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 繼往開來的十年之路

      http://www.fxjt168.com 2013年11月13日09:22 來源:中國作家網 明 江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山西大學文學院、遼金文學學會共同主辦的第十屆“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在太原召開。自2004 年在成都舉辦首屆論壇以來,《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先后與南寧、西寧、桂林、昆明、烏魯木齊、喀什、赤峰等地的高校、文聯和作家協會等組織機構合作,召開 了10屆論壇,與會人員包括來自全國各地各個民族的專家、學者、作家1000余人次。

        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自創建之初,就以跨學科的意識,自覺地跨越邊界、填平鴻溝,力圖打破文學研究各個領域存在的畫地為牢、閉關自守的局面,試圖 讓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學走出民族院校、邊疆地區,成為一種文化與文學常識。經過10年來的努力和推進,可以說,已經部分達到了預期目標。中國多民族文學 論壇已經成為了解民族文學研究乃至中國文學研究的一個窗口,構成了觀察新世紀以來民族文學研究格局的一個節點。

        民族文學研究的新議題

        本屆論壇議題共三項:“古今中西之爭與中國多民族文學發展的歷史線索”、“10年來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的比較性議題與個案研究”、“遼宋金元各族群文學的互動交流”。與會者結合自己的創作、研究實踐,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看法。

        民族文學研究的發展,需要作家、理論家們從不同的角度來梳理民族文學發展的歷程。徐建新從多民族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和概念入手,探討了當代中國多 民族文學研究中常見范式的成績與不足。他認為,在古今相連的多民族交往互動中,應該提倡歷史關照下的學科對話互補,而本次論壇與遼金文學學會的合作,是試 圖溝通古典文學研究與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一種努力,這種嘗試在未來可以進一步向其他兄弟學科擴展。李曉峰就“中國多民族文學史觀”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 為,中國多民族文學史觀的提出,是基于中國文學史書寫中少數民族文學被忽視或者邊緣化的現實,但最終目的并不是要編寫一部“中華多民族文學史”(雖然這也 很重要),而是要確立一種中國文學由多民族作家共同創造、多民族文學共同發展的文學史觀。可喜的是,一些學者開始在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形成發展的歷程中來思 考少數民族文學的學科地位,這將對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及其學科發展走向產生影響。劉大先則從自己的具體研究體驗入手,討論了“少數民族文學的重讀與理論命題 的生產”。他認為,對1950年代以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代表性作品的重新解讀,可以生發出具有中國意義的理論生長點,尤其對于重新認識中國從新民主主義、 社會主義革命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路走過的道路,它們提供了文學的鏡像。少數民族文學學科囿于種種歷史與觀念原因,固然處于較為弱勢的處境,不過它卻具 有在知識儲備上的優勢,因為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必須知曉主流文學研究的知識與話語系統,而同時又具有自己獨特的認知視角。

        少數民族文學理論一直是民族文學研究中較為薄弱的層面,在本次論壇上,與會者就如何更進一步提升理論研究的水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劉家民談到, 少數民族的現代文藝思想需要我們進一步去研究。研究的內容可以包括少數民族文藝理論、少數民族現代文藝批評、少數民族現代文藝史以及具體的文藝作品等四個 方面;研究方法上,除一般性的綜合研究外,要特別重視“歷史還原”與“從事實出發”的研究方式。這些研究對創建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學理論體系、為當代民族文 學理論建設提供借鑒以及突破以往研究誤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余紅艷認為,多民族文學關系研究是個長期的動態的考察過程。文學關系隨時代而變,它反映時代 語境,反映民族關系。文學關系有時又超越了時代、民族和人際關系,有其自在的關系網絡。推動良好文學關系的建立,促進文學關系的健康發展,將有助于人際關 系和民族關系的改變。因而,文學關系研究是多民族國家必須予以重視的。此外,史蕓蕓的《民族文學政策的古今比較》、向虹瑾的《文學與認同:以國歌為例》、 李國太的《西南山地民族創世神話中“同根”母題比較芻議》、涂鴻的《世界語境背景下的獨語與對話》等論文,以獨特的角度對民族文學研究中存在的諸多理論問 題進行了探討。

