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王淑麗:做編輯比當作家更棒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04月09日08:22 來源:北京青年報

        王淑麗 入行時間:1980年

        履職經歷:現任作家出版社大眾一編室主任、編審

        編輯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全書》、《楊紅櫻校園小說》、《楊紅櫻童話系列》、《張賢亮作品集》(七卷)、《秦文君小說系列》等。多次榮獲全國各種獎項,長期占據全國圖書銷售排行榜。

        為什么要進入出版業,做圖書編輯?

        王淑麗:受家庭影響吧,因為我的父親是在出版行業里工作。記得那時候還有個傳統,子女可以去父母單位上班,于是1980年我參加了父親所在的出版社的招聘考試,并且順利考了進去。那時對進入出版社工作并沒有太強烈的感覺,只是很高興,覺得自己考進去很幸運。不過那時候,對女孩子來說,當個編輯、記者還是很向往的。

        我進了出版社開始一直是做編務工作,1986年調入作家出版社。1995年作家社率先在全國進行出版機制改革,我從總編室轉到編輯室,開始真正做圖書編輯。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但近二十年下來,我覺得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對的,無怨無悔。

        編輯生涯中對您而言最重要的書有哪些?

        王淑麗:對我來說每一本都很重要,都是唯一,都是第一次。因為這個過程超越了作品本身的意義,背后都有許許多多令我難忘的故事和經歷,我想所有的編輯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做余秋雨先生的《霜冷長河》是1998年。我和同事一起去上海出差,我去書店和店員聊天,店員告訴我余秋雨先生的作品非常受讀者喜愛,我當時就走了心,可是我當時并不認識余秋雨先生,我就通過上海的朋友最終輾轉找到了他。我非常誠懇、簡單地介紹了自己的情況,表示希望向他約稿,沒想到余先生很快就回復了。這一回復,便有了之后長達十幾年的合作。

        文學是遺憾的藝術,編輯生涯中最令您遺憾的書有哪些?

        王淑麗:我雖然不想用遺憾這個詞來形容,但在出版的過程中肯定在某些細節上會有不盡如人意的,例如:這個封面要是那樣可能視覺效果會更好;那本書的結尾若稍微改下可能更吸引讀者。無論是作品本身還是已經成書,不完美有遺憾是正常的,但是我在編輯過程中會盡自己最大努力使其完美,例如在做《霜冷長河》時,我們封面就做了十個,鋪在地上一排,作家、編輯、發行一起來選。

        那是否有您本來想做卻沒做成的這種遺憾呢?

        王淑麗:對,這個可以說有遺憾。我曾經在一年跑了三本后來大賣的書,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這三個選題最后都放棄了,那時心里也難受了一陣子。但從主觀上盡可能不給自己留遺憾。

        2000年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的《女生日記》、《五三班的壞小子》在一些出版社轉了一圈,沒有被出版,可是我看過作品之后,特別有感覺,“永遠的三八線”、“選擇同桌”這些篇章,讓我回想起自己美麗的童年,想起當年那些小伙伴。應該讓我們的孩子讀我們自己作家的作品。于是《女生日記》、《男生日記》、《五三班的壞小子》等校園小說與小讀者見面了。目前這些圖書已成為中國童書市場上的經典,長銷十幾年,總銷量過千萬冊,《女生日記》單本再版過百次,銷量200余萬冊。

        2010年我編過的《拯救男孩》,是一部以眾多研究為基礎,對當代中國男孩的危機現狀作科學而翔實的描述,揭示男孩成長與教育之道的作品。作者找到我時,首先吸引我的是這部作品的話題感非常強,這類題材的書是我沒有涉及過的,我決定嘗試一下。但當時作者又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起印(10萬冊)要求,對我的挑戰和壓力是可想而知的,但最終我做到了,而且銷量突破了起印要求。當然自己很有成就感,現在回想起當初這本書的出版過程歷歷在目。

        當編輯最大的樂趣是什么?

