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家動態 >> 正文

      王永盛:困境與突圍

      ——當代青年報告文學作家的覺醒和擔當

      http://www.fxjt168.com 2013年07月02日10:05 來源:中國作家網 王永盛
      青年評論家王永盛青年評論家王永盛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李炳銀常務副會長以《順勢而就 風鵬正舉》為題,給2012年報告文學創作作了述評。他在文中說到:“固然,大量的報告文學作品依然在陳舊的主題與題材上慣性運行,好人好事、表揚稿式的作品很多,但是報告文學與社會現實生活的聯系依然緊密,報告文學作家關注社會現實生活的熱情和自覺仍然強烈。”這段話前一句說明,當下報告文學是存在問題并面臨困惑和挑戰的:一是主題、題材陳舊,二是好人好事、表揚稿式的作品太多;后一句肯定了當下報告文學與社會現實是緊密聯系的。但是我們倘若以“報告文學最基本的價值是現實品格”來對照,“報告文學與社會現實的聯系”是報告文學文本存在的必須和必然,因此,這后一句話也沒有表揚之意。

        其實,報告文學面臨的困惑與挑戰,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就一直糾纏著報告文學人,時至今日,她并沒有得到有效修復和改善。首先是報告文學作家責任與使命感退化,集中表現在作為報告文學的靈魂——批判,不斷的被無情地削弱;報告文學產生的初衷和本性,漸漸被拋棄;報告文學奠基人捷克作家基希提倡的“藝術地揭發罪惡的文告”式報告文學,也似乎已經遠離。沒有了批判,報告文學只能淪為“好人好事、表揚稿式”頌歌類作品的天下。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從1978年1月號《人民文學》頭條位置刊發出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開始,報告文學作家抱負遠大,他們關注天下、憂慮全局,立志為人們提供終極價值、目標和信仰;而當市場經濟帶來過度的市場化導向和利益驅動,使得人們感性欲望被泛化、主體人格被異化和精神價值被消解,報告文學作家的精英文化意識,隨著多元價值觀出現,也同時感到被奚落和愚弄。于是他們許多人放棄責任與使命,放棄批判,迅速沉淪,最終迷戀于用贊美和掌聲換取金錢。其次,一邊是報告文學作家神的光環在消退,報告文學作品能提供給讀者高人一籌的理想、價值觀被瓦解;一邊是讀者自身在市場經濟中實現“個體化”后,不僅不再聽信于報告文學賦予的精神與信仰,甚至對報告文學因為金錢而生發的“激情”,表示深深的不屑和憤怒,最后選擇與報告文學分道揚鑣,決絕的揚長而去。報告文學文本內在精神退化,報告文學作家責任與使命感缺位,報告文學的忠實讀者大量流失——當下報告文學的尷尬境遇,在文學的全面衰退過程中,顯得更加無法遏制與挽留。

        顯而易見,報告文學已經失去了“轟動效應”,但并沒有就此衰弱。當代報告文學作家特別是青年作家應該擔當重任,在冷寂中尋求轉變,力圖通過自我反省和自我轉型,發現新的生機,實現報告文學困境的大突圍。

        一是要實現報告文學責任與使命的完全回歸。前面說過,報告文學最基本的價值就是現實品格,這也是報告文學文體存立的基本支撐。具有現實關懷品格的報告文學,要求我們青年報告文學作家應該“回應社會關切,關注現實,介入現實,呈現真實,并且對報告客體做出具有思想深度的解說。”這樣有著強烈使命感的作品當下仍然不少,2012年報告文學述評中就列舉了此類相關作品:有關注國內國際重大事件方面的(例如,朱增泉的《新千年軟戰爭》、何建明(主席)的《國家》、陳啟文的《北京風暴》等),有表達社會的矛盾變革和民生的生存調查方面的(例如,沙林的《不能缺失的心》、王偉舉的《探秘火山口上的溫州》、何建明(主席)的《三牛風波》等)……。青年作家當以維護此現狀為契機,恢復對社會關注的熱情,對社會干預的決心。面對現實,關注民生,通過自己行走和感知,收集翔實的第一手材料,實現茅盾所說的“將刻刻在變化、刻刻在發生的社會的和政治的問題立即有正確尖銳的批評和反映”。

        二是重新確立報告文學的批判屬性。批判是報告文學最可貴的屬性,由于已知的原因,其地位如今有所動搖。頌歌遍地絕非報告文學的春天,只有具憂患意識,以對人民對信仰對真理的愛,去揭示落后,鞭笞丑陋,才能實現報告文學最本真、最有效的批判屬性。我們青年報告文學作家不僅要果斷地拾起可貴的批判精神,還要有對現實矛盾甚至對自我,進行無情拷打與追問的勇氣和毅力,從而確立“批判”在報告文學中不可動搖的支柱地位。

        三是進行文本規范的自覺。根據報告文學的特征與本性,青年報告文學作家應該要有自覺的文本規范。厘清報告文學與游記、通訊,報告文學與傳記文學(包括人物傳記、歷史紀實)之間的關系。唯如此,才能實現當代報告文學形象重振,以期讓報告文學從形式到內容,從文本屬性到精神實質,都煥發出正確的、永恒的勃勃生機。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