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文學重要體裁之一,長篇小說在反映現實、建構歷史、鋪陳敘事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從某種程度而言,長篇小說代表了文學的創作成就,成為衡 量一個國家文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對引導國民閱讀和文學欣賞有著重要的意義。為推動我國長篇小說創作繁榮發展,把握當代長篇小說創作的態勢及走向,5月 9日至10日,由《長篇小說選刊》雜志社、江蘇省作協和江蘇師范大學主辦,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承辦的中國長篇小說高峰論壇在江蘇徐州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 張健、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張炯、江蘇省作協主席范小青、《長篇小說選刊》主編顧建平、江蘇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徐放鳴、徐州市副市長馮興振、徐州市文聯主席王 雪春和何西來、陳歆耕、張王飛、葉兆言、儲福金、張文寶、王朔、汪政等30余位評論家、作家、學者與會進行了交流研討。
張健在講話中說,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國的長篇小說呈現出良好的創作態勢,不僅“50后”、“60后”作家紛紛推出新作,“70后”作家表現出了 強勁的創作勢頭,不少“80后”作家和網絡文學作家也表現了不俗的創作實力,老中青作家形成了老干新枝交相輝映的創作局面。他們的文字不僅觸及大都市,也 涉及新鄉土,他們的書寫不僅表達了對當下民眾的悲憫關懷,也有對歷史的省思、對人性的探微、對時代發展的深刻認識。張健希望廣大作家牢固樹立使命意識,強 化精品意識,突出創新意識,為謳歌時代進步、傳遞民眾心聲、弘揚中華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奉獻我們的經驗、智慧、能力和情感。同時,希望 批評家真誠批評,關注長篇小說創作,共同推動中國長篇小說走向更輝煌的未來,以美麗的文學夢想書寫精彩的中國夢想。
為長篇小說學術探討搭建平臺
論壇期間,與會者從不同角度探討了關于長篇小說創作的諸多理論和學術問題,其中既有對中國長篇小說總體層面的觀照,又有結合具體作家和作品進行 的理論分析。除評論家發言外,論壇還專門安排了作家交流創作感受的板塊,從而實現了作家和評論家之間的互動。與會者表示,此次論壇為探討長篇小說創作、批 評、理論等學術問題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近年來,我國長篇小說創作的繁榮早已是有目共睹,不僅數量巨大,而且質量不斷提高,題材和主題空前廣泛,形式和風格也空前多樣。張炯提醒到,盡 管如此,人們還是感覺好小說的數量不夠多。這主要是由于很多小說的題材過小,沒有多大意義;人物膚淺,不具有典型性;思想力度不夠,缺乏人生和哲理高度。 同時,評論家的隊伍比作家小,許多好的小說沒有被發現和推介,因此還不為人所知。
在陳歆耕看來,我國長篇小說的繁榮中亦有隱憂,大量作品存在著問題,如泛娛樂化的傾向嚴重、語言的粗鄙化和不講究、結構的草率、作品人物的蒼白 和扁平化等。同時,游離于體制外的好作品容易被忽略,很多作品由于商業因素和人情因素得不到熱捧。他希望各方能形成一種合力,共同披沙揀金,發現優秀作 品,讓其持久進入讀者視野。魯太光談到,長篇小說創作應有文體意識和文體自覺,有很多經驗都值得進行細致的整合梳理。
韓春燕認為,在現在大量的長篇小說中,本土化是一個頗為顯著的特征。這些作品或追蹤鄉土裂變,或探秘邊疆風情,或重敘歷史故事,使得“中國經 驗”成為一個耳熟能詳的熱詞。許峰注意到,東西部長篇鄉土小說在創作上存在著差異。比如,東部多傾向于現實主義,西部多傾向于浪漫主義;東部多以展現時代 變遷中人們的觀念和命運變化為主,西部則多以展現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民間民俗文化為主。葛紅兵則希望長篇小說作家要有決心和毅力,回到地方生活和方言中去, 以“用地方解釋地方”的方法進行寫作。
近年來,江蘇的長篇小說創作一路高歌猛進,不斷有新的收獲。新世紀以來,蘇童、范小青、趙本夫、葉兆言、畢飛宇、周梅森、儲福金、魯敏、朱文 穎、葉煒等江蘇作家不斷推出具有影響力的長篇佳作。張王飛認為,這些作品大多反映現實,關注人生,具有多樣性、豐富性和復雜性的特質。江蘇作家也始終在超 越自我、尋求新變,開拓著更為廣闊的天地。范小青則提到,一個不可忽視的聲音認為,江蘇的長篇小說創作是“有高原無高峰”,這種現象需要引起江蘇文學界的 重視。
高校探索長篇小說創作研究的新形式
論壇期間,“中國長篇小說創作與研究中心”和“江蘇師范大學作家工作坊”正式揭牌成立,可謂高校對長篇小說創作和研究新形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據介紹,作為設立在江蘇師范大學的長篇小說專門研究機構,“中國長篇小說創作與研究中心”將充分發揮各級作協在作家創作和高校文學研究方面的優 勢,整合相關雜志期刊資源,努力承接中國作協重點項目、重大社科基金項目等創作與研究項目,力爭打造成全國一流的長篇小說創作與研究高地。該中心還將創辦 《中國長篇小說年鑒》和《中國長篇小說創作與研究通訊》兩本刊物,并將在有影響的學術期刊上開辟專欄,定期推出名家新作。“中國長篇小說高峰論壇”今后也 將每兩年舉辦一次,舉辦地點常設在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
近年來,一種新型的學生作家培養模式——“作家工作坊”開始在高校中出現。比如,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通過課堂教學培養作家,實施愛荷華國 際寫作計劃項目;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以交流為運作模式,邀請作家駐校。在大陸,北京師范大學成立了國際寫作中心,運作模式和浸會大學相同;還有一 些高校成立了作家工作室,但僅限于創作交流。與上述模式不同的是,此次成立的“江蘇師范大學作家工作坊”采取集交流、教學和創作于一體尤以教學為重的機 制,也是國內首家以工作坊命名的作家工作室。工作坊每學期將邀請知名作家、評論家、期刊編輯到學校講課,與長篇小說論壇形成互動,并不定期開展相關教學活 動,對教學形式進行積極的創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