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正文

      “文學陜軍再出發”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http://www.fxjt168.com 2013年12月09日14:19 來源:中國作家網 超俠
      “文學陜軍再出發”學術研討會
      主席臺主席臺
      作品成果作品成果
      鐵凝鐵凝
      景俊海景俊海
      主持人:廖奔本次會議主持人:廖奔
      賈品凹賈平凹
      蔣惠莉蔣惠莉
      會場全景會場全景
      專家席1專家1
      專家2專家2
      專家3專家3
      專家4專家4
      陜西作家1陜西作家1
      陜西作家2陜西作家2
      會場全景會場全景

      文學無止境    “陜軍”再出發

      ——“文學陜軍再出發”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12月9日,由中國家協會、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主辦,中國作協創研部、陜西省作家協會承辦的的“文學陜軍再出發”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陜西省委宣傳部長景俊海、陜西省作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蔣惠莉、陜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京陜兩地評論家、作家雷達、陳曉明、張陵、白燁、程光煒、張清華、高建群、葉廣芩、莫伸、紅柯等,以及來自首都和陜西的媒體記者共九十余人出席了此次會議。會議在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廖奔的主持下,出現了一個又一個討論高潮。

        此次“文學陜軍再出發”學術研討會是新時期文學三十五年來,陜西面向全國對當代和當下陜西小說創作與作家隊伍進行集中研討的一次盛會,來自全國各地知名評論家和作家暢所欲言,在總結了陜西文壇的地域特色與這三十五年輝煌成就的同時,也站在全國文學視野下剖析了文學陜軍實現更高時代新突破的思路和措施,共商陜西文學事業發展大計。

        厚重歷史人文催生文學輝煌 

        陜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有著濃厚的文學傳統,誕生于此的詩經樂府傳誦千古,漢賦唐詩樹起了中國古代文學的顛峰。陜西也是中國革命文學的發源地,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深深地滋養著這片文學的沃土。在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格局中,陜西的文學創作,被公認為是最具有實力和成就卓著的創作群體之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一代陜西作家柳青、杜鵬程、王汶石、李若冰和他們創作的《創業史》《保衛延安》《風雪之夜》《柴達木手記》等作品,為陜西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居于全國一流的雄厚基礎。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陜西的文學創作順應時變,較早出現了為全國矚目的第二代陜西作家群,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高建群、楊爭光、葉廣芩、莫伸、紅柯、馮積岐、冷夢、吳克敬等一批作家構成了陜西作家的強大陣容,他們以路遙、陳忠實、賈平凹等為杰出代表,乘勢崛起,相繼推出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等一批源于生活,極具藝術感染力的精品力作,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時代影響,在中國文壇產生重大影響的“文學陜軍”現象在這一空前的文學盛況中應運而生,形成了更為廣泛與多元的文學形態,讓陜西文學在持續輝煌的同時,適應了文學的最新時代發展規律。相繼有一大批陜西作家在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茅盾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以及馮牧文學獎、冰心文學獎、紅樓夢文學獎、施耐庵文學獎等多項文學獎中多次獲獎。《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更是成為茅盾文學獎序列里的標志性作品。陜西作家緊扣時代脈搏,深刻反映民族歷史和社會變革,自覺地把自己的藝術追求融入到改革開放的洪波大潮中,不斷刷新著為人民抒寫、為時代放歌傳統的全新里程。

        正象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在講話中所稱贊的:“整整20年前,陜西以集團軍的陣勢,集中推出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廢都》、高建群的《最后一個匈奴》等長篇厚重之作,催生引發了當代長篇小說又一輪創作熱潮,把長篇小說的藝術標尺,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濃厚地域文化造就“文學陜軍”特殊傳統

