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詩歌創作的“個人”與“時代”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02月04日08:59 來源:中國作家網 黃尚恩

        “2014《詩刊》理論批評年會”日前在深圳舉行。此項活動由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和詩刊社聯合主辦,每年評選《詩刊》年度批評家獎,并圍繞一定的詩歌話題進行討論。《詩刊》常務副主編商震、副主編李少君,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副主任何向陽,以及十多位詩人和批評家與會。

        謝冕以評述“青春詩會”概況的《青春如此美好》一文獲得《詩刊》2014年度批評家獎。他在領獎時說,“我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給《詩刊》寫稿,見證了這本刊物的發展歷程。50多年來,我給很多人頒過獎,這是第一次被頒獎,感到很榮幸。”

        2014年,詩歌批評家陳超與世長辭。此前,他連續3期在《詩刊》發表詩學隨筆《詩藝清話》,系統梳理了詩人的形象、詩歌對現實的表達、詩歌與想象力等問題,引起較大反響。因此,主辦方將“2014《詩刊》理論批評年會”特別獎授予陳超。

        在討論環節,與會詩人、批評家圍繞當代詩歌的創作成就、詩歌與公共生活的關系、詩歌批評的倫理與規范等問題進行探討。批評家何言宏認為,當下中國詩歌回到了常態,詩歌刊物、詩歌活動眾多,各種精神向度的詩歌寫作異彩紛呈,迎來了較好的詩歌生態。詩人沈浩波認為,中國詩人行走在探索新詩現代性路上,很多詩人寫出了自己獨特的經驗、情感、語言,隨著更多優秀詩人詩作的出現,中國新詩會形成很好的格局。

        批評家謝有順說,我們既應該有勇氣肯定當代詩歌取得的成就,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問題。當前詩歌所建構、呈現的中國人形象不夠清晰,我們還沒有在其中找到能夠代表這個時代的有效言說。

        人們常常指責一些詩歌“脫離時代、脫離社會”。在批評家耿占春看來,我們所面對的社會與時代是“公共的”,每個人切入和感受的方式不同,他所獲得的體驗和認知是“個體的”,再通過個性化的詩歌語言表達出來,自然與公共生活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因此,如何將公共話題與個人話語融合起來,就變成了一個難解決的詩學難題。

        批評家楊慶祥談到,無論是“五四”新文學還是新時期文學,我們都特別強調“個人”,通過語言、經驗對“集體”進行對抗。但在今天,我們要對這樣一種觀念進行重新思考。如果我們在詩歌中所強調的“個人經驗”只與寫作者有關,那么對其他人來說,這些詩就可能沒有太大的意義。

        談到詩歌批評,與會者強調批評家一定要基于詩歌細讀再進行言說。詩人林莽說,在評獎、編書的過程中,一些批評家沒有認真讀文本,憑詩人的名氣、自己的模糊印象就下判斷,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批評家霍俊明認為,對于詩歌,媒體更多關注的是詩人的故事或者詩歌事件,但批評家應該沉下心來關注詩歌文本。批評家胡亮談到,在當前的批評話語中,我們太過于關注西方傳統,應該重新回頭審視古典傳統。

        活動期間還舉辦了《詩刊》“中國詩歌閱讀館”、“深圳詩歌創作之家”揭牌儀式。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