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2014青年漢學家研究計劃落幕,與會漢學家表示——了解中國才能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09月22日09:08 來源:中國作家網 王楊 李曉晨

        今年9月,由文化部、中國社科院、中國作協共同主辦的“2014青年漢學家研究計劃”暨“中國當代作品譯介研修對接計劃”在京舉行。來自近20 個國家和地區的青年漢學家們來到中國,聆聽名家大師的學術講座,走進街頭巷尾體驗普通中國人的生活,漫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感知中國文學的悠久歷史,和中國 青年作家對話交流,了解當代文學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半個多月的時間里,各國漢學家之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并對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中國文化有了切身的感受。在 他們看來,這次難得的經歷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也將為他們日后的研究帶來啟示。

        9月19日,該計劃的結業儀式在京舉行。中宣部副部長黃坤明,文化部副部長董偉,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培林,中宣部文藝局局長湯恒,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主任梁鴻鷹、副主任何向陽以及30余位漢學家、翻譯家與會。

        文學使各國讀者跨越隔閡、真誠交流

        今天,人們稱之為“漢學”的這門學問已經蔚為大觀,其內涵和外延發生著歷史性演變,已經成為一個囊括中國哲學、歷史、文學藝術以及政治、經濟、 社會等方面的龐大的知識體系。漢學研究的主要力量便是那些憑著興趣和熱情投入其中的漢學家們,因此,舉辦青年漢學家計劃就具有重要意義。

        正如董偉所言,漢學家和翻譯家們在幫助西方和世界認識、了解中國,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為世界構筑了一個關于中國人和 中國文化的現實和想象空間,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橋梁和紐帶。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對外文化交流創造了良好的機遇,也為漢學家、 翻譯家們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他希望各位漢學家、翻譯家能更多地走進中國,在進行文本研究和翻譯的同時,也能切實地體驗、考察、研究中國的現實生 活。

        文學交流為世界各地的讀者帶去真善美的體驗,讓他們得以跨越隔閡、真誠交流。梁鴻鷹談到,文化交流的本質是創造出一個可以與他人對話的世界,而 不是制造障礙和隔閡。文學讓不同國家的人進行真正意義的交流,互相靠近。人們也會從文學作品中感受自我和他人的異同,領會世界和人生的博大浩瀚。漢學家和 翻譯家作為人類精神力量不可缺少的溝通者,他們以自己的辛勞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建構起亮麗的彩虹,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更加豐富的相互了解的方式, 推進不同種族、地域的人們深入了解,實現和諧共處。

        “我們想更多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

        本次研修計劃為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30多位漢學家提供了了解中國的機會,也為他們提供了真誠交流的平臺。漢學家們在結業儀式上表達了自己最真 實的想法,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希望研修計劃能更加密集,同時采取更多樣的形式。他們說:“我們想了解更大的中國和更豐富的中國文化。”

        來自貝寧的莫里斯注意到,這幾年中國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文化在中國的對外交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在與普通百姓的交流中發現,“中國夢”成為 一個關鍵詞,他想就此展開進一步的研究,全面系統地了解其中的豐富內涵。捷克漢學家李素談到了全球化、信息化時代文學的處境。她認為,嚴肅文學與暢銷書讀 物的不同處境啟迪著人們的思考:今天,嚴肅文學該如何應對挑戰,才能尋找到新的生機?她說,在捷克,我們當下所面臨的挑戰是對抗文學過于市場化的傾向。暢 銷書自然會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中找到出路,但具有思想和文化深度的文學作品的推廣,需要漢學家們的幫助。

        曾翻譯過多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美國漢學家艾瑞克說,一個優秀的人文學者不能只坐在象牙塔里,而應該走出去了解社會和生活。中國近幾年在加強文 化交流方面采取了許多措施,這是非常明智的。北京作為一個國際化大城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也是中國整體發展的一個象征。只有真正走進中國,走近普通老 百姓的生活,才會懂得中國到底是什么樣子。而這些對于漢學家們今后的研究、翻譯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不要為“被譯介”和“被接受”而創作

        一段時間以來,國外出版機構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創作較為關注,但在譯介過程中也不能不正視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有時候,中國文學作品譯介到西方社 會,從市場角度反饋的接受度較低。在場的中國作家也表達了他們對于文學作品譯介的感受和看法,較為普遍的一種觀點是,堅持自己的寫作立場。

        張悅然、崔曼莉、付秀瑩、馬小淘等都表示,自己不會為了“被譯介”和“被接受”而創作。李洱說,有一類中國作家書寫傳奇經驗,作品波瀾壯闊,這 種作品通常會受到國外出版社的關注。而另一類作家主要表現理性和知性生活,他們是在現代漢語發展較成熟后才出現的。國外特別是西方的出版社可能會覺得這類 作品在自己的國家已經很多,不值得出版,但李洱強調,如果要了解中國人上世紀90年代以后的生活,要對中國人的經驗進行辨析,了解中國人精神世界中反省式 的經驗,就有必要了解這類作家。

        出版人黎波發現,在國內形成了穩定創作風格、能夠通過作品來反映中國改革開放整體社會情況的作者和作品更容易為國外讀者所接受。但近幾年,隨著 讀者結構的改變,這類作品也很難暢銷。黎波介紹,目前他們在嘗試不同作者的作品對應不同國家和語種的譯介方式,以尋求接受國需求與中國作家創作特點的平 衡。

        文學作品的對外譯介同樣少不了利用各種國際出版交流平臺,比如國際書展就是展示中國作家和作品的重要平臺。出版人劉永淳介紹說,中國圖書進出口 集團公司通過舉辦北京國際書展和組織參加國外重要書展來推出作家作品,還通過數字出版平臺“易閱通”和版權對外合作來向海外的出版機構、圖書館和個人用戶 推廣中國當代文學。五洲傳播出版社則通過在海外舉辦多場文學活動來推動國外讀者對中國作家的了解。

        文學和文化的交流就是這樣奇妙,盡管語言不同,膚色各異,相隔萬里,卻總能相聚在一起,為著同樣的目標思考、表達和闡述。作者和譯者之間構成了 這個世界上一種美好的關系,他們可能素未謀面,卻心靈相通,得以產生深入生活和靈魂的共鳴,這是寫作和翻譯的樂趣,也是漢學家和翻譯家們愿意為之付出心血 和努力的原因所在。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