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為人民寫作——2014年全國報告文學創作會側記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12月09日14:51 來源:中國作家網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 魏建軍

      引言

        10月27日-28日,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創委會、河南省作協、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主辦,時代報告雜志社、魯山縣文聯承辦的“2014年全國報告文學創作會”在平頂山市魯山縣舉行。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150多位作家、專家懷著對文學的美好愿景參加了本次創作會,就當前報告文學的發展現狀,創作方向,理論批評,人才培養等紛紛發聲,坦誠直言,討論深入,情深意重,反思、喚醒和鼓舞著全國熱愛報告文學的創作者,報告文學的大時代,新景致已經到來!

        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聚會。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主要講話的新形勢下召開本次創作會,是近年來每年一屆創作會的延續,有力地提振著創作者參與中國社會改革與發展的信心,團結了全國最廣泛的報告文學作者,他們立足大地,在日常生活中,在中國故事現實版的敘述中,貼近現實社會生活,正確傳遞社會信息,發出了中國聲音。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何建明先生在會上指出:作家的使命是為時代和人民寫出好的作品,我們今天召開的會議,應當載入中國當代文學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更加鼓舞了我們的信心,本次創作會我們要深刻領會總書記的講話,不斷鞭策自己致力于報告文學事業,行動起來,使得報告文學真正成為接地氣的文學。

        原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創委會主任張勝友先生鼓勁預言,在21世紀的今天,報告文學事業一定大有作為,大有可為。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著名文學評論家李炳銀先生表示,此次活動旨在促進和交流當前報告文學的創作經驗與檢視創作成果,研究探討報告文學的發展方向,鼓勵報告文學從業人員深入生活了解社情民意,在時代改革的大潮中感應時代脈搏,從不同的視角見證祖國變化的歷史。

        兩天以來,在作家和專家的互動中,當前報告文學飽受爭議的一些問題得到了深入討論。直面困惑,明心悟解,對報告文學的創作指明了方向,辨別了是非,必將有效地促進報告文學的健康發展。

        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記之:

      文體寫作優勢是否喪失

        近些年來,關于報告文學的寫作,社會上有許多偏見,偏見到極處,便隨意發表厄言,甚而說出報告文學已死這樣的話。

        或者有人退其一步,說報告文學在堅守中發展前進,那么這種憤慨和擔憂是否準確呢?在當下,報告文學作為一種獨特的文體,其文體寫作優勢是否喪失了呢?

        答案要在現實中找。

        報告文學的生命竟勃意盎然。

        李炳銀先生半生治學,自稱是中國報告文學的“管賬先生”,他對這些偏見和擔憂不以為然。在《南方周末》采訪時曾充滿感情地說:“報告文學萬歲!”報告文學能萬歲嗎?他說,“一定能!”

        在本次創作會上,他開宗明義地說,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文學。時代和文學的成長發展也有一個相互需求的關系問題。報告文學,就是在新的時代適應了社會的需要而出現的一種文體。報告文學的發展是自然而然的一個結果,是作家與社會共同參與的結果,不是一個作家主觀地通過堅守就能解決的問題。而且這些年來報告文學的發展一再地表明,當下的時代是報告文學的時代,紛繁復雜的生活需要報告文學這一文體強勢介入,報告文學不僅不會死,而且要活得好好的,是時代選擇了這一文體。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后,我反復思量,就報告文學近年來的使命擔當、核心價值觀的宣揚與深沉的憂患意識等方面而言,報告文學的發展是沒有問題的,為人民寫作的方向一直沒有動搖。而且在傳遞社會正能量,促進社會發展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其主體潮流趨向都是很好的。

        據統計,2013年,我國長篇小說共出版4729部,但閉上眼,不知道人們會對那幾部作品留下印象。可是報告文學就不一樣了,就2014年而言,我隨便就能舉出20部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這可能與我是個報告文學的專業讀者有關,但報告文學的成績是不可以忽略的。報告文學完全可以成就一個人,成就一種文化文學現象。像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報告文學就曾經是中國文學創作中的主角,占領著文學舞臺的中央。報告文學是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文化生態的文體。

        在報紙新聞、網絡新聞到達不了的地方,到達不通透的地方,到底不深刻的地方,報告文學正在給我們帶來一個驚喜,當報告文學處于一種很好的歷史機遇當中時,真實的生活充滿了無盡的魅力,是任何一個作家在房間里虛構不出來的。報告文學正是社會真實生活魅力的很好傳遞渠道。

        作為報告文學作家,我們要和整個國家、民族一起呼吸,一起參與大時代的變革,在生活和作品中,要有一個作家獨立的思考和評判能力,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非虛構”一詞的爭議

        “非虛構”一詞在中國引起的爭議,一定會引得最早使用這個詞語的外國知識分子在墳墓中也啼笑皆非。

        據何建明先生講,這個詞語的運用最早是法國以左拉為首的一批小說家提出的,西方有“非虛構小說”一說。可見這個詞在運用之初就不是嚴謹的,但顧及當時的文化生成環境,且由小說家而非由理論家提出,不嚴謹倒也罷了。

        可是,近年來,這個詞在中國熱了起來。先是一些評論家鼓吹報告文學已死,試圖以“非虛構”一詞取代報告文學這一文體,有貌似的理論鼓噪,有作品發表,初衷是好的,可是不嚴謹,原因在于,雖以“非虛構”闡述報告文學的本質,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過大,且概念的內在邏輯是相互矛盾的。當試圖以其取代“報告文學”這一文體時,獨特性就隱微了,消融了,成了虛構文學的另一個對面,是一個文類概念而非文體概念。筆者曾在《非虛構一詞的困惑》一文中有詳盡的辯駁。

        所謂的“非虛構”文學在中國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好多作品并非“非虛構”,即真實,而是自由寫作,感性寫作,包含一部分作家在現實中的投機和逃避。何建明先生說,此時,真和假摻雜在了一起。依我看,發表的一些所謂“非虛構作品”沒有正面歌頌的,多是一些個人的社會感觸和接觸內容,格局小,社會責任擔當意識薄弱。似乎也沒有站在正確的立場上理解批評黨和國家的現實,缺乏一個作家的理性和分辨大是大非的能力。

        李炳銀先生說,“非虛構”的提出其實就是試圖借用和開發真實的價值。但是,在這個開發和借用的過程中,編輯、作家又想給自己留下足夠的自由表達空間,不使自己被緊緊地捆綁在事實上,避免因事實真實帶來某些壓力和糾纏,就在寫實的邊緣,為自己開了一個可能逃避的小口。這其實是作家、編輯缺乏對真實承擔負責勇氣的表現,是不惜犧牲真實而為了所謂的文學性的投機做法。

        李炳銀先生認為:報告文學文體本身就是一個具有開放性胸襟的概念,其寫作方式各不相同,表現形態也各有類型。“非虛構”這一概念很早就已經進入中國,當時中國已有“報告文學”這一概念,而報告文學的根本就在于“非虛構”,即真實。于是大家便默認了這兩個概念的等同,非虛構就是報告文學,報告文學就是非虛構。“非虛構”這一概念隨著當年報告文學的風行而被漸漸淡忘。但近年來因為很多人對“報告文學”的陌生和偏見,試圖取消“報告文學”,并把“非虛構”概念強勢推出,“水由此變渾了”。大眾的目光都被吸引到這一“概念”身上,卻不知道它與報告文學曾經的淵源。比如梁鴻的《梁莊》就被我收入《報告文學選集》。現在重要的問題是,有些媒體推出的所謂“非虛構”作品,是否真的是“非虛構”?作者是否可以承擔起真實的責任?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