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張未民:人民大地 文學有為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12月03日09:29 來源:中國作家網 張未民

        金秋十月,吉林省作協剛剛結束“吉林大地行”文學采風的兩場主題活動,一場是吉林西部河湖連通工程的考察之行,一場是吉林東部長白之秋人參考察之行。回到長春市即傳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的消息。一路鄉土風情生活畫卷,與習總書記的文藝新論齊涌心頭,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和震撼。生活在召喚,總書記發出號召,文學藝術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事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文化的興盛有待于文藝的繁榮與創造,文學藝術工作大有可為。

        學習習總書記重要講話,大家談得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鐵凝主席說過的五個字:“良心和責任”。深刻把握習總書記講話的精神實質,我們要牢記五點:一是要牢記文學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的“良心和責任”,充分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要牢記創作始終是中心任務,作品是文學家的立身之本,胸懷人民大地,守望文學家園,區分好義和利,把握好美和丑;三是要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準確把握文學與人民、文學與生活、文學與市場、文學與時代、文學與民族的關系;四是要牢記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學的靈魂,融匯中外優秀文化遺產,弘揚中國精神,將中國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一起來;五是不斷加強黨對文學工作的領導,大力扶持文學新人,充分發揮作協優勢,形成不斷出作品出新人的局面。

        貫徹習總書記重要講話,吉林省作家協會要在落實上下功夫,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落實到服務人民上,把以創作為中心的文學工作落實到服務創作上,把以文學事業建設為中心的協會任務落實到文學工作者的肩上,把以中國精神為靈魂的社會主義文學落實到文學的精神生活之價值取向上,在新起點上實現新的發展。

        努力讓文學與人民群眾“不隔心”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我們要高揚人民文學的旗幟,不斷增強文學鮮明的人民立場和人民性質。

        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其實質是人民的文學觀問題。所謂文學觀就是對文學的看法和認識,它尤其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最能顯露本色。寫人民之心,發人民心聲,抒人民之情,為人民服務,這樣的人民文學觀是中國現代性文學最重要的特點之一,是其作為社會意識形式和人類的民族的精神樣式把握世界的基本途徑。作家和文學界自己并不能為整個社會的文學觀立法,只有在為人民服務的價值確認與理想追求中通過廣泛的對話才能達成。因此我們的作家和作協不能關起門來講求孤芳自賞的所謂專業的文學觀,而應使自己的行業、專業文學觀與廣大社會和廣大讀者的文學觀通過對話協調起來,將對文學的理解與對人民的理解一致起來,將對文學觀的把握與對世界觀的改造與獲得統一起來,如此努力才能樹立真正符合現代文化要求、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學觀。為此,我們要努力讓吉林省2100名省作協會員和作家們懂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不僅專心和潛心于自己的個人文學事業,不僅胸懷世界、胸懷祖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和13億人民,而且要記掛吉林省17萬平方公里土地和2700萬各族人民,記掛全省還有近5000人的各級作協會員,記掛全省每年發表約15000件作品的創作規模,為之積極介入,為之甘愿奉獻,為之殫精竭慮,奉獻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要發揮功夫在詩外的藝術傳統,廣泛接觸社會,深入現實生活,堅持搞好“吉林大地行”文學釆風活動。要堅持“寫心”追求、“走心”效果,當如一句吉林的傳統藝諺所說的“開心的鑰匙”,做到與人民群眾“不隔心”,使文學不脫離人民,和人民群眾同心同德,同呼吸、共命運。為了通過文學評論溝通廣大群眾,又不被娛樂性信息所左右,吉林省作協與《吉林日報》合作開辟文學評論專版,兩周一次,效果很好,已堅持兩年。散文家胡冬林得益于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計劃,帶著行李卷在長白山區深入生活7年之久,寫出了自然文學代表作《狐貍的微笑》,用現代生態觀念生動地詮釋了嶄新的人民性和文學觀。另一位作家任林舉在大江南北采訪半年,寫作又半年,寫出了被稱為“去模式化”的報告文學《糧道》,充分顯示了作為一個糧食主產區和糧食大省的吉林人民的責任心。在人民大地上行走,吉林作家的生活熱情、現實主義傳統加上人文理想與浪漫情懷,體現了良心和責任的人民性方向,我們對此感觸頗深,更要在工作中經常提倡。

