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彰顯文學批評的力量——第二十六屆高研班開學典禮上的發言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04月08日09:38 來源:中國作家網

        等待文學記憶的醒來

        此刻,環顧四周,我難免想到里爾克在他所棲身的時代,對他所希冀的寫作生活所需物質期待寫下的諸多感念,請允許我念一下他的原話:“我只要一個 房間(靠山墻光線明亮的房間)就夠了。這樣我就可以和我的舊物、和家族肖像、和書生活在一起了,此外我還要有一把扶手椅,幾束鮮花,幾條狗和一根走石子路 用的粗手杖。再不需要其他什么了,除了一本用淡黃的象牙色皮面裝訂的、襯頁上面有古老花紋的本子:我要在這本子上寫作,寫很多很多,因為我有很多想法和記 憶。”對比我們在魯院即將開啟的短暫而豐富的文學生活,我們難道不比他所希冀擁有的文學生活,擁有更多寫作得以發生的條件嗎?

        我們隱身于眾聲喧嘩的城市深處,夜讀書本的聲音在魯院,如早晚課的鐘聲般靜默回響;我們現身文學現場,往來交匯的目光,在古今中外各種文學大師 思想交鋒的場景中自由出入;我們在對文學的閱讀、評介與分享中,從不倦怠對文學的熱情,也難以倦怠對文學真相的探索和追尋,力圖在紛繁變幻的社會變遷中為 中國文學的發生、接受與傳播尋找到新的生長空間。當然,我們更愿意在自己對文學富于“經驗性”與“常識性”的思考中,等待文學記憶的自然醒來,在繁忙瑣屑 的世俗應付之外,得以將自身交付給語言婉轉輕盈的流動,并能夠舍棄一些文學概念給我們既有的武器和行裝,融入“文學考察的田野現場”,與自己熟稔的“相同 性”分離,進入另一種寫作,交付我們平常生活之外的另一種生活,卻又不對現實轉過身去。

        我所希冀擁有的文學生活里,批評如旱地生長的植物,扎根向貧瘠干涸的土壤,穿越無邊遼闊的黑夜孤寂,始能長成“向上生長、向下扎根”的戈壁樹木。

        我所希冀擁有的文學生活里,批評如遼闊海域的燈塔,光亮本身并不為氣候風向而改變。

        憑此,作者與他們的讀者能夠相互理解,我們能夠在文學的相聚之外,與這個世界文質彬彬地和解,也能在批評領域與意見向左的觀點禮尚往來地爭鋒相辯,更能讓“另一人的聲音”借由我們的聲音被更多人聽到。 (王  敏)

        讓我們富有誠意地批評

        此刻,我自然想起遠在千里之外的父親。一個給了我最初文學教育的農民。他是20世紀80年代千千萬萬文學愛好者中的一個。繁重的農事勞作之余, 閱讀當代小說是他惟一的休閑方式。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當代》《收獲》《十月》《萌芽》這些大型文學期刊,是家中最常見的讀物。我至今清晰記得當年 閱讀路遙《人生》時的情景。高加林和巧珍的愛情,讓一個羞澀少年面紅心跳。一個關于文學的夢想,因那些美好的文字而埋下。父親如今年近七旬,而他的兒子, 成了當代文學教授。二十出頭的年紀,我也曾發表小說、散文,后來,經過多年嚴格的學術訓練,成了一名當代文學研究者和批評者。但那個文學創作的夢,始終埋 在心底。在我有限的研究里,曾經對蕭紅、孫犁、賈平凹等當代作家有過稍稍系統的關注。

