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深入生活 才能寫出厚重之作 郭雪波長篇小說《蒙古里亞》研討會舉行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03月18日09:07 來源:中國作家網

        廣袤遼闊的內蒙古是一片神奇壯美的土地。多年來,蒙古族作家郭雪波傾情書寫這里的綺麗風貌和民俗文化,文筆雄渾樸實,故事奇異粗獷,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烙印。去年10月,他推出了自己的長篇新作《蒙古里亞》,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廣受關注和好評。近日,由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辦公室、北京市作協、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共同主辦的《蒙古里亞》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北京市作協副主席王升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及十余位專家學者與會研討。研討會由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陽主持。

        《蒙古里亞》是中國作協重點扶持作品、北京市作協精品工程項目之一,也是作者參加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項目的重要收獲。郭雪波從小受蒙古文化和漢文化熏陶,尊崇蒙古族原始宗教薩滿教。為了創作這部作品,他回到家鄉內蒙古科爾沁草原,從收集資料到實地考察、動筆寫作,歷時7年才創作出這部長篇小說。作品通過歷史上丹麥探險學者亨寧·哈士倫實地考察和今天文化學者郭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的雙重線索,多層次展現了蒙古民族的優秀文化。其中歷史、文化、宗教、音樂、自然、民俗等各領域均有涉及,展示了草原文化的寬厚、包容、自由和浪漫。

        《蒙古里亞》中關于薩滿教世代傳襲興衰演變歷史的記述,可謂一次民族歷史文化的尋根,盡顯作者濃濃的鄉愁。李敬澤談到,這部作品涉及了薩滿教等蒙古民族文化上一些根性的東西,無論對于草原民族還是農耕民族或整個北方民族,其現代意義和現代價值都是一筆巨大的遺產。它使我們心懷敬意,使我們認識到有必要對傳統進行深刻復雜的反思和重新認識。同時,這是一部飽滿、充實和豐盈的作品,對作家如何更好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進行創作具有難得的啟示意義。

        與會者認為,《蒙古里亞》是一部追尋歷史與現實、反映人與自然碰撞的文化小說,也是一部緊貼草原大地、探索民族文化屬性的厚重之作。作品表達了對人類與生存環境之間關系的深刻思索,對急功近利、殺雞取卵式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作了理性解析和批評,不僅體現出作者對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潛心洞察,也體現了作者的文化良知、責任擔當和歷史使命感。

        葉梅談到,在當今這樣一個全球化、工業化的時代,人們失去的東西太多。郭雪波描寫了自己和全人類內心的焦慮、困惑、迷茫,并艱苦地尋覓著解決辦法。包明德說,這部作品以真切的生命體驗和熾烈真摯的感情,讓現實、幻覺、夢境和歷史相交相通,讀來令人感動。作品中對風俗和風景有著出色的描寫和呈現,不煩瑣不拘泥,頗具文學性,體現出作者深厚的藝術積累和修養。顧建平談到,整部作品可謂蒙古文化的一個百寶箱,字里行間無不洋溢著作者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施戰軍注意到,小說中作者沒有一味極力維護本民族人物的形象,而是不加回避地刻畫了其身上的缺點和問題,體現出蒙古族文化的開放和博大。

        關于《蒙古里亞》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提高之處,與會者談到,由于作者想表達的內容過多過深,而作品的篇幅有限,因此部分細節及其相互之間銜接過渡的邏輯性在書中較難統一,個人想法的實現也難與讀者的人生經歷發生對話。可能由于作者每部分內容都不忍割舍,因此那些非蒙古族的讀者讀起來會感到一些文化上的隔膜。作品敘述的是整個蒙古族遼闊的景象,但有時人物的語言中會出現京腔京韻,這種語言表述方式的不統一會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疏離感。

        郭雪波長期以來自覺關注民族的歷史命運,不斷從生活和人民中積累素材、激發靈感,汲取創作營養。他的作品以深厚的生活底蘊和綿長的家國情懷,印證了生活是文學的源泉這一真理。郭雪波表示,我們的文學正在失去大自然的屬性,也正在失去大自然賜予我們的豐富的想象力、無窮的靈感和五彩斑斕的生命色彩。一個好的作家必須要有俯瞰人類萬物的氣概,才能尋找到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之根。作家不應忽略自己的歷史,不應忽略大眾生活,只有扎根厚重的土地,才會創作出無愧于時代和民族的厚重的作品。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