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海飛長篇小說《回家》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05月17日19:14 來源:中國作家網
      海飛長篇小說《回家》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海飛長篇小說《回家》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
      會場會場
      閻晶明講話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閻晶明講話
      張松才講話中共寧波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松才
      陳純躍講話浙江出版聯合集團副總裁陳純躍
      曹啟文浙江省作協黨組副書記曹啟文
      與會王山主持會議
      與會專家與會專家發言
      與會發方與會專家發言
      與會專家與會專家發言
      與會專家與會專家發言
      與會專家與會專家發言
      與會專家與會專家發言
      與會專家與會專家發言
      與會專家與會專家發言
      與會專家與會專家
      作者海飛作者海飛發言

      由長篇小說《回家》帶來的思考

      文學作品該怎樣表現戰爭

        對我們這個民族來說,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不僅是一道深刻的傷痕,也給人們留下了永無止境的思索。作為民族情感記憶的重要記錄,文學作品又該如何呈現和反思戰爭?在抗日神劇、雷劇備出的今天,這個問題就更值得人們思考。

        今年3月,海飛的長篇小說《回家》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小說講述了一群被打散的、想回家的軍人,為阻擊日本侵略者,和當地民眾一起保家衛國的故事。5月17日,《回家》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者在討論小說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同時,更談及小說對今天的作家特別是青年作家的啟示。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閻晶明,中共寧波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松才、浙江省作協黨組副書記曹啟文、浙江出版聯合集團副總裁陳純躍等出席研討會。會議由文藝報社、中共寧波市委宣傳部、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浙江省作協聯合主辦。《文藝報》副總編輯王山主持會議。

        《回家》是一部向抗日老兵致敬的作品,小說中每個人對“回家”的期待更是對和平的期待,對溫暖人性的期待。閻晶明認為,從《向延安》到《回家》,海飛在寫革命歷史題材小說時在大方向上堅持主旋律創作,同時又能對歷史和人物進行藝術性把握,在表現革命戰爭時注重深度挖掘人性和表現人的特點。作家表現出了不偏不倚的歷史觀,進入戰爭時大多并未直接寫戰場,而是寫戰爭中的人的生存狀態和方式,這種寫法與西方的一些反戰小說是相似的。士兵們渴望回家的精神訴求,就是在人性層面上對歷史和戰爭進行的思考。海飛在駕馭這一主題時表現出了一個青年作家的分寸感,而這種創作也值得思考,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該如何去認識戰爭,并在文藝作品中對戰爭作出具有當代性的表達。

        既寫小說又寫劇本,海飛在兩邊步子都邁得穩健,他說“寫人性是小說和劇本的共同特點”,這也得到了與會者的肯定。雷達談到,小說中故事的展開、情節的鋪排都是與人性相勾連的。戰爭很殘酷,人性很豐富。《回家》塑造了眾多鮮活的人物形象,小說在江南溫潤的地域文化中發榮滋長。他說,海飛的小說是有文化根基的,這個根就是江南的地域文化,他把南方的生活經驗、語言風格、地域文化等都融進小說里,賦予戰爭另一種色調。

        寫劇本并沒有損害小說的藝術品質,作家在小說敘事中借鑒了編劇講故事的能力和技巧。施戰軍認為,《回家》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作者的敘事能力。小說將抗戰濃縮到四明鎮這個空間里,在一個相對封閉但又無限敞開的時空里敘述。以祁家祠堂為中心點,作家的敘述不斷輻散開去,牽扯出越來越多的人物和故事,小說的線索也纏繞編織起來,節奏恰當,敘事細膩。

        作家該如何書寫宏大的題材?傅逸塵覺得,今天年輕作家在重新面對抗戰這一宏大的、嚴肅的、厚重的歷史時,更有效的切入方式可能就是個體化的書寫,其實也就是要處理好大歷史與小個體之間的關系。個體的、人性化的創作視角,可能會成為年輕作家書寫歷史的一種主流方式。

        而對海飛來說,他并不希望因為編劇荒廢了寫小說的本事,小說始終是他的一個心結。他說,“寫了這么多年小說和劇本,有時也會浮躁,我一直提醒自己安靜下來,小說之路和回家之路最大的相同之處,就是二者都要經歷千山萬水。”

        參加研討會的還有沈劍波、鄭重、鄒亮、范詠戈、李炳銀、柳建偉、胡殷紅、張陵、石一寧 、張志忠 、楊曉升、李宏偉、顧建平、陳三俊、邵斌、張行君、徐忠志、李云雷、徐則臣等。(文:李曉晨  圖:楊云)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