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突破代際阻礙 書寫現實本質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06月06日09:21 來源:中國作家網 劉 颋

        一段時間以來,作家如何表達現實,批評家如何讓自己的批評及物、接地氣,地域書寫如何在地方性寫作中完成整體性的表達等問題成為各種文學會議討 論的熱門話題。誠實面對作家與現實的關系、秉持“初心”、突破文學與批評的代際阻隔等問題,也成為近期在青海西寧舉行的第二屆全國青年作家批評家主題峰會 討論的熱點,代際與現實成為討論的關鍵詞。在“中國夢與文學高地”的主題下,與會作家和批評家們大膽把脈當下文學創(chuàng)作,銳意探究和展望中國當代文學的傳承 與未來。

        重要的是洞察力而不是代際劃分

        從宏大揮灑的長河寫作、家族敘事到小敘事,對應著的是文學批評中以代際來劃分并標示一代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這樣的劃分究竟給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被代際的作家如何才能突破自己的代際局限?

        孟繁華認為,對任何一個時代而言,青年的銳氣、發(fā)現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都是其中重要的文學收獲。當代文學習慣以代際來劃分作家群,但代際并不能成為 作家創(chuàng)造力、作家的深度與廣度的劃分標準。是否能立足于所處的時代洞透現實、洞穿人性并給予藝術審美的表達,是衡量一個時代文學成就的重要標準之一。

        突破代際標簽、以自身的獨特性通向文學的高地,成為了眾多青年作家和批評家的心聲。正如青年作家張定浩所說,作為一個寫作者,希望一直記得自己 寫作的初心,并能夠時常回到那里,像一個初學者那樣,滿懷忐忑,誠實地感受那種表達的艱難與創(chuàng)造的喜悅。他期待自己的創(chuàng)作是某種經驗與天真的結合,而這里 的天真,就像維特根斯坦所說的,是“一個人奮力拼爭得來的單純,而非出自天然的免于誘惑”。

        置身當下多元多變的文化語境中,想要準確把握時代和社會變得日益艱難,漸趨碎片化的生活導致認知、思想與審美支離破碎。傅逸塵認為,被商業(yè)社會 和世俗生活的洪流所裹挾的作家們,被區(qū)隔在了一座座由題材風格、創(chuàng)作模式甚至是受眾期待所圈限的“孤島”之上。當作家們自覺走出“囚禁肉身”的孤島,闖入 “砥礪靈魂”的荒原,試圖重新認識和發(fā)現大陸的時候,這個時代的文學高地才會真正隆起。

        直面?zhèn)體經驗的差異,拋開代際的遮蔽,回到文學的本源和創(chuàng)作的初心,使自身具有超拔現實的力量,成為了青年作家批評家們切近的文學夢。

        突破狹小自我  關注人類共同處境

        生活現實如何轉變成文學的現實?通向文學高地的道路上,個人書寫如何才能獲得本質性的意義?與會青年作家和批評家認為,當下文學視野和審美取向 面臨退化和僵化,欠缺一種具備統攝和整合力量的精神資源,呼喚可以站在高處俯視眾生的理想視角,應該是中國夢就文學而言的一種意義。

        金理的發(fā)言從自己對青海文學記憶的反思開始。他認為,在中國夢的敘述中,如何安放地域性創(chuàng)作所提供的意義,首先應該辯證理解地域性與共同體、特 殊與普遍之間的復雜關系。盡管環(huán)境的殊異是構成精神文化差別的巨大外力,但文學藝術終究表現的是人類的心靈與情感,它畢竟不像動植物那樣,“生于淮南則為 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因為氣候、土壤就彼此隔閡。文學本就具備一種突破狹小“自我”的超越能力、飛翔能力,它應該擁抱恢弘的人類精神文化,與人類共同的 生存處境作流轉不已的對話、溝通。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同一個夢”,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說也是“我的夢”,是多層次、多維度、多色彩的斑斕的夢,因為中國的地域多樣性、文化多樣 性、族群多樣性的歷史與現實決定了“我”不是一個同質性的單向度的“我”,而是多元共生、生生不息、流變不止的多重維度的主體。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 作家的文本構成了一個個“這樣的”文學,如同地理意義上的高原,以其各自的獨特性形成了“中國文學”的整體風貌。文學如何表述這樣的體系性存在的“中 國”,講述它的歷史、現實、夢想與希望?劉大先以掘藏作比。他認為,文學的掘藏,不僅是一個文學創(chuàng)作者向外部社會、向中國的復雜現實開掘,同時也是向自己 的內在心靈掘進,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世界。

        日常生活的缺失、套路化和對現實問題相對過快的處理是陳思對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問題的梳理。他認為,文學史不應該是一部技術史、出版史或政治史,更應 該是一部精神史。而精神史必須建立在對日常生活的描述之上,不能放逐所有細節(jié)。人的精神要通過描繪人的生活來寫。脫離了日常生活的“精神史”,只能算是 “概念史”。

        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要沉潛下去,以發(fā)現的眼睛透過現象觸摸社會現實的本質,抓住時代脈動,表達時代精神。在一個意緒紛亂的文學場域里,更應該秉持初心,堅守文學的正道。這是參加本次峰會的青年作家和批評家們的共識,也是他們給自己定下的目標。

        會議期間,與會作家、批評家還通過現場投票評選出2013年度青年作家和年度青年批評家。李鳳群、格日勒其木格·黑鶴當選為年度青年作家,劉大先當選為年度青年批評家;茱萸獲得2013青年作家年度表現獎,張定浩獲得2013青年批評家年度表現獎。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