        王淑麗: 對我而言,做書的意義甚至超過了一本書本身的意義。作書的過程、與作者溝通的過程,是個彼此尊重彼此信任了解的過程,有的已經是長達十幾年的合作,真的是不離不棄,相互感恩,大家的關系像老朋友,像親人,已不只是圖書編輯和作者的關系。

        三十幾年在這個行業里,應該說有喜悅、滿足、成就、悲傷、挫折,但最終對這個職業的熱愛有增無減。做了這么多年,我覺得自己并沒厭倦,我很享受這個職業。編輯其實是一份能讓你獲益良多的事業,和當作家一樣,能發揮創造力、想象力,能帶來滿足感,甚至比當作家更棒。

        對您做出版影響最大的人是誰?

        王淑麗:還要說我的父親。雖然我已是知天命的年齡,但父親在我的成長中,我的事業進程中,給予我很多。當我的生活、工作每一次遇到較大的轉折時,是父親給了我巨大的鼓勵和支持,能夠讓我在自己理想的空間去發展。今天我在出版領域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益于父親。

        父親已經過世了,但我一直覺得他就在我身邊,每年他的忌日和清明,我都會去看他,和他聊聊天說說話。

        您認為做一個好編輯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淑麗:現代編輯與傳統意義上的編輯有很大的不同,它要求編輯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從選題策劃到市場營銷的各個環節都要精通,是個立體化的編輯。

        一個好編輯首先要“讀懂”作家、作者,每個作家的創作手法都不一樣,在這之前,要看他(她)的一些作品,透過作品了解他(她)的寫作技巧、思路、結構、語言等,這樣你才會走近作家及作品。

        其次,你要會很好地和作家、作者溝通,不會因為對方是大家就遷就,不出名就敷衍;名家也好,新人也好,你的態度,你的真誠會決定這個作品的走向,你的出發點是否為作品好,作者會看得很明白。與我合作的張賢亮、余秋雨都是名家,但是他們在和我的合作中絲毫沒有架子,他們對編輯的理解和尊重,對待作品的一絲不茍,讓我受益匪淺。

        還有,我認為編輯是個非常個性化的職業,做好一本書最關鍵的是:執著、自信,不要受傳統東西干擾,有時甚至要堅持己見,要相信你的大腦和你的判斷。

        另外,以前的編輯是“幕后”做嫁衣,但現在的編輯應該走向“前臺”,這不是讓你成為主角,而是需要你走向市場,去了解讀者需求,了解新媒體,了解市場營銷,能夠把握圖書出版的各個環節。

        有沒有你想做還沒做的書?

        王淑麗:這也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就是始終在尋找自己從未讀過、編過的某種作品,這是我的一個追求。這個過程中可能對于編輯來講,是無止境的,應該說只要你還在做這行,就會不斷地在尋找的過程中。

        目前的工作您有什么困惑嗎?

        王淑麗:現在的市場變化太快,有時走向會偏離于以往的判斷經驗。比如,有的書不理解怎么就能暢銷,而有的很看好卻為何不暢銷。所以會有困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這行年頭越長,判斷力越不準確了。而且現在的閱讀越來越多元化、碎片化,紙質閱讀越來越少,從找選題開始到圖書的市場銷售,我覺得市場這塊很難,對年輕的編輯來說,恐怕這也是最有挑戰的一部分了。現在圖書本身的亮點少,都在拼營銷。

        您怎樣看待當前的出版趨勢?

        王淑麗:新媒體、數字化應該是趨勢,閱讀方式在改變,紙質出版物會受到很大沖擊,但這不意味著紙質出版的終結,我覺得不管怎樣,出好書是最重要的。應該用有價值的內容來培養讀者,形式或者說媒介是次要的。另一方面,紙質出版物對整體包裝也更加注重,更加考慮讀者感受。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