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江山代有才人出——《廣西文學》“80后”小說專號研討會綜述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07月09日08:58 來源:中國作家網 王 迅

        近日,《廣西文學》“80后”小說專號作品研討會在南寧舉行。《民族文學》主編石一寧、廣西文聯副主席石才夫、廣西作協主席東西、廣西理論家協會主席容本鎮、《小說選刊》副主編王干、《十月》副主編趙蘭振,以及張燕玲、鬼子、凡一平、黃佩華、嚴風華等作家、評論家參加研討會。會議由《廣西文學》主編覃瑞強主持。

        為了推出廣西更多更年輕的作家,《廣西文學》2014年第5期推出“廣西‘80后’作家小說專號”,延續了《廣西文學》培養和扶持廣西本土文學后備力量的辦刊理念和宗旨。在1996年,《廣西文學》策劃推出了“廣西青年小說家8人作品展”,展示了廣西青年小說家的創作實力,后來這8位小說家成為了廣西文學創作的骨干力量。2006年,《廣西文學》又推出“廣西小說新勢力十一人作品展”,集中展示了人數更多的一批廣西文學界的新生力量,引起關注和好評。這次借用“80后作家”概念,向廣西優秀“80后”作家征稿,最終精選出小昌、侯玨、吳了了、肖瀟、車海朋、馬中才、韋孟馳、鐘欣等8人的作品。《廣西文學》主編覃瑞強認為,這8位“80后”作家無論是從生活經歷、思考方式還是從寫作姿態上來看,都與之前的廣西作家有著顯著的差異,呈現出他們獨特的文學景觀,值得研究和探討。與會專家對“80后”小說專號給予了積極肯定,從作家代際、創作技巧等層面對小說專號作品給予切實的評價,肯定成績的同時提出問題,為廣西“80后”青年作家今后的創作指明方向。

        評論家張燕玲從“日常生活”的角度,肯定了“80后”作家達到一定程度的審美表達,并提出當小人物、小敘述、小意識成為小說基調時,需要作家在大時代觀照“小”事物,或者說,在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發現潛伏的“異化”、暗流的人性幽微,用筆觸探尋到人性更隱秘的深處,透過現象直抵世界與人性的本質。專號作品較多狀寫日常生活中的愛情家庭婚姻的蛻變,或日常的吃喝玩樂流水細節、無聊狀態和精神困境。小昌、侯玨、吳了了的作品都在寫青春期的游走和自我尋找,這些年輕人的叛逆與無聊,在他們瑣碎的一地雞毛中尋找各自的愛情和自我。肖瀟、車海朋的作品也是寫大時代里的小人物,而這些底層的掙扎和沉默的人物是生長在鄉土深處的,他們的背后有著生存與命運的黑洞和悲涼。筆觸比較從容和平靜,但敘述內里中藏著一種緊張感。如果可以,是否還應進一步思考為什么人心何以如此?我們的生活何以如此?因為書寫不能止于表象,應透過表象,直抵世界與人性本質。

        王干從敘述人稱、校園背景、鄉村經驗、世界與境界等四個方面觀照廣西“80后”小說專號,確認廣西“80后”作家的創作特征。首先是第一人稱“我”的敘事大量而自由的出現,暗示著某種環境的自由和寬松,說明我們這個時代的進步。三個中篇中,“我”講述的不是他人的故事,完全是自己的個人遭際,從中能感受到“80后”這一代生存的選擇和個人的存在。其次是校園的胎記。王干結合韓寒《三重門》指出,“80后”寫作起步于校園,校園像一個溫暖的搖籃,培養了他們的人生基調。他接著以侯鈺的《立地成佛》為例,說明為什么“80后”寫作會出現校園的背景。因為“80后”是從學校到社會,他們在社會中碰到難題的時候,老是想回到校園,所以他們對校園記憶的依賴非常強烈。第三是鄉村的尾巴。《來自楊莊》等以鄉村為背景的作品對鄉村記憶的描寫與“60后”、“70后”作家不一樣,他們寫另外一種鄉村,從城鄉兩個維度闡釋“80后”成長的空間。最后是世界與境界。“80后”沒有經歷社會動蕩、理想破滅和信仰的糾結,所以,“80后”寫得最多的是外來者的陌生感和虛妄感,以及他們融入社會的艱難和困惑,這是“80后”的一個基本主題。