        對于少數民族古典文學,多位與會者著重分析了這些作品所具有的現代意義。關紀新在題為《自我·漢族·中華——清代滿人文學書寫之一得》的發言中 回顧了清朝以來滿族文學的歷史進程。他談到,清代滿族文學是一份備忘錄,提示各個族群只有在具備包容精神的民族體制當中,才有向心的凝聚趨勢。缺失中華多 民族文化史觀,既不科學,也不利于現時中國的社會和諧與民族團結。除了清朝,其他朝代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也得到了關注。這些研究因為引入民族的視角,得出 的結論也饒有新意,如馮淑然的《民族學視角下唐詩中的遼西意象解讀》、李小鳳的《江南文化與清代泰州回族俞氏家族文學》、賈一心的《〈阿干之歌〉的文本解 讀》、吳剛的《遼朝正統觀念與多民族文學發展》、于東新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詩學文本》等。

        在現當代,少數民族文學與漢族文學聯系得更加緊密,所以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兩者之間可以有更多的互相參照。杜國景認為,少數民族作家群的特 殊性,不只是在題材風格方面表現出了某種異族的或異域的情調,而是必須在作品的文化內涵上有對民族性的認同,有對本民族語言、風俗及其他精神和物質要素組 成的系統特征的認同。同屬一個民族的作家,有可能是跨區域、跨地域的,而這些作家即使分布在不同的地域,所擅長的文學形式不同,作品傾向、風格不同,但因 為有共同的民族性或共同的文化內涵,也同樣具有“群”或“派”的意義,而這樣的“群”或“派”,與漢族作家的群、派并不一樣。因此,少數民族作家群的意義 和價值,并不僅僅體現在文學史或藝術史上,而要從民族史、文化史,或政治史、國家史等高度著眼。楊彬談到,當代少數民族漢語小說的寫作策略主要有以下幾 種:在政治寫作中展示少數民族風情風俗,在文化書寫中挖掘民族意識和宗教意識,在現代書寫中表現少數民族獨特思維,保持民族特色與文化平等的共同追求。邱 婧則關注少數族裔知識分子的自我建構,認為近年來的彝族漢語詩人,擔負著民族精英知識分子的角色,對彝族文學和彝族社會起著重要的文化導向的作用。另外, 孟慶澍的《解讀“小資”文學的興起——以金仁順的空間政治學為基礎》、周肖肖的《試論金仁順的民族性:游移在邊緣中的成熟》、羅宗宇的《從〈夏天糖〉看田 耳對沈從文寫作傳統的疏離》等論文則探討了少數民族青年作家在創作上的思想藝術特點。

        在族別文學研究方面,藏族文學研究成為本次論壇的一大亮點。鐘進文談到,過去100余年間,在以儒家文化為主的中原社會和以藏文化為代表的邊疆 社會二者過渡地帶的青藏高原邊緣,形成了一個兩種社會和政治制度類型彼此遭遇和混雜、兩種知識體系相互接觸的“藏邊社會”。唐紅梅認為,藏區是一個行政和 文化概念,其獨特的地理人文特征使得它呈現出文化上的一體性。此外,劉玲娣的《茶馬古道:漢藏民族團結鑄就的“天路”》、吳道毅的《阿來小說創作與藏族口 傳文學》、樊義紅的《阿來的民族文學觀》、楊寧寧的《侗族河歌傳承發展的現狀與困境》、晁正蓉的《維吾爾文情愛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探析》等也都各具特色。

        十屆論壇回眸

        回顧論壇的10年之路,可以看出,每一屆論壇議題的變化,都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從最開始問題的提出,到概念的倡導,到新的思索,10屆論壇收獲頗豐,其中的理論成果和對學術著作出版的推動,更是讓人欣慰。

