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訪,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也是一個敏感的話題。沉重,源于這個詞背后隱藏的巨大群體;敏感,源于對此分寸的拿捏。不了解內情的人總是對此充滿想象,身處其中者才知道個中滋味。2013年11月,傅劍仁的報告文學《上訪》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者將自己十多年參與信訪工作的經歷書寫出來,同時對我國的政法工作和法制建設進行了理性思考。3月30日,傅劍仁報告文學《上訪》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出席研討會并講話。雷達、吳秉杰、胡平、李炳銀、張陵、梁鴻鷹、魏平、關仁山、王立平等與會研討。研討會由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和河北省作協共同舉辦。
作為一部報告文學作品,上訪這一題材的選擇體現了作家的責任感和擔當感。與會者認為,傅劍仁敢于選擇這個難寫的題材,用文學的形式對“上訪”這個敏感的社會問題進行探索,確實是有感而發。作為一名政法工作人員,他連續十多年參與涉法涉訴上訪的處理和化解工作,了解其中不為人知的點滴細節。作者將自己多年的思考付梓出版,是為了呼吁人們給上訪群眾以更多關注,理性思考在改革的深水區如何處理好涉及群眾利益的相關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部作品的社會學價值和政治學價值更值得關注。
因為有局內人的觀察與思考,《上訪》更是一部帶著體溫的民生報告。作者沒有簡單化、一刀切地書寫發生在上訪中的故事,而是帶著同理心善待上訪者,如實反映他們的艱難以及工作人員的困難和不易,呈現了信訪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人群的真實狀況,并基于自己的所思所想對我國的法制建設提出了可行性建議。作品通過記錄形形色色的群眾上訪事件,深刻折射出我國獨特的社會文化生態和民主化進程。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一部站在人民立場上的寫實之作,是一部真正關切百姓疾苦的理性之作。與此同時,也有專家提出,作品的文學性還不能讓人滿意,在敘事風格方面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