳青誕辰90周年系列活動。這些建議獲得了區上的高度重視和采納,建成了占 地12畝的柳青廣場,立起了柳青雕像,蓋起了柳青紀念館。二、省作協與我們柳青文學研究會設立了柳青文學獎,現在已經頒了三次獎,這是陜西最高的、也是唯 一的省級文學大獎。三、2008年,我們成立了陜西省柳青文學研究會,由陜西著名的文學評論家、理論家、作家以及企業界的代表人士組成,形成了一支學習柳 青精神,研究柳青及其作品,弘揚柳青精神的骨干隊伍,由柳青文學研究會和陜西白鹿書院合辦《秦嶺》季刊,有了研究柳青的學術陣地。

        馮秋子(中國作家協會創聯部副主任):

        從柳青身上,我們能夠獲得很多啟示。一、誠意。柳青將自己從身到心融入農民之中。他獲得了真正的重啟,他的眼里有了更多他人,心里有了更多 他人,文學的內容和形式也在重塑自我的艱苦進程中摸索成形。二、穿越艱難困苦,朝向理想,恪守信念。柳青是一個有理想信念的作家,也是一個有教養的作家, 不逃避與土地和人民一同去面對挑戰和抉擇的責任。他把深入生活和扎根人民當作正常的必修功課,并勇敢地承擔起這一行動的實質性含義,經受住了考驗。在此過 程中,他主動發掘自身潛質,使自己成為中國農村社會的研究專家,藝術表現的實驗先驅。柳青為一個作家的心向選擇,為他所生息的土地和人民,為黨的文學事業 作出了可貴的探索,貢獻了重要的經驗。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