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時政要聞 >> 正文

      漢字成“熟悉的陌生人” 九成被調查者提筆忘字

      http://www.fxjt168.com 2013年08月01日14:10 來源:河南日報

        互聯網時代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尷尬:手里拿著筆,面對白紙,半天也寫不出想寫的那個字。“明明很熟悉很熟悉的字……但真的不記得怎么寫了,我通常是拿出手機……”新浪微博@獨立文化志望筆興嘆。近日,河南日報官方微博發起討論:“提筆忘字,你有過嗎?”網友紛紛吐槽自己退化成了“鍵盤手”。

        近期一檔以“尋找鍵盤里失落的漢字”為主題的欄目——《漢字英雄》火熱熒屏。與此同時,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光明日報社等主辦的全國漢字輸入大賽也相繼拉開帷幕。主流媒體紛紛為傳承漢字鼓與呼,人們不禁要問:漢字,你究竟怎么了?

        提筆忘字——漢字書寫遇“囧”

        手寫書信,曾被認為是寄托情感的最佳溝通方式,如今已很少人用。“已經很久未動筆寫信了,一是字越寫越難看,寫出來明明沒錯也看著別扭;再就是提筆忘字、涂涂改改,滿心歡喜提筆,卻揉成一個個紙團收尾。”@april021021的看法代表了大多數人的觀點。

        “你在什么時候最常用筆?”采訪中,多數人的回答是:去銀行、郵寄物品、簽合同。似乎今天需要手寫的東西只剩下名字和地址了。

        隨著信息化時代、智能時代的到來,年青一代對科技的依賴越發嚴重,多數人成了“失寫一族”。據國內知名民意調查機構零點指標數據對北京、上海和廣州等12城市進行的“中國人書法”系列調查顯示,94.1%的人都曾有過提筆忘字,其中26.8%的人經常會提筆忘字。

        因提筆忘字而出現的尷尬不少。河南日報官方微博網友@陌上青蘋說:“和朋友去小飯館吃飯,老板讓我們寫菜名,有些字誰都寫不出來最后還是交給老板寫。”@快跑的斗斗說:“聽一個法院的朋友說,她有次寫訴狀時竟然連‘訴訟’的‘訟’都忘記了,還從事法院工作呢,真心汗顏啊!”

        三大沖擊——警惕“囧”境日甚

        “現代科技助長手寫惰性、外語風靡搶占漢語地位、不規范使用漢字成隱形殺手。”參與“河南省城市社會用字狀況調查研究”的鄭州市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李莉將“提筆忘字”的原因歸結為這三點。

        王麗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她說:“平時都是用聊天工具聯系朋友,學校要求所有作業都要打印,電腦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事文秘工作的張波則抱怨,無紙化辦公使文件從起草、修改到簽章、傳遞,統統可以通過電腦搞定,這確實可以節約資源、提高效率,但無形中也剝奪了人們日常書寫的機會。

        學英語成為小學甚至某些幼兒園必學的課程,家長及上班族們對各類英語培訓班趨之若鶩。李莉告訴記者:“五六歲的孩子漢語基礎還沒打好,就開始被強勢灌輸英語,漢語拼音與英語字母頻繁打架,客觀上削弱了使用漢字的意識。”

        “人們之所以提筆忘字,還跟他們日常對漢字字形結構認識不清有關,這就是漢字規范的問題。”李莉告訴記者,街頭廣告、學校布告、政府公文中普遍存在漢字不規范現象。

        在某著名出版社做多年校對工作的楊杰向記者列舉他在工作中遇到的不規范用字現象,如“沉湎”寫成“沉酒”,“抗震”寫成“抗展”,“黃粱美夢”寫成“黃梁美夢”……楊杰頗為擔憂地說:“如果媒體用字不規范,街頭充斥錯別字,將會誤導人們對漢字的正確認識,對學生的漢字觀也將產生不良影響。”

        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王保國認為,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團結整個中華民族,發展全民族經濟文化,鞏固國家統一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遺忘和不規范使用漢字成為普遍現象,其后果必然是喪失民族文化記憶和話語權。

        對癥下藥——多管齊下破“囧”

        為避免提筆忘字的尷尬,補救多數人的“失寫癥”,我們該怎么做呢?采訪中,專家、學者紛紛開出“藥方”。

        “你知道漢字應用水平測試嗎?”李莉介紹說,漢字應用水平測試(縮寫為HZC)自2007年開始推廣,上海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成為首批試點,測試的內容為《漢字應用水平測試字表》中5500個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及用法。《漢字應用水平等級及測試大綱》明確了該測試適用的相關行業從業人員。

        我省作為漢字應用水平測試第二批試點地區僅在2008年舉行了一場測試,至今未再開展。“若能恢復該測試,并要求相關工作人員須持證上崗,將能很好地規范漢字的書寫,提高正確書寫意識。”李莉說。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為,“文字是表意的,包含著許多中國文化的核心。手寫漢字是接觸中國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因此必須要接觸手寫漢字,感受漢字。”

        中國書寫文化經歷了兩個過程:硬筆取代軟筆,電腦輸入代替手寫。這兩個過程都極大方便了漢字的應用。“在日常應用上這是必然的發展,但并不是有了鋼筆,毛筆就消亡了,有了電腦就不用手寫了,傳統這一塊可能變小了,但是它的文化價值以及應用價值還在,就需要我們喜‘新’不厭‘舊’,不能拋棄原來美好的東西。”張頤武說。

        如何做到喜“新”不厭“舊”呢?張頤武告訴記者,我們要把書寫文化通過各種方式加以倡導,了解漢字,感受書寫的魅力和漢字一筆一畫間的意蘊。“現在很多人呼吁開書法課,把書寫文化恢復起來,這很有意義。另外,漢字文化的開發和普及需要更多人做出貢獻,尤其是大眾媒體,應該多設置傳播漢字文化的節目和版面。”

        “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加強文字應用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宣傳和提倡,形成全社會以使用漢字為榮的風氣。”王保國的觀點與張頤武不謀而合。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