        陜西由三個地理板塊構成的獨特地理結構,在造就了三個截然不同的經濟形態同時,也造就了與之對應的三個風格迥異的文化板塊,這三個文化板塊又造就了陜西作家極具地域色彩和多樣審美風格的創作風貌。在談到陜西文化的地域特點時,張清華、孟繁華、白燁等人都認為,作家的風格是和故鄉的地理風貌、人文環境相通的,是和故鄉的山水土地賦予的性格相一致的。陜西作家都有一塊自己堅守的領地:陳忠實從關中平原出發,路遙從陜北黃土高原出發,賈平凹從陜南商州出發,這些地方是他們作品的出發點,也是價值觀、審美觀的產床,所以,陳忠實堅實厚重,路遙開闊放達,賈平凹俊逸靈秀。陜西的作家普遍有著土地般的品格,這種文化傳承也就變成了陜西作家現實主義文學追求的有效孵化器。

        賀紹俊、胡平認為,在中國文化多樣的格局中,陜西文學鄉土氣息厚重,卻又追求不斷創新,這讓“文學陜軍”無論在質量還是數量上面,都成為了中國文壇的一支勁旅,而且在北京,乃至全國,隨處都可見陜籍作家的身影。陜西作家在以描寫農村生活見長的基礎上,不斷拓寬作品的題材范圍,鄉土和歷史題材的長篇小說不斷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成為現代鄉土文學和社會歷史小說的重鎮,他們的未來值得我們有更多的期待。

        李敬澤、陳曉明等人分析,陜西作家善于描寫歷史文化的變遷、人的情緒的變遷,歷史與情緒色彩濃重,如高建群的《最后一個匈奴》、紅柯的《西去的騎手》、程海的《熱愛命運》等作品,他們的創作有著對時代詩性的感悟,充滿了西部的浪漫和騎士的精神,充滿了歷史感。陜西作家尊崇先輩大師,卻沒有流派之說,他們在追隨名家的同時,更注重以個人化的方式探索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出現了葉廣芩、冷夢、周瑄璞、唐卡等人為代表的女性小說群體,以多維的文學創作觀念和創作實踐進一步豐富了陜西文學。

        文學評論與文學創作如“鳥之雙翼,車子兩輪”,張檸、梁鴻鷹等人談到,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陜西就成立了“筆耕”文學研究組這樣的文學評論團體,創辦了《小說評論》雜志。以王愚、李星、劉建軍、暢廣元等為代表的陜西評論家,在傳導信息,激活思想,推動陜西文學的發展方面,構成了陜西文學的智庫和思想庫,陜西文學的高度從某種意義上是創作和評論共同締造的高度。

        繼承傳統  創新發展

        在回望光輝傳統、肯定成就的同時,陜西文學如何面對新的時代課題,如何拿出更加積極的姿態,以新的高度承接和弘揚陜西的文學傳統,參會專家、學者們相繼發表了各自的觀點。陜西作家代表賈平凹介紹說:“我對陜西文學的前景充滿信心,因為我們有人,現在更年輕的一撥,在國內已頗具影響,還有一批雖影響暫時有限,但以其寫作能力而言,優秀之作的出現是完全可以期待的。這塊土地是宜于文學的。正是基于這點,省作協在完成了大規模的全省文學普查之后,近幾年舉辦的一系列活動,比如開青創會、辦讀書班,不說轟轟烈烈,但扎扎實實,針對具體人、具體作品進行會診式研討。可以說,陜西打造出一支素質過硬的陜西文學新軍是指日可待的。”

        吳義勤、周明認為,60年過去了,陜西文學創作始終以現實主義為主流,幾代作家群體深味其精髓,即便是在革命時期、虛假時代,其作品也曲折地散發出人性的光芒、折射出生命的價值,使得陜西的文學,特別是小說的探索在全國處于前列;而幾代文學人執著、多維多向地探索現實主義,也造成了陜西文學隊伍在汲取時代情緒、將觀念融入世界潮流方面,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時代在轉型,在劇變,在以陜西審美語言、心理情緒表達的陜西文學大餐中,不僅僅需要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主糧來滿足讀者的需求,也希望在此寫作傳統的基礎上出現更多口味的佳肴,來點綴、充實我們的精神餐桌。