        努力用“吉林文筆”為“中國精神”添磚加瓦

        習總書記的講話講了文化的基本理論觀點,是文學的常道。我們要回歸和堅定這些文學常道,適應文學新常態,主要有三點重申。一是重申文學的作用;二是重申創作中心,作品之本;三是重申中國精神,也是中國千年優秀文化傳統的常態。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重要講話,我們要用認真的創作和厚實的作品說話,以筑建文學高原為目標,努力跟上當代中國文學的時代進程,作出吉林文學的應有貢獻。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就全國文藝整體狀況指出了有高原但缺少高峰。客觀地講,就吉林文學而言,我們在全國文壇格局中,尤其和文學發達的兄弟省市比,別說高峰,高原可能都談不上。但是,如果我們自己和自己比,吉林文學近20年來的發展繁榮還是很明顯的。如果用作品實績來說話,上世紀80年代時我省如有小說被重要選刊選載,其作者就會被調到省作協從事專業創作;但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現在,我省已積累了140多篇被全國重要選刊選載的優秀中短篇小說;散文的狀況也大抵類似,出現了創作比較繁盛的局面,被重要散文選刊選載的優秀散文作品也積累了百篇以上。這些都是吉林文學最具原創性審美成果的部分,顯示了創作的繁榮,也多少改變了長期以來有關“東北少文”的印象。近年來,為了推動以創作為中心、以作品為根本的文學務實思路,我們參照中國作協的做法,開展了“重點文學作品扶持工作”,5年共扶持立項作品150部;省作協還建立了“吉林文學兩獎”制度即吉林文學獎和吉林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再獎勵,均已舉辦了4屆,建立了良好的專業聲譽。尤其是大力實施《作家》雜志的名刊戰略,使其成為吉林文學的品牌和創作中心,每年的“吉林青年作品專輯”集中展示本省創作力量,起到了名刊帶動作用。連續多年編輯《吉林文學作品年選》和《吉林文學評論年度集》,也對積累成果激勵創作起到了作用。幾年來的滋養使吉林文學有了起色。在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上都開始有所收獲了,真是令人欣慰。

        最近,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重要講話的熱潮中,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專門接見“魯獎”獲得者并專門聽取了作協的工作匯報。吉林省委正式給省作協確定了“建設北方文學高地”的目標,激勵我們由建設精神文化高原而去攀登高峰,意義深遠。我們理解,這是在講話指引下給我省文學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起點,一方面,它讓我們在更大的甚至是全國文學大格局中來考慮吉林文學的發展;另一方面,它要求我們于中國文學隆起的巨大高原中在吉林這個環節和部位上不能塌腰,可謂責任重大。目前,吉林省委宣傳部正在協調幫助我們制定可行的工作規劃,逐步打造、形成面向北方的文學高地態勢。

        本著建設文學高地的目標,為樹立吉林文學形象,樹立品牌,我們提出了“北方寫作·吉林文筆”這個復合式概念。力圖通過整合本土闡釋,深化對魯迅先生提倡與支持的“東北文學”及其“越軌的筆致”的領悟,重續東北文學文脈,磨練和創生出一支吉林作家所能彰顯文采風流的“吉林文筆”,為中國故事增添可大書特書的獨特筆致。

        努力讓文學人才脫穎而出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我們要大力培養中青年作家,一代文學新人的健康成長,是我們事業興旺的保證。

        近20年來,吉林文學積累了一批40至60歲之間的富有才華的中青年作家,其中有40人左右在國內文學專業領域比較活躍。他們在近20年來中國市場經濟大潮中經歷了考驗,正像習總書記所說的那樣,他們沒有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沒有做市場的奴隸,而始終堅守清貧的文學書寫生涯,靠文學作品的精神創造而作出成績,一步步地被文壇認可。他們是吉林文壇最為寶貴的財富。如何扶持幫助他們,進而再發現篩選培養更年輕的“80后”、“90后”文學新人,則是文學事業在未來20年成功與否的關鍵。為此,我們加強了吉林省文學院建設,明確將其定位在擁有文學創作領軍人物、進行重點文學創作及其項目管理、文學教育與培訓,這樣三位一體的職能,將其打造成為文學創作與教育的實體平臺,實行駐會專職作家與簽約作家雙重新體制。簽約了13名50歲以下中青年簽約作家,加上專職作家,省作協集中了全省近20位領軍作家團隊。舉辦每年一屆的青年作家高級研修班,舉辦不定期的“中國作家公開課”文學講座,全力做好文學人才的培養,使其后繼有人,保證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們正按照省委建設北方文學高地的要求,爭取在人才引進與待遇上的傾斜支持政策,盡力以人才高地墊高創作高地;我們建立了小說、詩歌、散文、兒童文學等專業委員會,形成專業性文學工作平臺,使文學隊伍做大體量,朝更專業化合理化方向發展。

        總之,吉林作協在努力,問題很多,差距不小,困難較大,對此我們已有比較清醒的認識。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深植生活沃土,努力開創新的局面。

        (作者系吉林省作協主席)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