        石一寧認為,《廣西文學》這期專號提供了很豐富、很深刻的認識價值,同時,這批“80后”作家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正像他們的思想一樣,他們的敘述是相當自由的。《我夢見了古小童》反映了“80后”這一代人與“60后”、“70后”迥異的漂泊的精神狀態。特別是《賠償金》中親情淡化和人性退化的現象,讓讀者聯想到廣闊的社會現實,產生強烈共鳴。在技法上,這批作家不受文法局限,文學表達自由隨意,但有失分寸的把握。他以《立地成佛》為例指出,作品寫出了“80后”面對的生活困境,以及生活中難以解決的挫折和沖突,但分寸上還需要斟酌。因為小說的沖突、矛盾激烈到什么程度,最終導致主人公采取什么行動,應該有一種邏輯和理性在里面,而不能僅僅由作者的意愿來決定。描寫一種情感關系、人際關系應該按照所描寫的關系去寫,按照內在的邏輯、內在的理性去寫。

        容本鎮在發言中說,《廣西文學》曾集體推出過幾批作家,可以說《廣西文學》與廣西作家、廣西文學是一同成長的,《廣西文學》的成長推動了廣西作家和廣西文學的成長。這次集中推出的“80后”作家展示了廣西作家隊伍的后勁和潛力,真實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壓力和他們面對的種種生存困境。小昌的小說借助愛情的外衣,寫出了生活的不確定性、命運的不可琢磨和無法把握的狀態,內涵豐富,語言功夫好,很有才氣。《立地成佛》寫“80后”生存的壓力、躁動不安的狀態,這是生活壓力造成的,主人公最后被社會逼得喘不過氣來,結果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同時,他認為,有些作品寫得太滿,太直白,留白太少,給人想象的空間太小,這是專號作品普遍存在的問題。

        趙蘭振就小說的真實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專號作品在真實性上有待斟酌。這種不真實既有事理的,也有細節的。比如,小昌的敘事中,男主角對古小童的留戀缺乏令人信服的理由。古小童到底是哪一方面讓男主人公留戀,關于這一點,小說寫到最后也沒有交代。《黃金船》的不真實在于作者對細節琢磨不到位。一個老人在家做飯,船上來了六七個人,他怎么做飯?這不是一件小事,要應付一堆人的飯,一個人怎么做得到?這是很現實的問題,而作者只是一帶而過,顯得不那么縝密。衡量一個小說家是否優秀,就是看他能不能把讀者拉進他所創造的世界,讓他產生親臨其境的感覺。從這個角度,趙蘭振覺得《美女來到我們村》在細節真實上值得稱道。比如在玉米地里被玉米葉的邊緣刺傷,會出現什么狀態;七八月份的水里面,傍晚時刻的涼意,小魚怎么樣咬皮膚——這是很獨特的生理感覺,小說都有真切的呈現。

        從年齡特征的角度,東西認為名家創作年譜是青年作家借以自我反省的參照物。從傷痕文學、尋根文學、改革文學、先鋒文學到新寫實,最后到“70后”、“80后”,中國文學流派越到最后越重視年齡,這是因為作家創作風格很難統一命名,風格沒法概括。東西看到了當前青年作家創作的同質化問題。因此,他建議廣西“80后”作家多關注作家創作年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蘇童的《妻妾成群》都寫于非常年輕的時期。從創作年譜中反觀自己的寫作狀態,可能會對創作有警醒作用。

        石才夫在發言中說,小說家是有特殊使命的。時代、社會、國家需要小說家用他們的作品來涵養國民的性情,扭轉社會的風氣。希望“80后”作家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及時關注國內外文壇前沿動態,拓寬視野和境界。《廣西文學》承擔著培養廣西文學后備人才的任務,肩負著溝通區內外文學交流的重任。他希望刊物要辦出特色,打造品牌,培養新人,發現新人,今后應該還要向區外的刊物學習,更新辦刊理念,完善欄目設置,把雜志辦得更好。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