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文論之苑:中國夢與當代文學創作的關系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05月05日06:18 來源:光明日報 柳建偉 王山

        編者按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概念一經提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中國夢是中國人生存發展、勞作收獲的歷史與現實, 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共同的追求。為深入發掘中國夢的內涵,探討中國夢與當代文學創作的關系,豐富中國故事的書寫,有關部門日前在京舉行中國夢與文學創作研 討會。本版特摘編部分與會者的發言,敬請關注。

      講述多彩的中國好故事

       

      柳建偉

        “中國夢”是超越地域區別、民族差異的一個概念,是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奮斗目標。這樣的概念和目標,是可以聚集千百優秀作家于一個旗幟下 的。文學可有流派之分野,作家可有不同之立場,但如果沒能向民族最核心利益聚焦用力,這個時期的文學必將是輕漂無價值的,這個時期的作家無論其才高幾斗, 注定是要速朽的。我認為“中國夢”對于當下中國文學的最重要意義就在這里。

        作家應該學會用多彩的中國好故事,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家和時代的關系,古今中外都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理解,大概可分入世和出世兩派。 王國維說詩人分客觀和主觀兩類,說的也是這個區別。每個文學大國,每個不同的文學盛世,確實都出現過出世的文學奇才。但在絕大多數時期,都是那些用自己如 椽的大筆準確描述了自己所處時代的作家們,牢牢占據了文學制高點,并成為讓后人敬仰的大師。

        當今的中國,是一個可以產生一群文學大師的中國,是一個可以產生若干部文學巨著的中國。這是任何一個清醒、冷靜、客觀的人,都會認識到的。 中國正處在三千年未遇之大變局之中。中外歷史,多數偉大的文學創作均產生于大變局的時代。單從這方面看,生于當今中國的作家,是有大幸運的。

        然而,當下的作家,有點辜負了這個時代。反映當代中國的偉大文學作品,千呼萬喚遲遲出不來,的確是個不爭之事實。怎么辦?我看作家只能好好 向現實學習,緊緊盯著“中國夢”這個中華民族的最大利益,用優美的文字,講好從現實中來并經天才想象創造的中國好故事,從全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多去傳遞 正能量。這樣堅持數年,才可能創作出能見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怎么實現的偉大作品。除此正路,其余恐怕都是歧途。

        (作者為八一電影制片廠副廠長,作家)

      讓夢想照亮現實

       

      王 山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深刻闡釋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一個讓歷史煥發新的生命力、讓未來有根的夢,它為整個民族、整個國家的健康良性發展指明了方向。

        實現中國夢,健康是根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的健康,既是復興強國的可能和根本,更是復興與強國的目的所在。健康了才會有真正的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精神健康,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整個國家的公民意識,道德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人們有著向善向美的心靈,遵紀守法,趣味健康。而不是厚黑 學、潛規則橫行;以富為美,以富為人生之寄托和目的;以低俗、八卦、狗仔、解構為時尚,以不占便宜就是吃虧行世。當一個社會把最起碼的道德標準、行為準則 僅僅落實在標語口號上,而有為數不少的人不打算認真遵從的時候,這個社會的風氣和精神就是不健康的。

        文化健康,即文化生產機制、評估體系有利于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現在的問題是,原創的勞動成果沒有得到應有的禮遇。無論是文化事業還是 文化產業,缺乏一個良性的運行機制,而評估體系并不適應評價對象的健康良性發展。實際情況是:唯收視率、印數、碼洋的馬首是瞻;網絡文學寫作心儀的是點擊 率、“打賞”;紅包批評、人情批評,以爭奪眼球為己任的酷評屢禁不絕。文化生態環境的非良性發展,導致了文化道德機制的潰散,文化生產機制的急功近利,文 化評估機制的唯利是圖。

        環境健康,可能是大家目前最直接感受到的,空氣、水、土壤……日益惡化的問題嚴峻地擺在中國人的面前,危及每個人的健康與生命。

        實現中國夢,就是要讓上述的方方面面都恢復到肌理的健康和強大。從文學創作而言,構建和諧健康的文學生態,呈現健康向上的文學精神,既是文學的中國夢,也是中國夢的文學表達。

        中國夢為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可能性。如何以文學的方式詮釋中國夢,如何從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中汲取營養, 并創造性地轉化為現代文化的豐富內涵,為時代進步提供正能量,是文學界需要認真思索的時代命題。當下文學被詬病最多的是文學表達現實的無力感,這當然不是 文學的獨家問題。當一個社會面臨整體性問題需要調整和改善時,文學難以獨善其身。但文學可以表達健康,可以健康地表達,可以讓夢想之光照亮現實,可以弘揚 傳統,連接未來,可以為理想尋找通道。文學的現實之道、現時之責,就是要用藝術和審美的表達方式,傳承、凝聚民族的文化傳統,塑造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

        文學在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上責無旁貸。中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審美趣味和西方大相徑庭。風骨、境界、韻味,是蘊含著中國審美經驗的 主題詞。文學審美活動與社會發展既有關聯又有距離。關聯性讓文學成為屬于時代、社會的文學;距離讓文學能夠以審美藝術的方式超越現實,導引現實。距離同時 也是一種匡正、修飾與沉思。文學的意義和作用在于傳承、堅守與質疑,超前與滯后并行不悖;就在于對人心的感動,對人的精神世界潛移默化的影響。所有的這一 切都是看不見的,難以量化的,卻又是最為隱蔽持久的,水滴石穿的。文學更長遠的意義,在于提升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塑造一個民族的魂魄與文化自信,為一個 民族的復興打下健康的基礎。

        (作者為《文藝報》副總編輯)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