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協(xié)新聞 >> 正文

      讓詩歌發(fā)出真正的聲音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03月31日09:16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武翩翩

        詩本性情,詩人給別人的印象也通常是自由隨性。而這個群體有一點是固守不變的,那就是對詩歌事業(yè)的敬畏、對生命和故土的顧念以及對時代的無限關 切。在近日于大理舉行的第八屆天問詩歌藝術節(jié)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和評論家呼吁“讓詩歌發(fā)出真正的聲音”。對當下詩歌生態(tài)建設的關注,凸顯出詩人們在這 個時代沉默而從未缺席的責任感。

        繁榮與蕪雜并存  詩人需要“自覺”

        新時期以來,詩人手里的選擇、腳下的道路,與過去相比豐富了許多。他們可以嘗試多元化的創(chuàng)作風格,有機會獲得琳瑯滿目的詩歌獎項,主流刊物、民 間刊物和文學網(wǎng)站為大家提供了廣闊的發(fā)表平臺。而與此同時,不少詩歌從業(yè)者也覺察到種種“利好”背后的隱患,意識到在“選擇多了”的情況下,更加應該注重 “自覺”的修為。

        作為新時期中國新詩發(fā)展的親歷者,詩人林莽觀察到當下繁榮背后的“幾處蕪雜”。首先是詩歌現(xiàn)今發(fā)表出來“太容易”,詩人的自我要求和編輯的把關 尺度都有待加強。再有,面對浩如煙海的新作品,很難有人能靜心坐下來,把一本詩集從頭到尾慢慢讀完;不少人在“囫圇吞棗”的閱讀后,用現(xiàn)成的西方批評概念 往上套,這種“概念先行”的風氣對詩歌傷害很大。一些追求極端化的作品受到熱捧,而認真進行探索的作品則遭到冷落。這些現(xiàn)象都是詩歌發(fā)展缺乏秩序的表現(xiàn)。

        林莽用物理學上的“空間點陣結構”打比方說,組成晶體的分子之間有一種結構,稱為“空間點陣”。就藝術的批評原則與傳統(tǒng)而言,藝術工作者都處于 這樣一種結構之中。創(chuàng)作者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眾多的藝術門類和大師,需要有一個自我尋求的過程,才能把握自己所處的位置和方向。在尋求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必須 高度自覺。

        談到語言文字在當下的“繁榮”與“蕪雜”,很難繞開互聯(lián)網(wǎng)這個話題。由于網(wǎng)絡的出現(xiàn),每天都有越來越多的信息排山倒海般涌入人們的生活。批評家 朱大可憂慮,這會讓話語泡沫成為熱烈喧鬧的主角,“沖擊”漢語原本的精確表達。但他也談到,盡管身處這種對文學不利的語境之中,詩歌仍然在不屈地行進,以 孤寂而近于潔癖的方式,維系著漢語的尊嚴,“詩人在這個時代,理應承擔起當仁不讓的責任”。

        在詩人李少君看來,詩歌發(fā)展到今天,出現(xiàn)“浮沫”和“喧鬧”也屬正常。他認為總要有人營造熱鬧的文學氛圍,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詩歌的世界;也總 會有人通過自身在創(chuàng)作上的努力,成為引領時代的標桿性人物,這兩種人都是時代所需要的。“一個有抱負有追求的詩人自會注重自身的提升,這一點不必擔心。”

        面對社會現(xiàn)實  詩歌呼喚力量

        詩人在本質上也是歌者,通過靈動的文字和真摯的情感,讓愛詩的人傾聽到他們心中的旋律。而在喧囂的時代,詩歌發(fā)出的聲音往往是模糊而微弱的。有 人開始質疑詩歌在逐漸喪失自己的能量,患上“肌無力”的病癥。由此,“讓詩歌硬朗起來,更有力度”,也就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

        “如果把中國新詩放入整個現(xiàn)代寫作系統(tǒng)中看,它仍然普遍缺乏對人生經(jīng)驗更廣闊和堅實的觸及。”詩人臧棣認為,要改變這樣的現(xiàn)狀,詩人需要具備對 生活更細致的體察、對生存經(jīng)驗更為深刻的憂患意識,需要痛感和血性。他同時提出,面對“傷口”這樣的題材,詩人最好避免在作品中“為展示而展示”,而是通 過自己的思考,對其作出“有尊嚴”的處理。

        雷平陽的詩歌正是以質地堅硬、血性十足著稱。他對故鄉(xiāng)格外濃厚的情感,躍然于他的每篇作品之中。用他的話說,他對故鄉(xiāng)有一種“惡狠狠的愛”,也 正因如此,他對工業(yè)建設“不顧一切”的席卷與沖擊十分抵觸,這種痛感也賦予了他的作品動人的力量。他說,我想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提供一片曠野,對抗這種悲哀, 卻每每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但是如果詩人沒有了憤怒的勇氣,那將是更大的悲哀。記錄下時代“魔幻”和“痛楚”的一面,是詩歌應盡的義務。

        不少讀詩的人有這樣的體會——用一個詩人的方言念他的詩,往往更能感受詩歌的力度和韻味。帶有粗糲氣質的方言能讀出詩中的原始和蠻荒,帶有婉約 味道的方言能讀出詩中的悠揚和細膩,這源于民間語言與生俱來的生命力。詩人古馬認為,當代詩歌要取得更好的發(fā)展,就需要一個良好的“胃口”,從民歌和傳統(tǒng) 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民間歌謠是古今中外詩歌發(fā)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中國詩歌從其源頭《詩經(jīng)》開始就有采風的傳統(tǒng),我們從洛爾迦和塞菲里斯的作品中也可以 看出詩人承繼各自民族民間歌謠的脈絡。這些民歌有著強烈的野生生命的沖動和來自草根的智慧,值得我們學習和吸收。”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