        在隨后的發言中,程光煒、張陵等人講到,對于陜西新一代作家的創作,目前尚不能急,更不可潑冷水,需要等待,因為一個作家的成長和一部好作品的出現,幾乎沒有可以依賴的規律去循蹈,相信時代的進步,思想的開放,信息的流通,使得作家可以獲得諸多思想啟示和藝術形式的參照借鑒。新一代作家在教育的普及和作家文化素養的奠基方面,都比老一代作家雄厚得多了,藝術視野更開闊,起步會更高,思想力度會更具穿透性,優秀的作家的出現,只是一個時日長短的事。

        陽光政策扶持文學連續輝煌

        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也是陜西新文學大發展的三十五年。一直被稱為文化重鎮的陜西,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一直將文化建設放到了戰略發展的高度,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陜西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十分關心“文學陜軍”的成長壯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扶持“文學陜軍”。景俊海在致辭中講到:“首先是高度重視文學創作方法和文學作品價值觀導向的引導。在今年召開的第六屆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代表大會上,陜西省委書記趙正永的講話圍繞‘如何重建我們時代的文學信仰’這一課題,與作家坦誠交流。其次是斥重資搭建高端文學平臺,創造條件,力推文學精品。其中包括‘西風烈·陜西百名作家原創作品’出版活動的啟動,省作協《延河》雜志和世界500強企業延長石油集團簽訂文化共建合作協議等,都全力保證了陜西作家與文學平臺的健康發展。再次是不斷完善激勵機制,激勵文學創新,積極鼓勵作家重點涉獵具有原創性的題材內容,同時實施青年作家陽光成長工程和名人名作出版工程,集中推出新人佳作和名人新作。”

        蔣惠莉在座談會答謝詞中說:“為了再續‘文學陜軍’的輝煌,陜西省作協將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保證陜西文學事業后繼有人和長盛不衰上下功夫。一是大力倡導創新,大力推出具有原創意義的文學作品,積極實施文學精品戰略,以優秀的原創作品為“走出去”打牢基礎。二是創新機制,創新形式,不斷推進‘文學陜軍’人才隊伍建設,建強軍,打硬仗,出力作。三是接通評價體系,建立觀念、思想激勵機制,增強作家與時代的對流,讓更多的人了解陜西文學、認識陜西文學。”

        專家獻計獻策  共識與爭鳴并存

        對于陜西作家注重鄉村題材和現實主義的創作主流,在科技時代該如何走的更遠這一問題,著名評論家雷達、陳曉明直言自己的觀點,即使中國完全變成了高科技社會,鄉土文學的影子也不可能去掉,因為中國人的血液根系就是農民,農民和農村是我們的源系和基因。正是在城市化進程,使得鄉土探源方面的文學課題顯得更加迫切,需要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更多的開拓。結合世界新潮文學進行本土化敘寫,這是陜西作家應該堅持探索的路子。

        李建軍、王巨才在發言中提到了對陜西文學批評的期待,陜西的文學批評在對陜西作家的研究和評論上,是做出過成績的。但是,陜西第二代批評家與作家之間的關系太好了,太親密了,常常好到了可以把文學放在一邊的程度,親密到了再拙劣的作品批評家都能看見“突破”、“超越”和“杰作”的程度。第二代作家,同代的批評家不便批評他們,晚一代的批評家則不敢批評他們。希望陜西的批評家尤其第三代批評家,能夠切切實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即通過認真的、冷靜的批評,揭示陜西作家的經驗,剖析他們創作中的問題。這樣的批評,才是有尊嚴的批評,才是有價值的批評,才能幫助陜西文學束短引長,才能贏得讀者對它的更多尊敬和信任。

        何西來、何向陽、閻綱等人建議,現在已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陜西幾代的評論家都有實力,強手很多,建議組織評論家們為陜西的作家每人出一本研究專著,陜西文學和陜西作家值得這樣去做,做這樣一件事太必要了。五年前我們就對陜西提過這一建議,現在應該是下大決心實施的時候了。


      (圖、視頻:超俠)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