        在首屆論壇上,論壇的發起者、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關紀新、湯曉青、徐新建等學者對既往民族文學理論建設的得失進行了探討與總結,他 們認為,相對于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創作發展,相應的理論概括與理論探討迫在眉睫。第一屆論壇的論題共7項,被歸納為“概念、現狀與批評”、“作家、時代與 使命”、“理論、比較與兼容”3個方面,都是當代少數民族作家文學批評和理論建設的熱點。通過對“少數民族文學”概念的重新把握,對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 中存在的少數民族文學獨特批評框架和話語系統匱乏、缺少多重知識結構的融會貫通、批評范本的缺失、感情關注與身份基點的迷惘、與外來理論對接的不足等問題 有了清醒認識。論壇實施“圓桌會議”的形式,為學者們提供暢所欲言、激烈爭論場地。與會者來自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文學理論、比較文學、人類學、少數民 族文學等具體學科,不同的學術視角和研究方法相互啟迪。而作家與批評家的對話,對于民族母語創作的得失和發展前景的探討也頗有意義。

        第二屆論壇議題包括“多元文化與民族文學批評及其學科理論探討”、“民族作家身份認同問題”、“中國多民族作家研究與批評”等板塊。關于民族國 家體制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起源和本質的反思,是探討得較為深入的話題。大家對權力和知識的互動關系予以探索,體現出民族文學批評理論的話語自覺。由掌 握本民族語言又掌握漢語的不同民族研究者對少數民族文學的雙語寫作問題加以分析,倡導以多元文化的理念搭建對母語文學的關注與平等對話的平臺,引起與會者 的共鳴。

        第三屆論壇集中在關于“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提出與確立。學者們對此具有比較一致的認識,也開始在各自研究或理論探索中體現出自己的學術追 求。第一屆論壇提出“重寫文學史”話題,主要是觀念上的溝通;第二屆關于學科建設的反思,已經在理論層面進行梳理和挖掘;第三屆關于“多民族文學史觀”的 提出與研討,則帶有更強的實踐性。

        第四屆論壇主題是“多民族文學史觀與文化多樣性”, 并設置了“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理論建構與思考”、“文化多樣性守望與少數民族文學功能”、“民族文學關系研究的學理闡釋”、“多民族文學史觀維系下的民 族母語寫作”等具體議題。與會者談到,中國文化史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多元一體”的歷史,中華文學史自然也應當是多民族以多語種、多樣 式、多風格、多種精神傳統共同創造的文學史的有機整合。構建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加強多民族文學史的研究與撰寫,對推動中國境內各民族文學互動互補、互益 互生從而共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在第五屆論壇上,“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討論”、“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公共性意義”、“少數民族文學個案研究與理論升華”等議題引起熱烈討論。 對各民族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和民間文學的多重闡述,使本屆論壇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討論進一步深化,表現出對于理論問題具體化的個案 研究訴求,并從人類學、文藝學、比較文學等角度展開對多民族文學史觀的探討。傳統的斷裂與繼承、民族性與現代性、交流與融通,這些民族文學的重要問題是大 家關注的重點。來自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學者從鮮活的批評現場提供了頗具可行性的思路,對于后殖民理論的借鑒與批判、民族國家中少數族群文學的民族意識問題、 民族志書寫的觀照、少數民族母語寫作與翻譯等問題,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在第六屆論壇上,與會者繼續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進行探討,分析其認同一體性與文化多元性。少數民族文學及文化的翻譯與溝通、各民族文學關系 及相互理解、邊地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與評論、各民族作家群研究等問題都得到大家的關注。本次論壇還討論了“多民族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概念,提出民族文 學文本的民族志價值及其研究方法,大家還就民族文學多重創作視野、創作目標的問題進行交流。

        第七屆論壇特別邀請了部分國內綜合性高校從事中文教學的教授們參加,并將“論壇”議題挪移到一個特殊的層面,即“如何在綜合性高校推進中華多民族文學教學”。隨著學界近年來的觀念嬗變,這個話題已經愈來愈為身在中國文學史教學一線的老師們所關注和思索。

        第八屆論壇主要包括三個議題。第一個議題是“文化認同與身份問題”。鑒于現代民族身份及其文化選擇的復雜性,文化認同與身份問題在研究少數民族 文化、文學領域中越來越突顯其重要性。與會者主要從具體文本解讀、研究方法和理論建構等層面探討相關問題。第二個議題是“多民族史觀的發端、發展和展 望”,主要從整體性建構、政治文化性建構和歷史民族語境建構等方面進行討論。第三個議題是“少數民族文學的‘空間’話語”,討論了整體性“空間”話語研 究、地理性“空間”話語研究、歷史性“空間”話語研究和民族性“空間”話語研究等問題。

