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做一個有方向感的詩人” 第五屆“青春回眸”詩會在玉樹舉行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07月11日07:53 來源:中國作家網 黃尚恩

        7月6日至8日,由詩刊社、玉樹州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第五屆“青春回眸”詩會暨第二屆唐蕃古道詩歌節在青海玉樹舉行。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宣傳部 部長吉狄馬加出席詩會開幕式。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名詩人齊聚三江之源,參觀災后重建的玉樹新城,尋訪嘉那嘛呢石經城、文成公主廟,走進巴塘草原牧民家庭, 共同見證新玉樹的美麗風采,并參加詩歌論壇探討當下詩歌發展的新可能。

        據介紹,“青春回眸”詩會是詩刊社于2010年打造的、與“青春詩會”相對應的一項詩歌品牌活動,每年邀請部分曾參加過“青春詩會”的詩人,以 及一些沒有參加過“青春詩會”但依然活躍在詩壇的詩人參加,他們大都在50歲以上。在《詩刊》常務副主編商震看來,詩人是用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來對抗時間 的,正如詩人艾青所說,“詩人永遠是十八歲”。因此,“青春回眸”詩會的意義在于提醒詩人們要永遠保持十八歲的樣子,“心靈自由,性格率真,想象力豐富, 創造性強,對未來充滿自信”。

        詩歌寫作的中斷與延續

        “永遠是十八歲”是詩人們應該保持的一種心態,但要在實際的寫作中持續做到這一點是何其困難。詩人胡的清說,一些詩人寫到后面就越寫越差了,這 樣還不如不寫。她自己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寫詩了,“既然寫不好,就不要生產文字垃圾了”。她想先沉淀一下,等緩過來了再繼續寫。在她看來,詩歌是人的肉 身從庸常的現實生活中伸出手來,向高處乞討一縷照耀靈魂的光亮。因此,詩人應該永遠像孩子一樣,對一切充滿好奇、充滿激情,“寫作可以中斷,但不可以停 止”。

        詩人王自亮也曾經歷過一段漫長的“寫作空白期”。他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寫出了一批優秀的作品,于1982年參加了詩刊社舉辦的第二屆青春詩 會。之后的20多年里,因為工作的原因,他毫無寫詩的心境。近幾年,他終于回歸詩壇,陸續在多種刊物上發表自己的新作。在他看來,每一階段的生命體驗都是 非常寶貴的,如果都有詩歌為證,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現在返回去看那段不寫詩的歲月,我總感覺有些遺憾”。但多年的社會歷練也讓王自亮現在寫起詩來更加 得心應手,他說:“早年的寫作更多出于炫技,而現在對社會、人性有了更清楚的認知,詩歌寫作也逐漸回歸到自己的真實內心。”

        這樣看來,詩歌寫作的中斷是很多詩人都會碰到的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詩人,他們一旦開始詩歌寫作,就持續不斷地寫下來。詩人李南說,很多詩人的寫 作沒有方向感,今天有感覺了他就寫一首詩,明天沒感覺就會進入創作的極度茫然狀態。反過來,那些有方向感的詩人永遠把自己當成一個行者,他的詩寫永遠處在 一種“在路上”的狀態。關于寫什么、怎么寫的問題也會經常使他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但憑借對于詩歌寫作的多年磨練,他會一直樂此不疲地嘗試走在屬于自己的 路徑上。

        做一個具備方向感的詩人,不是要求他一定要不間斷地寫,而是要求他一旦寫,就必須不斷地進行探索。李南說,有方向感的詩人明白自己寫作的絕對標 高,使其寫出的每一首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有效性。不僅如此,他一次次地實驗,試圖刷新古往今來的修辭與表現方式,他也必須經歷一些語言、經驗、感受力等 諸多方面的冒險。他不容易被詩壇亂象所迷惑,而是本能地抵制時髦的學說、流派和閱讀,堅持他內心的固執,不從眾、不跟風,并有著得體的自信。“做具有方向 感的詩人,正是我努力的方向。”

        好詩很多但為何得不到承認

        如何評估中國當下詩歌的創作成就,是詩人和評論家們熱衷于討論的問題。在本屆詩會上,多位與會者對此問題的態度出奇一致。詩人靳曉靜、潘紅莉談 到,很多人一談到當下詩歌,總是喜歡拿上世紀80年代來作參照,認為那時候是詩歌的黃金時代,而對當下詩歌卻評價不高。但實際上,在現在這種安靜的寫作氛 圍中,很多詩人寫出了非常優秀的作品。在微博、微信上,我們經常能讀到讓人眼前一亮的詩作,這些作品在觀念和技法上都很值得稱道。

        詩人臧棣同樣認為,當下詩歌創作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有相當一批詩人都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寫得越來越深入、越來越踏實,不再被所謂的詩歌時尚所 左右,而是按照自己的詩歌目標在前進。他們的作品無論是對社會和現實的表達,還是對生存本身的呈現都非常深刻。而且,這些作品之間有著非常大的差異性,大 家不再按照統一的標準、模式去表達。

        但這樣的評價并非是“公理”,在詩歌界內部,很多人對中國當下詩歌的創作現狀并不樂觀。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到大眾、媒體的層面,當下詩歌得到的評 價可能更低。這種兩極化的評價讓人產生很多的困惑。臧棣談到,中國當下的詩歌創作是多樣化的,但缺少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從而容易產生不同的評價。在日 本、美國等國家,一個詩人無論寫得多么反叛、怪異,但他的作品總是能夠和本國的詩歌傳統發生關聯,從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意義。在中國詩壇,我們缺少一個 “主心骨”,對于什么是偉大的中國詩歌沒有形成基本的共識,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把詩人們的作品放到共同的平臺上進行比較,對這些作品的意義也無法作出自信的 判斷。

        呼喚更多有溫度的詩歌

        文學創作講究對人性進行深刻挖掘,但是在一些作品中,我們只看到人性的陰冷,卻看不到一點亮光。在論壇中,詩人李犁談到,過分的技術主義加上對 世俗趣味的沉迷讓詩歌中的理想色彩越來越淡化,一些低俗的東西猶如霧霾在作品中彌漫。在一些優秀的詩歌里,我們雖然看到了人生的真實和真相,但骨縫間滲出 的陰冷和殘酷常常讓我們毛骨悚然。所以詩歌應該有更高境界,需要仰望理想,與此同時需要有溫暖和愛。

        有溫度的詩歌來自有溫度的詩人。在李犁看來,詩人要敢于發聲,要和時代一起呼嘯著前行,篳路藍縷,休戚與共。詩人不能只顧自掃門前雪,要關心與 自己毫不相關的事,詩人連同文本都應該切入現場,與他人一起流汗流血流淚。詩人不能只沉迷在把字詞打造精巧的樂趣之中,也不能把頭縮進自己的情緒里一味地 放大自己的愁怨,詩人不僅需要成為“大我”,更需要“忘我”。詩人的胸懷要像一個廣場,讓大家來踩、跳、跑,盡情地釋放快樂和愉悅。有俠義的詩人才是大 家,有俠義的詩歌才能大氣。一個自私的詩人也許能寫出幾首好詩歌,但絕對無法寫出與時代比肩的大詩歌。

        馮秋子、李少君、閻安、李先鋒等詩人也參加了本屆詩會。據了解,《詩刊》9月號將推出第五屆“青春回眸”詩會作品專輯。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