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時政要聞 >> 文藝工作座談會 >> 正文

      為人民抒寫 為人民抒情 為人民抒懷——一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10月16日13:22 來源:光明日報 本報評論員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5日上午在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指出,“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

          他同時強調,“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

          人民的實踐、人民的生活,是文藝作品的源頭活水;面向人民、服務人民,是文藝工作的神圣使命。是否能在這個高度上進行創作,決定了一部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進而決定了它的傳播力和美譽度。從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豐富的文藝作品中可以看到,經典的往往也是流行的、高水準的常常也是高人氣的,只有贏得人民的作品才能在長久的時間內贏得市場,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起來。

          贏得人民,文藝作品要展現出社會歷史高度。魯迅先生論文藝,稱其為“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縱看古今,任何經得起時光檢驗、歷史淘漉的經典作品,無一不富含著對時代問題的追問、對現實人生的觀照、對社會生態的考察、對歷史大勢的深思;無一不是以真求美、以質修文、以現實的深度贏得藝術的高度。正是它們,綿延不斷、前后接續,形成了一部社會文化歷史,動態地提升著一個民族的人文精神。也正是它們,不斷地向后來者重申著文藝創作的根本要求:根植人民,觀照時代,無愧歷史,面向未來。

          贏得人民,文藝作品要富含民族文化精神。有民族的視角,才有世界的眼光,有中國文化,才講得出中國故事、唱得響中國聲音。作家莫言圍繞山東高密“東北鄉”構筑的精神世界,為他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翻譯家許淵沖在中國詩詞和英法韻文之間的互譯,為他帶來了國際文學翻譯界的最高獎項。經典作品如此,大眾文藝更是如此。《中國好歌曲》的節目模式被海外訂購,吸引力在于原創,也在于其所表達的東方美學意境;《舌尖上的中國》成功實現國際傳播,是因為華夏美食,更因為其中流動的中國文化興味。好的文藝作品的共同規律就在這里:要對流行文化有把握和前瞻,又要對傳統文化有理解和消化;要諳熟市場的普遍傳播規律,更要展現出民族文化特有的價值關懷。

          贏得人民,文藝作品要有面向群眾、扎根生活的風格。“接地氣兒”作品耐看,就是因為它們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非洲熱播,原因正在于習近平總書記那句評價——“使坦桑尼亞觀眾了解到中國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主流正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能收獲高人氣和高美譽度,源于它表達的題材,也源于它的“表達風格”:寫偉人也寫普通人,寫國是國情也寫百姓生態,讓觀者體味到,廟堂之上也有人情味、百姓家里也有大政治。主旋律如何接地氣?找到生活、回到生活應是答案。

          讓一部作品有崇高之美、信仰之美,有思想深度、藝術高度,追根究底都取決于以人民為“出發點”“落腳點”“鑒賞家”和“評判者”的創作態度和藝術宗旨。這樣的好作品,有些會同時贏得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有些則會在更長久的時間中贏得歷史的掌聲,在更深層的意義上展現出對社會文明發展的影響。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站在“人民創造歷史”的寬闊視野上觀察和評價文藝作品,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對當代文藝創作的激勵和鞭策。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