        作家張承志曾說“選擇什么文學即選擇什么前途”。對此,我深感認同,對一個人來說如此,對一個民族更是如此。眼下中國,處于重大轉型之中,純文 學創作亦面臨重大挑戰與機遇,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我始終認為,眼下是一個能夠產生,也應該產生大作品的年代。前提是,當代作家要以最大的誠 意,去關注中國所經歷的每一天。回想20世紀80年代,或許讓我還有我的長輩們心生感慨。毋庸諱言,當下文學創作跟我們的預期似乎還有一定的距離。作為一 個文學批評者,在呼喚寫作誠意同時,我也更加期待對當下文學富有誠意的批評。為此,我自然想到了魯迅先生。魯迅先生不僅是偉大的作家,更是偉大的批評家。 他那些激情而富有誠意的批評文字,對當時代的文學創作起了巨大的引領與修正作用,讓一個時代的文學葆有尊嚴。從魯迅身上,我看到富有誠意的批評,生成于批 評者宏闊的視野,充沛的激情,對文學獨到的認識,更為重要的還有對民族國家深沉的熱愛。這是文學批評者努力的方向。(葉  君)

        操千曲而后曉聲

        新時期以來的中國當代文學評論對于甄別文學海洋中優秀的作品,推介其為廣大讀者了解和接受,促進當代文學創作作出了積極的重要貢獻,有許多著名 的評論家為此付出了激情、心血和年華。而在文學更加多樣化發展的當下,年輕一代的評論者怎樣面對文學的歷史和現狀,繼承優秀的批評傳統和學風,勇于開拓創 新,適應文學發展需要,傳播新的批評理念,敏銳地發出有見地的聲音,是時代提出的課題,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 上的講話,指明了文學發展“為人民”的方向,也對文學研究和評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講話督促和鞭策著我們要志存高遠,銳意進取,建設與時代相得益彰的有效 的批評,為文學批評和理論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劉勰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確實,提升學養,增強審美判斷力是從事文學評論的基本要求。文學評論者沒有對生活的廣泛觀察和深入 體察,沒有大量的古今中外優秀作品的閱讀是不行的,同時沒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銳利的批評武器也會捉襟見肘。只有經過一定的學識和生活經驗的積累,才能寫出 才情飛揚、生動活潑、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好文章,成為優秀的評論家。另外,如人們常說的,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而良知和勇氣是文學評論者的立身之本。 一個有良知的評論者會把維護文學的神圣作為評論的立足點。能夠堅持文學真善美的標準,弘揚正確價值觀;能夠堅持以美學的、歷史的標準去進行文學評論,以褒 優貶劣、激濁揚清的評論文章為文學創作提供有益的借鑒;能夠堅持批評的品格,在從事文學評論時多一些事業心,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文化氣,少一些江湖氣, 能及時發現優秀作品并予以真誠的肯定,也能有勇氣批判那些低俗不良的作品,甄別良莠、明辨是非,由此來彰顯文學評論的力量。 (葉淑媛)

        文學見證世道人心

        我走上文學評論這條路,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宿命。2001年,中文系研究生畢業后,我到了軍校,漸漸疏遠了文學。那時,工作之余,總有一種茫然、 一種無端的失落感。直到2006年我考上博士,我才重新找到了充實的感覺。2010年我在廈門大學做了三年的博士后研究,之后又有機會在《中篇小說選刊》 網站開設個人評論專欄,對每一期作品進行點評,這一工作到今年已進入了第6個年頭,由此認識了大量一線的實力派作家。此外,我在《貴州民族報》開設了每周 一篇的新作評論專欄,并與作家們建立了深入的交流。在這種交流中,我逐漸積淀了一點文學評論方面的經驗,對當代文學形成了自己的初步判斷。

        在我看來,文學關系著世道人心的見證與改善。古人說,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梁啟超也談到小說與群治之關系。魯迅先生之所以被譽為“民 族魂”,就是因為他關注那個時代的中國問題,贊頌民族脊梁,寫出了獨特的中國故事,影響和激勵了幾代人。作為與文學直接相關的文學評論,它應該是作家與讀 者之間的橋梁、媒介,能夠把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好作品介紹給讀者。在這樣一個信息繁雜的時代,普通讀者很容易迷失在作 品的洪流中,評論家應該成為作家的知音和讀者的領路人。一些評論家之所以能夠在作家和讀者中樹立自己的威信,就是因為他們的評論文字確實出自于多年的專業 判斷和專業良心。 (鄭潤良)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