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鐵凝:牢記良知和責任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10月16日23:00 來源:中國作家網 鐵凝

        72年前,我們黨在延安召開了一次文藝座談會。在那次會上,毛主席發表了《講話》,為中國文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鼓舞著廣大文藝家走向時代,深入生活,把自己的創作與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今天,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中央召開這樣一個文藝座談會,對于激勵和引導全國文藝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事業中去,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新時期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廣大作家響應時代的召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作出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中國文學事業呈現出大繁榮大發展大團結的生動局面。回顧走過的道路,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中國文學的繁榮離不開黨的文藝政策的指引,離不開黨中央的親切關懷。黨為文學發展指明了方向,營造了良好的大環境、大氣候。“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命脈。在黨的文藝政策指引下,作家的創作和作品出版的空間越來越廣闊,深入生活得到了很多具體、實在的幫助。黨的關懷激勵著作家為人民書寫、為時代放歌。

        在今天的會上,很多同志都會想起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所寫的那篇《憶大山》,我和許多作家朋友一樣,都從這篇文章中感受到那種情深意長的溫暖。作家特別關注細節,《憶大山》中的很多細節令人難忘。比如,總書記當年經常和賈大山促膝長談,有時夜深了,院門關了,他們一起悄悄地從大鐵門上翻過。比如,賈大山是總書記到正定后第一個登門拜訪的對象,而在賈大山垂危時,總書記又專程前往正定,兩人執手相望,留下了賈大山人生的最后一張合影。我們從這些細節中感受到了高山流水般的相知相敬,我們也從正定一個作家的小院想到了延安的窯洞,體會到了黨對廣大作家的尊重、信任和愛護,對“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深切期許。

        我個人也與賈大山同志熟識。當年,讀了總書記的文章,我一直在想,是什么使他們結下了那樣深摯的友誼?我想這是因為賈大山同志的高尚人品,同時也是因為賈大山是一個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的作家。他曾在一篇小說中借著主人公、一個鞋店掌柜的嘴說過:“人也有字號,不能倒了字號。”在和賈大山的交往中,他給我講了許多農村和農民的故事,在他的講述中、在他的作品里,我能夠強烈地感到,他的呼吸就是廣大農民的呼吸,他眼中的光就是照亮著無數勞動者心靈的光。他的筆下凝注著人民疾苦憂患的重量。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他從來也沒有把自己的命運與黨和國家、人民的命運割裂開”,“他更沒有忘記一名作家的良知和責任”。

        “良知和責任”,正是因此,總書記和賈大山情深意長,也正是因此,我們的人民和我們的作家心心相印。文學從來就不僅是作家個人的事業,中華文化有著悠久深厚的“詩教”傳統,文學一向被看作是正人心、化風俗的重要途徑,“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感悟人生,增強明辨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更讓人們看到光明和希望,對生活充滿信心”。從古至今,那些偉大的作家們,從未放棄他們對家國天下、對民族命運的責任,他們的作品呼應著人民的憂樂,深沉地表達著把中華民族從根本上凝聚在一起,使人們向上、奮進的思想和情感。牢記良知和責任,這是黨和人民對廣大文學工作者的鄭重囑托,我們要有擔當的氣概,不辜負黨和人民對作家的期待。

        馬克思早年就指出,“人民歷來就是作家‘夠資格’和‘不夠資格’的唯一的判斷者”。如何面對和迎接這樣的“判斷”,中國文學在百年的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提煉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那就是,文學什么時候與人民共呼吸、共命運,文學之樹就會枝繁葉茂,什么時候離開和違背了人民,文學之樹就會枯萎凋零。這一點,一再地為歷史所證明,它仍會被未來的歷史所印證。

        (本文系在2014年10月15日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摘要)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