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寫出自己,做同代人的批評家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05月15日08:14 來源:中國作家網 行 超

        近年來,以“70后”、“80后”為代表的青年批評家逐漸受到文學界的關注,他們的文章或言辭犀利、立場鮮明,或旁征博引、才華橫溢,探索著屬 于青年人的批評話語和文體形式。5月8日,由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上海市作家協會、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文藝處、《南方文壇》雜志社共同主辦的“上海青年批 評家研討會”在上海作協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東、上海作協黨組書記汪瀾,以及王紀人、陳思和、程德培、何向陽等專家學 者參與了討論。研討會由上海作協黨組副書記馬文運主持。

        當代批評中耀眼的存在

        李敬澤從金理、黃平、張定浩、黃德海四位上海青年批評家的創作出發,談到目前批評界確實有一批非常優秀的、影響越來越大的青年批評家。他們密切 關注同代作家的寫作,同時,他們在年輕作家中也有了一定的影響力。李敬澤說,在當下,社會對文學批評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要求,批評家應該做什么,對于青年批 評家來說,可能是始終要面對的問題。他認為,批評家面對的不僅是文學文本,更要面對這個時代豐盛復雜的經驗,在這中間尋求建立自己的發言空間和價值。青年 批評家有銳氣、有才氣固然重要,但是同時一定要保持對自我的警覺,避免偏頗、草率的斷言。

        在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上,上海一直是一個耀眼的存在。從錢谷融、徐中玉,到陳思和、程德培、吳亮、郜元寶,再到如今“70后”、“80后”批評 家的崛起,一代代上海批評家通過他們各具時代特色的作品,持續為當代文學批評貢獻著力量。何向陽把當天的研討會譽為上海文學批評的“四世同堂”,她說,批 評其實是有地圖的,在全國的城市批評地圖當中,上海是一座重鎮。城市是一個大的文化會客廳,上海這座城市提供了這樣一種空間,供這些知識分子、批評家在這 個場域進行言說,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何平則認為,新一代的上海批評家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批評力量、一種新的批評實踐方式、一種新的批評文體。他們最大的特點 是其批評實踐大多是在媒體上發出的,這個媒體既包括傳統的文學期刊,還包括受眾面廣泛的紙媒和新媒體。這種批評實踐正在孕育生長一種新的批評方式、語境、 修辭、文體,擴展了文學批評的豐富性、多樣性。

        新力量富于朝氣的成長

        此次研討會重點研討的是金理、黃平、張定浩、黃德海四人的創作。金理、黃平是“80后”學者,與大多數“學院派”不同的是,他們時刻緊貼文學現 場,視野廣闊,對電影、電視、大眾文化亦有發現。程永新認為,他們兩人是新型的、新銳的學者,與傳統的風格、方法,以及進入文本的話語體系、途徑都不太相 同,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同時,前輩批評家還提醒他們,學院體制在某種程度上會對青年學者帶來束縛,處理不好兩者的關系,會對青年學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 想的發展造成影響。另一方面,媒體時代的元素介入學院,擾亂了青年學者從事研究的時間與精力。青年學者要從混亂中尋找到一條向上的發展道路,把自己所從事 的文學研究工作與社會發展的可能性結合起來。張定浩、黃德海則是從《上海文化》雜志走出來的青年批評家。正如張燕玲所說,他們是“才子型”的學者,他們的 文章沒有論文腔、學報腔,讓許多作家、批評家眼前一亮。兩人的“伯樂”吳亮在日常交流中看到了他們的不同,他認為,張定浩的行文偶有論戰色彩,不依不饒, 眼光嚴苛,措辭尖銳;黃德海則風格溫婉,娓娓道來,邏輯縝密,理論謹慎。相同的是,他們的寫作建立在大量駁雜的閱讀和永不厭倦的思考之上。批評家們也對他 們未來的創作提出了期待,程德培說,現在這個時代的文學很少有交鋒,這種情況下年輕人很難成長,要對自己不滿,才能真正成長。郜元寶認為,在當下,作家的 短兵相接、真誠坦蕩的交流少了一點。張定浩、黃德海能夠合理、靈活地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撰寫評論,力求“壞處說壞,好處說好”,這是非常可貴的。不足的 是,其中的不滿、挑剔、揶揄似乎多了一些。

        激發對當代生活踴躍發言的熱情

        21年前,在“人文精神大討論”的背景下,陳思和、王曉明策劃主編了“火鳳凰新批評”文叢,推出了張新穎、郜元寶、王彬彬、羅崗等一批具有獨立 精神和風格的青年批評家。2015年,“火鳳凰新批評文叢”由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首先推出的是四位上海青年批評家:金理、黃平、張定浩、黃德海。作為文 叢的主編,陳思和說,“年輕批評家最重要的是寫出自己的特點來”。他回憶道,30年前,吳亮、程德培等人的出現,給當時的批評界帶來了強烈的沖擊。他們的 批評對象大都選擇的是馬原、余華、孫甘露等同代人,在當時,先鋒文學的創作風格還沒有被大多數人認識到,但作為青年批評家的他們關注到了?梢哉f,上世紀 80年代的文學是與批評家共同發展的。陳思和希望 “80后”批評家能夠做同代人的批評家,對當代生活發言,提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話語、自己的審美觀念。他說,現在“70后”、“80后”,甚至“90 后”的文學創作與之前傳統的文學有很大差異,這就需要批評家尋找一種新的文學話語和標準。批評家的任務不是教育他們,而是在他們的創作中找到那些值得贊 美、值得發揚下去的閃光點。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