        第九屆論壇主題為“多民族文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具體分三個議題,即“民族政策與民族文學:多民族國家的文學表述問題”、“民族書寫:如何看待作家文學與民間傳統”、“新疆多民族文學研究及評論”。

        回顧論壇的10年發展,可以粗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04年到2006年,是論壇的草創期。所謂“嚶其鳴矣,求其友聲”,主要是 突破既有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囿于學科的界限,用跨學科的方法對民族文學進行研究,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出發,重新打造一種符合少數民族文學時代發展的研究方法 和理論。姚新勇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轉型期中國文學與邊緣區域及少數民族文化關系研究”,關紀新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滿族小說與中華文化”,均可視為 此期的成果。

        第二階段是從2007年到2010年,是論壇的發展期。經過幾年的積累,大家形成了更多的共識,逐漸從國家文學的角度談論少數民族文學,討論 “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話題,緊接著《民族文學研究》雜志開辟“創建并確立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專欄,與會的專家學者紛紛撰文闡述相關觀點。如同關紀 新所言,之所以要確立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是因為當下的時代與當下的學界需要這樣一種觀念來支撐與完備自己的思維。確立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包含四個方面 的意義:完善知識結構、補充歷史書寫、提升學術基點、豐富科學理念。確立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任務,已經歷史性地落在了當代學人們的肩頭。這既是文學研究 界的當務之急,又是一項可能需要通過長久努力才能達到的目標。他強調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與傳統的中國文學研究界積極溝通的重要性。他呼吁研究者應當走出 去,介紹民族文學研究成就,宣揚古往今來兄弟民族的文學業績。同時,民族文學界也該注意防止固步自封。在2009年的桂林會議上,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在國 內綜合性高等院校普遍開設民族理論與民族文化課程的過程中,國內綜合性高等院校的本科階段的中文專業也應當普遍加開中華多民族文學的課程。相關成果還有李 曉峰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及相關問題研究”,姚新勇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轉型期‘民族文學’與‘文化民族主義’”。

        第三階段是從2011年到2013年,是論壇的收獲期,議題主要轉向多民族文學理論的轉型。相關理論成果有:徐新建領銜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 標項目“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研究”、王佑夫領銜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文庫》編纂與研究”、劉大先獲得國家社科 基金項目“晚清民國旗人書面文學的現代演變研究(1840—1949)”、李騫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大涼山彝族詩人群研究”等。另外,李曉峰、劉大 先合著的《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及相關問題研究》,劉大先撰寫的《現代中國與少數民族文學》等理論著作也都相繼出版。可以看到,經過數年的沉淀,中國多民族 文學論壇收獲了更為豐碩的果實。

        這其中,作為最重要的研究議題之一,“多民族文學”的提法是對“少數民族文學”提法的一種突破,體現了跨學科視野下從多樣性的民族、語言、歷史 角度重新解讀中國文學與文化的遺產,實現古與今、中與西、文學與生活之間勾連的企圖。與會者從故事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種角度論述了作為“中國文學”之 “多民族文學”體現了強烈的國家性和當代性,是構建和諧中國、統一中國的重要文化動因。

        在第十屆論壇上,張杰運用文獻計量學原理,從載文數量、欄目設置、作者民族及地域分布、引文數量及類型等角度,對《民族文學研究》從1983 年至 2012年這30年間所刊載的131期論文進行定量的統計與分析,為今后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數據參考。研究表明,《民族文學研究》取得多方面 成就,但如何打破目前整個研究范式依然存在整體性的陳舊局面,成為大家關心的焦點。

        論壇下一步該如何走,中國民族文學研究如何繼往開來,如何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新材料和域外傳入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本土實際,提煉出符合本國民族文學實際的研究范式,是所有研究者都要面對的問題。(本文資料為劉大先先生提供)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